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数字时代加速到来:把城市治理搬到“云”上

 


游弋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平日里,他是河南永煤车集煤矿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是个扎根一线的技术人员。但坐在人民大会堂的椅子上,他是一名履职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5年来,游弋围绕自己的煤炭老本行,提出了43条可行性建议和意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一条都来自于点滴的生活”。

2020年10月13日,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游弋就《人大代表如何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议题提出了一个建议:

建立微信交流群直接与人民群众对话交流。

恐怕游弋也没有想到,这个建议被采纳得如此之快。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务微信”平台开始投入使用,并在全国人大系统推广应用,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个小小的建议,让代表们与人民的距离迅速拉近。到了2022年,也就是今年,两会有了新工具。

今年的两会,上线了全国人大在线履职平台——可支撑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办理。

这个基于腾讯政务微信搭建的平台,如今已有25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注册使用。在这个平台上,会议召开、学习培训、通知公告等环节应有尽有,这意味着,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可能只需要一台手机。

仅仅在几年前,这一切还是不可想象的。

1

两会初“上云”

时间回到2020年5月末。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的两会比往常延迟了两个多月。为了有效防控疫情,记者会将以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当时,会议筹办人员肩上的压力显而易见——

2020年5月初才确定技术方案,5月20日各代表团就要抵京报到。

这意味着,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信号传输保障、网络安全、设备检测、听会人员分组、各代表团工作人员培训等复杂的工作,都要齐头并进,准时完成。

议程不能延误,责任重于泰山,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他们没有让全国人民失望。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经由“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现场传遍世界各地。

更新奇的事发生在那年两会期间。很多人在看电视或视频的时候发现——

不少人大代表面前都架着一部手机。


 


你没猜错,这些手机里在进行着一场场特殊的“直播”。来自100多个小组近3000名人大代表的声音,通过数百部手机,直接抵达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两高”等听会单位的1300余名工作人员。

在以往的全国人代会期间,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到代表团小组会议听取审议意见、接受代表的监督。而2020年两会开了一个先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get了“视频连线、云端答问”的新技能。

这背后,离不开大会工作人员的精心谋划。大会秘书处给34个代表团的105个小组统一配备了终端设备,由各小组指定工作人员按照统一操作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听会。


 


网络视频听会通过政务微信APP,以视频会议方式传输代表审议发言的音视频。

新形式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当时有与会人士直言——

通过视频形式听会,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建议意见,至少能节省一半时间。

当一个记者希望采访一位政协委员,他不用像过去那样奔跑拥挤,只要通过微信申请小程序或向各驻地新闻联络员提出采访申请,并填写相关申请信息。大会新闻组征求委员意见后,会根据网络视频采访间使用情况,统一安排使用包括腾讯会议等视频软件进行采访活动。

代表从线下飞到“云上”,与大家的距离却在无形中拉近了。

2

把城市治理搬到“云”上

也正是从2020年两会开始,政务“上云”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就在前段时间,上海召开的2022年两会秀了一把“硬核科技”——

上海市所有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只需轻点手机或鼠标,就可以与上海42家委办局等主要部门和单位、675位业务处室专家在线交流。


 


▲委员在线上咨询,图源新民晚报

文字沟通之外,代表委员还可发起实时语音互动。

而且,每一次沟通结束后,不仅可以重听实时语音互动,还可将其转成文字直接查看,方便做好数据统计,进一步发挥数据作用。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系统,可以查看历史建议提案信息,记录每一条咨询记录,进一步提升应询单位的回复精准性和应答效率。

实现这一切,代表委员只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登录后就可以实现“云交流”。

遥想一年前,上海首创“两会”线上咨询模式,通过移动化实时在线咨询系统,活动当天各应询单位共接受646位代表委员的在线咨询,处理咨询事项482件,效率得到了飞速提升。

上海之所以如此从容,离不开背后的科技力量。今年,腾讯企点作为技术支持方,通过整合TRTC实时音视频能力,对上海“两会”线上咨询平台进行全方位升级——

依托腾讯云在音视频、大数据、云计算、AI等领域的能力,为应询平台优化了30多项体验,加入短语音、实时音频、建议提案查询等能力,丰富了政府部门与代表委员的沟通形式和渠道;同时,通过多节点部署、异地灾备,能够快速服务切换,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际上,作为中国最前沿的城市之一,上海早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

2019年,腾讯云与上海市共同搭建“随申办”微信小程序,汇集近180项基础服务能力、超过1000项政务服务事项,累计访问次数达37.93亿;

2020年,腾讯助力松江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让“一网统管”覆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1年,腾讯助力上海推出了全新“一网统管”轻应用开发及赋能平台,基于腾讯云微搭低代码等云原生能力,服务上海市6000多个街镇居村的基层单位和开发单位,平台累计上线200多款轻应用……

 

一个智能化、人性化的上海,背后是科技的全方位支持。

这种力量不仅出现在上海。在广东,一个叫做“粤政易”的在线平台,已经覆盖全省21个地市、逾215万公职人员,累计电子公文交换量超过1300万。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广东还陆续推出“粤省事”、“粤商通”等“粤系列”移动服务平台,在全国省级政府一体化评估中广东省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这个粤系列平台,涵盖了政府办公办文、民众企业办事。在过去,要办个事情,要么去办事大厅,要么在家用电脑,如今只需要一台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办理。一个经费审批,最快一天就可以出结果,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以“粤省事”为例,如今的用户已超1.5亿,涵盖2200多项服务、90多种电子证照。

作为背后的技术支持者,腾讯也经由广东迈出了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资料显示,腾讯已经帮助30+部委、20+省、500+市县数字化转型,为11亿民众提供超过2000项移动政务服务,为2000万企业提供超过100万项涉企服务。

 

把城市治理搬到“云”上,政府的政务协同水平提高了,企业与民众的获得感也提高了。

3

“新基建”的生力军

往深处看,政务“上云”契合历史的韵脚。

2013年,莱纳河畔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主办方德国正式提出了一个战略:

“工业4.0”战略。

这个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所谓的“工业4.0”,其实正是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之后的又一次工业革命,也叫作“第四次工业革命”。

事实上,德国掀起的这场浪潮,早就在全世界暗流涌动。美国在2012年2月就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思科、IBM等还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日本,也趁机推出了《日本再兴战略》,将工业4.0视为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重要契机,重点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它们希望追上工业4.0的快车,再现“日本制造”的荣光。

从那台蒸汽机诞生之日起,工业革命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下。只不过这一次,生产资料变成了数据。

面对历史的机遇,中国自然也不甘人后。自2020年开始,高层就加大了“新基建”的布局力度,这个以5G基站建设、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基建计划,正是中国全面迈向数字时代的关键一步。

 

“新基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同样离不开企业层面的协同推进。

与数字政务一同到来的,还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根据《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的数据——

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

早在2018年,IDC调查数据就显示,67%的全球1000强企业和50%的中国1000强企业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强烈。

庞大的数字化需求呼唤平台的力量。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华为、中兴、沈阳机床、海尔、格力、三一重工、联想、中石化、宝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设立相关研究院,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引领行业的发展。

而中国航天、宝钢、中船重工、中国电子等大型国有企业也逐步建立起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传统产业转型的新模式。

2018年9月,腾讯的高层管理者开了整整三天的闭门会。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例会,一个小包厢里、所有人都上交手机、挤坐在一张小圆桌上……

但也正是在这场会议之后,腾讯决定进行公司历史上第三次组织架构变革:

拥抱产业互联网。

这场变革进行一年之后,腾讯深入各行各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以“数字化助手”的定位帮助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刊文直言——

“新基建”绝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十四五”规划乃至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问题。

而在新基建浪潮里,互联网科技企业,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4

结语

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看,两会飞上“云端”,是整个中国迈向深度数字化的一个经典注脚。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2005年的时候,这个比重还只有14.2%。

从区域上来看,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在北京和上海,数字经济的GDP占比已经超过了50%。

更值一提的是,2020年,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长,是同期GDP名义增速的3.2倍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突如其来、经久不去的疫情,让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愈加复杂严峻。也正是这次疫情,让世界意识到数字化的迫切性。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商务等数字化新业态,在疫情的倒逼下蓬勃涌现。

 

潮头浪花正在剧烈翻涌。自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字经济”已累计5次被高层重点提及。

在此前各地密集召开的2022年地方两会中,更有超过25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数字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

“后疫情”时代,这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而以腾讯为代表的全球领先数字经济企业,正在成为这股浪潮的重要推动者和先锋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这个国度崛起的秘密,都藏在这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