从2022年的政府报告看清宏观形势。
01
GDP目标,5.5%
今年政府报告出来,乱七八糟的解读也多了。
一是说没提共同富裕。
二是说没提房产税。
其实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把民生作为重点,但往年似乎也没有提到过共同富裕。
报告提及的都是一些比较实在、可执行的操作方向;而这些民生举措,都可以看做是朝共同富裕的方向在努力。
虽然全文对共同富裕只字未提,但字里行间都在说共同富裕。
至于房产税,细查了过去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没有出现相关表述,只是各种试点新闻偶尔有报出来。
过去一直没提的事,今年也不提,不算是什么比较重要的信号。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把这两点作为突出部分,似乎要表达政策有转向的趋势,实际是在刻意或过度解读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GDP的目标,相当于给全年经济工作定了KPI,所有的力气都要往达成GDP增长的目标上去使劲。
GDP增长目标,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它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
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水池的话,水池进水的阀门就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也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权力结构所决定的。
大量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上。政府对经济信息及资源的掌控力很强,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释放更多资源与市场权力。
如果政府不批这块土地,这块土地资源就很难增值,无法盖工厂、建办公大楼。
如果政府不放开价格管制,商品经济就很难兴旺,外资及技术难以进入国内市场。
如果政府不破除行政垄断,私人资本则无法进入该领域投资。
虽然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但社会生产极度依赖政府行为,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就是一张张政策文件构成的。
今年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GDP的增长目标为5.5%,相对于去年6%的目标有所降低。
之所以这么设置,主要的考量还是基于现在宏观环境的变化。
首先,2021年基数大,出口屡创新高,但随着国外产能的恢复,这种状态不可持续。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陡升,导致资金回流美国的可能性增大,给国内经济带来不小压力,所以2022年不可能指望太高的增速。
在外部压力增大与内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还要保持5.5%的增长,全年任务是很重的,尤其是在房地产景气度持续下滑的情况。
那么5.5%的目标,背后的话就是“稳增长”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
拉动GDP靠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如今出口与消费二者转弱,投资必然扛起大梁。
什么投资见效最快?还能大量带动就业?唯有基建。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到了:财政赤字与地方债券。
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同时,还提到了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这些是在为各地工程提供资金池;可见,今年各地的基建一定会是应开尽开,甚至提前上马。不过,方向上不会侧重于“铁公基”等老基建,而是会重点涵盖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等新基建。
02
人口与医疗
报告中,医疗领域没有太多看点。主要提到要把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影响不是很大。
医疗方面,接下来的重点个人认为应该是在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方面,比如辅助生殖。
北京、湖南等地在两会之前,把辅助生殖进医保的政策提上日程;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纳入支付范围,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进入零时代,未来搞不好要负增长,自然会在该领域加大投入,加大保障力度。
要知道中国的不孕不育率在12.5%-15%,每8对夫妻,就有一对存在生育困难,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补上这一块的空缺,对于提振人口增长率作用很大。
而资本市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上周五,三大指数集体下跌,辅助生殖概念却逆势走强。截至收盘,板块涨幅达3.71%位居涨幅榜首位,近21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9%。其中,6只概念股集体涨停,共同药业、达嘉维康20%涨停,重药控股、奥锐特等个股10%涨停。
真是炒股的比生不出孩子的人,还要急。
03
教育
教育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比较重要的原话是: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在此之前,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双减”工作,其中30个省份将持续推进、巩固“双减”成果等列为2022年工作重点。
教培机构的春天是不会来了,学科类培训依旧是被打压的目标。
但这个减负很有可能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双减”;不光是对小学、中学,面对生育成本压力大的现行情况,还会适度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例如托管班等。
另外,还提到: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职业本科的大势不可阻挡,未来大专和三本、部分二本院校合并重组,建立职业本科大学的情况应该会比较普遍。这方面,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那些独立学院以及部分二本院校的本科生。
虽然说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但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事——求职的时候,用人公司的人事部门一查,你读的学校都没了,起码在印象分上要大打折扣。
04
就业
关于就业,报告中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字:
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其实就是对“稳就业”的一种委婉说法。
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1年趋势》提到,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2.05亿,远超2020年的1.87亿。
国内就业市场目前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分化,虽然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只有4.2%,但是16-24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却达到了14.2%,高于过去3年历史同期水平。
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迟迟没有到来,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的环境下,企业生存会越来越难,从这两年大量企业倒闭也能看出一二。
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首超1000万人,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在政府层面应该会加大兜底力度。
首先,通过基建来稳增长,其实暗含了以政府工程带动就业的意味。所以才能在政府报告中有底气的提到: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但是这一部分新增就业,岗位质量自然不会很高,与大学生的需求估计不怎么匹配。
其次,“减税”一词在报告中出现7次;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同时,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减税这部分钱是直接发给企业的,明显是要通过直接补贴企业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以此让一些中小企业不至于倒闭、裁员,从而稳住总体就业形势。
就业方面,插入个“题外话”。这么多年的就业政策,给人的感觉是只重视增量,不重视存量;只重视就业数字,不重视就业质量。
就业率自然值得重视,但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劳动法的落实情况。
05
住房
住房问题,其实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最重要的部分。城市住房的容易与否决定了大部分的民生,决定了民生质量的底线。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房住不炒”、“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重申“因城施策”,强调“租购并举”,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官样文字很多,容易给人绕迷糊,说了一大段,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感觉什么都说了,感觉什么都没说。
如果会抓话里重点,其实不难理解。报告里透露的信息主要是两点:稳住楼市,不要大涨和大跌,维持现有房价不出现大波动;至于买不起房的人,那就用租房去解决住房。
这和很多坚决看空房价的人的主观想法有点出入。
你以为的房住不炒:政策大棒挥舞,直接摁死房价。
真实的房住不炒:摁死二手房交易,提高土地拍卖价格,放宽首套房信贷,要买房必须买新盘。
说得简单点:在保障地方还能卖出地的同时,让房价不要继续上涨。
2021年的房价确实有点搞得出乎所有人意料:三道红线打房企,限制贷款打银行,指导价格打房客。
房地产调控这么多年,还很少出现这种三维一体,多维度的立体政策打击,着实给楼市干趴下了。
二手房交易腰斩,炒房客、刚需者统统躺平了;地方集中土拍大量流拍,房企统统躺平了。再这么玩下去,地方财政撑不住,经济同样也撑不住。
于是,现在是各级对过去一年矫枉过正的地产调控政策纠偏的开始。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其实已经明确了地产行业的政策底——三稳:
稳地价:地皮价格不能跌。
稳房价:房价不能大跌,也不能大涨。
稳预期:破产了也得先把房子盖起来,不准出现烂尾楼。
基于此,未来各地都会逐渐释放出一些新的政策变化,后面就看购买力能不能跟得上了。
个人预测核心是三条:
一是,让有钱的人有意愿入市买房(涨价预期)
二是,让没有钱的人赚到钱入市买房(调节分配;这条可能性低)
三是,让没有钱的人拿到钱入市买房(货币宽松、利率与首付降低,甚至类似于棚改直接送钱)
假如真要通过刺激措施,搞一波房地产的“政策市”。对于买房者来说,还是应该谨慎一点。一线除强二线外的城市,可能以后会持续下跌;而产业与经济优势明显的城市,房价不一定会跌,但大概率要被套——打压二手房,降低流动性,让大家都去买新房。
至于租房问题,现阶段还是在喊口号,没有出台真正意义上的可监督、可执行的机制与预期目标。
比如每年要完成常住人口1%数量的廉租房。
比如今年必须要降低企业/个体户/普通人的租金支出占比。
没有太实际的东西,其他都是虚的,排个公租房要排几年,再怎么落实租房户的权利,意义也不大。
06
尾声
今年内外宏观环境都非常复杂,经济形势压力不小,总结起来一句话: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流动性吃紧。
所以,2022年的形势最多也就和去年差不多。那么在这个趋势下,庙堂、江湖都不太好过。
这就好比景区制定1米2以下身高的儿童免门票的政策。
游客觉得,1.2米太低了,很轻松就达到了,要求提高划线;
景区觉得,1.2米我都快喝西北风了,不能提高。
然而目前,几乎是平衡了各方利益后的最优解了。你难,我难,他也难,干脆大家都勉为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