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象的科技

图片


任何企业发展都会受到行业周期影响。


行业上行阶段,企业发展加速;

 

行业变局动荡,企业洗牌分化;

 

最终能活下来,成为行业龙头的,都是具有科技前瞻性。


01

5G行业——华为

 

今日之华为,非十年前的吴下阿蒙。

 

早在17年前,华为打算将以75亿美元卖给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

 

图片 

倘若收购完成,摩托罗拉将拥有华为70%的股权,拥有绝对控制权。

 

不怪,当年的华为生出“卖身”的想法。

 

实在是,2000年的IT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果太过惨烈。

 

从繁花似锦的牛市,到一片狼藉的熊市,大概要多久?

 

三个月。

 

图片 

全球的互联网泡沫危机有多恐怖?

 

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500家破产,80%的企业跌幅超过80%。

 

网络和高科技股票价格开始跳水,中概股新浪、网易和搜狐,股价跌到1美元以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那段时间,华为的日子难熬,内忧外患不断。

 

3G技术研发,未见成效;

 

2002年,华为罕见地现出了营收负增长,无线GSM和CDMA在国内没有什么市场;

 

李一男带领一干技术团队出走,并盯上华为的通信业务;

 

思科对华为提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扬言要把华为告得倾家荡产;

 

错失小灵通红利;

 

......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意图卖身,结果临门一脚之时,交易被喊停。

 

自此,华为和任正非等人放弃幻想,提前布局科技研发,制订备用计划。

 

哪怕是卖掉部分业务,也要坚持对3G技术的研发。

 

得益于,早前的技术投入,2004年,华为成功开发出无线3G分布式基站,从而打开欧洲市场。

 

3G基站的落地,让华为度过了那个冬天,熬过了行业阵痛。

 

2022年,这是华为遭受美国制裁的第三个年头。

 

制裁的背后,是对华为在5G领域的忌惮。

 

图片 

在5G核心专利上,华为则以21%的份额遥遥领先于三星、LG、诺基亚、爱立信等诸多厂商,对比高通10%的份额更是以2倍多的数据碾压。

 

长期的科技研发,让华为扛住了多轮制裁。

 

断供芯片,意图釜底抽薪,结果,很快遭遇打脸。

 

华为设想过极限生存挑战,提前将海思独立出来,研发芯片。


图片 

华为十多年前在“云淡风轻的季节”作出的“极限生存假设”,挽救了华为,挽救了5G,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信心。

 

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一种超视距的前瞻思维,是对科研技术的坚定信仰。

 

前瞻性的科学布局,让华为穿越阴霾。

 

在2022年,华为对外宣布:

 

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21年,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42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2.4%。

 

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亿元。

 

成为企业标杆的背后,是绝对的科研投入。


02

电池行业——宁德时代

 

2010年,世界消费锂电格局是:中日韩三足鼎立,国内厂商追赶。

 

其中,比亚迪、ATL、力神和比克已经成为中国锂电四巨头,直接与松下、三星SDI、LG化学进行竞争。

 

令人叹息的是,日本TDK集团在2005年以1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ATL100%的股权,ATL成为TDK的全资子公司。

 

ATL作为中国消费锂电领域的龙头之一,却由日资控股,多少让人惋惜。

 

2011年,曾毓群离开ATL后,成立宁德时代(CATL),成为中国锂电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图片 

一开始,宁德时代承接ATL的专利和人才支持,实现了初期发展。

 

经过10年发展,宁德时代抓住了“铁锂—低端三元—高端三元”的三次技术升级机会。

 

2021年,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装机量达到96.7GWh,市场占有率为32.6%,位列全球第一。

 

图片 

宁德时代作为国内锂电企业代表,从十年前的追赶,到成为领头羊。

 

绝对研发金额是一切根基。


图片 

2020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为36亿元,研发费用率达到7%,明显高于LG。

 

2021年,研发费用提升至76.91亿元,同比增长115.48%。

 

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共拥有3357项境内专利及493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3379项。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卖的不仅是“电池”,还有“技术输出”。

 

技术输出的对象包括ATL和摩比斯。

 

尤其和ATL合作,ATL每12个月向宁德时代支付1.5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这标志着,宁德时代从日韩企业“交学费”,到现在的“收学费”的转变。

 

转变的驱动力,是从零到壹的革新,是专利技术的成就

 

03

房企——碧桂园

 

2016年9月,“房住不炒”和“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成为基本基调,中国房地产迎来拐点。

 

2021年,三条红线、集中供地、限购、限贷,一系列调控组合拳下来。

 

房企暴雷不断,企业正处于秋风萧瑟的状态。

 

克而瑞指出,住宅市场增长渐趋瓶颈,破局新业务拓展营收增长点将成为房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住建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双碳”绿色建筑将成为新风口。

 

《规划》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的应用是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革命”的两个有效的途径。

 

碧桂园作为房企龙头之一,早在2018年,就已布局建筑机器人。

 

2018年9月,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林与顺德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打造面积达10平方千米的顺德机器人谷。

 

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523项,获授权1749项。

 

“机器人”成为新工友,对施工现场进行数字化、智慧化管理,采用机器人作业。


例如测量机器人,根据工程应用测试工效为人工的2~3倍以上,测量精度在±1mm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优于人工。

 

建筑清扫机器人产品可长时间持续作业,直接节省清洁的人工成本,且清扫能实现无积尘,清洁效果比人工清扫更明显,整体工效为传统人工的3倍。

 

一方面,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

 

此外,采用建筑机器人与碧桂园的用工安全标准一致,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工人进行高危作业。

 

图片 

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发力,是对建筑行业“用工难”问题的提前布局。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巨大的市场容量不匹配的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老龄化严重,年轻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意愿持续降低。

 

传统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退去,过去主要凭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规模扩张的方式将无以为继。

 

建筑行业用工问题并未是杞人忧天,而是已经上演。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今年“建筑业超龄农民工清退令”在不少地方开始执行,后续建筑用工难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碧桂园采用建筑机器人,是未来能有效地解决建筑用工难问题的长远之策。

 

目前,喷涂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混凝土机器人、抹平机器人、打磨机器人在内的十几款机器人已经应用在碧桂园的建筑工地上。

 

此外,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契合国家提出的“碳中和”目标。

 

建筑机器人通过精准运算,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可提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站式解决方案。

 

目前,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流动制砖车已在住建部办公厅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凤桐花园等项目投入使用,累计消纳建筑垃圾450吨,生产路面彩砖(230*115*60mm)超过20万块。

 

图片


碧桂园在科技领域的拓展,是基于地产开发主业,进行的科技延伸。

 

既兼顾短期财务数据,又实现和长远转型需求,

 

碧桂园的机器人项目,并不局限于建筑领域,并且向餐饮进军。

 

2021年冬奥会,碧桂园向全世界展示了的智慧餐厅。

 

图片 

冬奥会智慧餐厅采用了汉堡机、煲仔饭机、炒菜机等十余款智能烹饪及传送设备,不仅具备自动化、可视化、高效化的特点。

 

东奥的精彩亮相,是碧桂园瞄准5万亿餐饮大市场的缩影。

 

碧桂园旗下的千玺公司推出的炒菜机器人、送菜机器人、全自动无人服务餐厅等智能化经营模式已经落地应用。

 

此番,碧桂园餐饮机器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了机器人烹饪菜肴的优势。

 

04

结语

 

当前,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过去依靠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逻辑被彻底颠覆,不再适用。

 

不管是华为“极限生存假设”的科技前瞻性;

 

还是宁德时代的绝对研发的科技实力;

 

科技无疑成为应对挑战和行业洗牌的制胜武器。

 

华为和宁德时代作为龙头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出表率。

 

而碧桂园作为龙头房企之一,这次的科技转型,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在扩宽行业转型道路。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清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浅显道理。

 

而是,这真的是,太难了。

 

高额的投入,不确定性的收益,成为中途放弃的理由,或畏惧不前的借口。

 

可也正因道之所艰,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