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熟悉的配方,但只怕不会是原来的味道。
01
楼市松绑?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提“房住不炒”、“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重申“因城施策”,强调“租购并举”,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总体的措辞,比之以往略显温和了一点,尤其提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潜台词就是在说:不希望看到楼市大跌。
而且在此之前,上面传来的讲话精神,也有一段时间没重点提到“房住不炒”,近两三个月提到的频率也少很多了。
自一月之后,一大片城市开始放松了调控政策。
上个月,山东菏泽松绑楼市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无房无贷的购房者首付比例从原先的30%降低到20%。
菏泽是个三线城市,在2021年下半年那波楼市寒潮里,菏泽的房价也是一降再降,很多开发商都挥泪甩卖,结果发现价格打骨折还是没人买。
土地财政的依赖,搞得实在难受,最终开启降首付促销。
在菏泽的购房首付政策拉低标准线后,各地纷纷效仿,开始救市。北海、自贡、南宁、重庆、赣州和佛山等等城市宣布下调房贷首付比例,由原来的的最低30%降至20%。
这一松绑,像是捅了马蜂窝,立马各地的楼市松绑出现“城传城”现象,接二连三都把政策放开了。
广州的新房,不限购了;部分银行,不再查首付来源;停了两三年的转按揭,也上线了;惠州大亚湾甚至还直接把“首付贷和0首付”这种野生杀器,也祭了出来。
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再从二线“传染”到菏泽、北海这种三四线。似乎,全国各地被压抑已久那情绪瞬间爆发出来。
去年还在搞地产调控“军备竞赛”,一个个争先恐后出调控措施,巴不得一天一个调控文件。
这才过去多久?限购和限贷放宽了,买房的卖房的都松绑了,金融手段也大力扶持,难不成又要下场救楼市了?
02
郑州再推“棚改货币化”
开年两月余,55城密集发布利好楼市政策。
各地在政策上的松绑,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大有会继续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克制,没有大开大合,一个个都在悄咪咪突破去年自己套上去的“枷锁”。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波趋势的形成过程中,虽然总体会显得谨慎、克制,但绝对会冒出一两个敢为天下先,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出头鸟。
这回郑州,一个往年在全国楼市你追我赶的激烈角逐中不那么突出的二线省会,第一次顶在了最前线。
日前,郑州市出台楼市“19新政策”,全面放开限购限贷:
1.引导金融机构降低住房贷款利率。
2.首套房贷款结清,购买二套房可实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3.鼓励老人来郑投资自理,让家人买新房。
4.实施货币化安置。对尚未开工的安置房,鼓励拆迁人选择货币化安置。
5.在郑州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购房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6.土地拍卖保证金最低比例降低20%,成交后1年内可分期支付。
.......
从政策力度来看,几乎是想通过行政刺激,添柴、浇油,再点上一把火,强行拉一波楼市。
郑州“19条”施行后,效果立竿见影:有二手房一日涨价18万。
更让人觉得震惊的是,光是“19新政策”,还嫌不够,直接上了楼市核武器——棚改货币化,起手就是王炸。
上个月,郑州市召开“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会议明确提出要:
“大力推进安置房货币化安置,鼓励动迁群众、特别是已经首套房安置的实行货币化安置。”
毫不夸张的说,郑州放的大招一次用足,力度之猛,在两年的楼市调控政策中,全国罕见!
当然,郑州之所以敢出狠招、下猛药,跟地方的经济以及楼市情况密不可分。
自2019年以来,郑州新房销量持续下跌。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行业整体低迷、暴雨、疫情等影响下,郑州楼市成交明显萎缩。
据统计,2021年全年新房销量不及2018年的一半!
众所周知,楼市的景气度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收入,在去年接二连三的疫情、灾情后,郑州的财政急需一波“回血”。
03
棚改货币化,到底有多大威力?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还理解不了,为什么棚改货币化是调控房价的大招,甚至说是助推房价上涨的“核动力发动机”。
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棚改货币化”?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请客、财政买单、国开行操办、央行给钱来支持政府搞拆迁,城市建设。
通俗点讲:你家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是补偿你几套新房,现在改成直接给钱了,让你拿着钱自己去买房住。
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棚户区改造,住在里面的大多是贫苦人群,之前搞拆迁,说是“以房换房”,但真等新房盖好,最快也得两三年,这一段时间住哪去?现在好了,可以直接拿钱买房,再也不用担心补偿的房子自己不喜欢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用“以房换房”,意味着自己能节省出来一个地块继续搞“招拍挂”,这笔收入可比区区补偿款多得多。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棚改货币化的弊端,有两个:
第一,短时间内激增的住房需求,会刺激楼市虚假繁荣,于是三四线城市今年以来房价飙升。
第二,补偿款从哪出?只能是地方政府找银行贷款,于是地方债务风险加剧。
2008年以来,棚改逐渐从实物化安置转向货币化安置,棚改货币化也在房地产去库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2014年到2017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从最初的仅9%左右大幅提升至接近60%,部分省市甚至高达70%甚至90%以上。货币化安置比例明显上升后,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房价和地价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
2014年那会儿,全国楼市持续降温,房价走低,跌声一片。
杭州的某楼盘销售价格狂降6000元,原本1.8万元左右入手的业主,一夜之间“损失”超过50万元。
随后,70名老业主聚集售楼处,拉起横幅,提出退房,争取补偿,场面一度失控。
从杭州到南京,从二线城市到小县城,这种场景一而再再而三上演。
房地产商因为房子难卖,欠银行的贷款还不上,有比较大的经济风险。很多房地产公司、设计院、工程公司等等都在裁员。
地方土地卖不出去,财政赤字严重,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少了房地产的拉动,GDP的增速也不好看,马上破7。
在强烈的路径依赖下,抬出了两个大杀器——涨价去库存和棚改货币化。
在棚改货币化的推动下,全国房价迎来普涨,不是个别区域、个别地区的涨,是“鸡犬升天”式地涨价。
就连以往默默无闻的三四线城市的房价都经历了快速上涨阶段,最高涨幅在100%以上。
人口输出型的山东菏泽市,房价从2016年的5000元/平涨到接近10000元/平。
安徽蚌埠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到了70%以上,更是成为了2017年房价最耀眼的三四线城市,新房备案价出现了突破1.5万/平的现象。
一二线城市持续暴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直追一二线城市,这就是棚改货币化的威力——房价翻倍仅仅是起步价而已。
04
货币化卷土重来,房价还能涨吗?
郑州这波操作,除了是想重启棚改货币化这个去化大杀器来拉楼市一把之外,还有个意义就是给其他城市当当出头鸟,试试来自北京的猎枪是否会响起。
万一没被打,那就蜂拥而上。
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形成路径依赖。
棚改带来的货币化,就像是放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候尤其好用——虽然放水不能救未来的债务,但可以救当下的经济。
至于以后会怎样,已经难以预料到那么多,时下最让人关心的问题是,一旦棚改货币化的口子再次打开,房价是否还能迎来新一波的起飞?
首先,从周期来看,楼市确实有触底反弹的可能。
纵观历史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周期平均每轮3-5年,三个周期峰值依次为2010、2013、2016年。
2008年次贷危机,国家4万亿计划出炉,2010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一个峰值。
2011年银行收紧,多城降价促销,央行多次降准降息,2013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二个峰值。
2014年经济下行地产寒冬,放松限购限贷、货币宽松,2016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三个峰值。
到了今年,经历一轮打压,楼市形成一个谷底,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新一轮周期蓄势待发。
其次,短期内房价要上涨的要素正在集结。
一是让有钱人有意愿去买房。(即释放涨价、利好的信号,现在正在发生)
二是让不算有钱的人,有能力上车。(信贷放宽,让他们撬杠杆借钱买房,现在正在发生)
三是让没钱买房的人,有钱买房。(棚改货币化,直接发钱)
只要有足够的人,愿意买房,有能力买房,房价就能获得上升动力。
从这两点看,的确在短期上,房价上升的动力已经形成;但实际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就算要涨,大概率也就是一个超跌反弹或者下跌中继。
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所有利好地产的消息,都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楼市受打击是由于政策,松绑楼市的也是政策。而各地看似在大张旗鼓,张罗着刺激房地产,提振的活,实际上都在试探。
试探是不是在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可以不那么坚持“房住不炒”,可以不把房地产压得太死。可是,一旦高层有明确的信号释放出来,所有地方上做的试探还是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5年房地产暴涨之后,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下,货币化棚改安置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市场,因为这个政策代价太惨痛了。
为什么这几年都在说房地产去泡沫、去金融化,就是风险叠加得太高,高到让人感到后怕。
无论是货币化的棚改,还是地产泡沫,本质上是赚断子绝孙的钱;生育率已经崩了,人口即将开始负增长了,再来一次鸡犬升天的房价普涨,几无可能。
正如同十几年如一日看空房地产的郭主席所说: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将会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