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应该是比亚迪载入史册的一天。
那一天,比亚迪的市值超过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石化等央企,冲破了1万亿的关口,成为首个达成万亿市值的国产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榜上,比亚迪入榜全球汽车市值前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比亚迪的股价大涨,把资本市场的神经撩嗨了。巴菲特在2008年就买入了比亚迪港股,至今投资回报率约38倍,获利约687亿港元。
更具传奇的是新晋“广州首富”吕向阳,当初250万元的投资已经变成了上千亿,回报超过4万倍。
两个传奇故事摆在眼前,比亚迪的风头甚至盖过了茅台和宁德时代,被网友们奉为“迪王”。某头部券商更是发布研报称比亚迪市值万亿不是终点,能到1.4万亿。
赞誉喧嚣。很少有人注意到,风头无两的“迪王”身后,重重迷雾正在环绕。
1
排污风波
一个多月前的5月5日晚上,长沙市雨花区比亚迪工厂大门口,站满了周边的居民。
他们是来抗议的,现场拉出的横幅上写着几个大字——
传福传福,天天传毒。
比亚迪的总裁就叫王传福,这些居民希望比亚迪多给当地带来福气,而不是“毒气”。根据凤凰网科技等媒体的报道,今年4月以来,家住长沙市雨花区嘉和城的部分业主及孩子出现了身体不适,主要症状为频繁流鼻血、头晕、恶心、久咳不止等。
▲图源网络
多位业主反映,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嘉和小学有的班级40多位学生,其中至少21人近两个月内出现过流鼻血的症状。
居民们认为,问题的源头正是比亚迪的长沙分公司。从4月份开始,他们就能闻到空气中刺鼻的味道,而这些气味,和长沙比亚迪涂改车间排放的废气味道相似。
眼看着孩子们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这些居民走上了申诉的道路,他们不仅在比亚迪的工厂门口抗议,还在社交平台、各大官方网站、“领导留言板”上反映问题。
事情闹上热搜后,比亚迪官方很快出来回应了,他们公告里表达了两条核心信息——
园区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
网传“排放超标引起流鼻血”属于恶意捏造关联,已报警。
众说纷纭,但根据媒体的调查,这事并不像比亚迪说的这般简单。
例如,中国慈善家杂志的报道中,汽车行业内人士说——
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涂装等环节经常会使用到大量的化学产品,产生大量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对周边大气和水体会带来影响。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汽车厂房应当与居住区间隔300至500米不等。但离比亚迪最近的景环小区,实际只隔着一条马路,直线距离大概——
50米。
▲图源网络
比亚迪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根据公众号“零碳风云”的统计,比亚迪曾——
7年13次被罚。
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景环小区内部分地方弥漫着一股难忍的刺鼻气味,且气味“至少已经存在一两年了”,业主都怀疑是附近比亚迪工厂的废气造成的。2019年,长沙比亚迪因喷涂车间生产废气排放的污染物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被作为重点被投诉企业,被纳入重点监管对象。
无独有偶,2016年深圳宝龙工业城比亚迪厂区的废气排放事件,甚至惊动了中央环保督查组。当时,也是厂区附近的居民怀疑,工业园区的比亚迪锂电池公司、比亚迪精密制造公司的废气排放超标,从而导致周边空气异味刺鼻。
从很多迹象来看,屡屡出现环保事件的背后,似乎都和比亚迪的高速增长有关。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1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万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排在第一位。再如今年4月,全行业销量几近腰斩之时,比亚迪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单月销量达10.6万辆,同比增长313.22%。
飞速增长的销量背后,离不开产能的支撑。去年以来,比亚迪在全国各地积极扩建产能,目前比亚迪共拥有8家工厂(含在建),包括深圳、西安、长沙工厂,以及常州、合肥、郑州、抚州、济南五个全新的工厂。
此次深陷“污染门”的长沙比亚迪,正是支撑比亚迪销量攀升的“产能主力军”,两期总计产能为60万辆/年,同时也是目前比亚迪产品线最齐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战略基地之一。
此前比亚迪宣布,2022年3月起就已经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全力押注新能源。
但谁也没有想到,号称要“应对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的比亚迪,却在不断给工厂周围的居民带来环境污染的困扰。
2
增收不增利
污染风波之外,比亚迪面临的,还有业绩上的尴尬。
翻看比亚迪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从销量上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超过60万辆,是2020年的3倍。这个销量,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排第一,全球排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从营收上看,2021年比亚迪收入2161亿元,同比上涨了38%。但令人意外的是,扣非净利润却同比大跌57.53%,只有12.5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对比一下同行,同样是2021年,吉利汽车全年营收为1016亿元,净利润为43.5亿元;长城汽车全年营收为1363.17亿元,净利润为67.81亿元。
整个2021年,比亚迪整体毛利率只有13%。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17.39%,同比下降了7.81%,创下近十年以来新低。
这个毛利率水平,和其他头部新能源车企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身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却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究其原因,和比亚迪业务过于分散有关。“见闻Auto”就在此前的分析中一语中的——
比亚迪有6个事业群,但利润来源主要是两个,首先是比亚迪电子,负责手机、代工业务、光伏板块,其次是比亚迪汽车,另外就是政府补贴。
花钱的业务很多,赚钱的业务却不多。疫情以来,比亚迪电子一度转向口罩业务,获得巨大利润。但随着口罩供需关系的平衡,这部分利润很快就下滑了。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的汽车销量依旧迅猛,但局面并没有太大变化。数据显示,一季度比亚迪毛利率创造了近5个季度新低,仅为12.4%。
根据百度股市通的数据,比亚迪A股目前的市盈率(TTM)是272倍。以几十亿的净利润撑起上万亿的市值,不得不说,股民们胆子很大。
但资本市场毕竟是一个讲回报的地方,倘若比亚迪一直在“增收不增利”的怪圈里徘徊,再大胆的投资者,恐怕也将失去耐心。
3
智能化短板
比亚迪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放异彩,离不开它手上的几张好牌。
一是电池。比亚迪一度是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全球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
二是供应链。MMI发布的“2021年全球EMS工厂10强排行榜”上,比亚迪是全球第六大电子产品代工厂。借助供应链的优势,加上旗下子公司实现核心三电自研,比亚迪在电动化方向上实力着实强劲。
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动化和智能化从来就是一体两面。遗憾的是,尽管在电动化上占据优势,但在智能化上,比亚迪存在不小的短板。关于这一点,赛博汽车就曾直言——
缺乏自主打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能力,软件算法的布局和投入严重不足,正是比亚迪当前最核心的短板。
比亚迪从传统燃油车时代转型而来,你也许认为是因为它对智能化不重视,实则不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很早就说过,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早在10年前,比亚迪就自主研发出车联网产品——比亚迪云服务,可以支持远程开空调、车门等功能。尽管起了个大早,但在核心的智能驾驶上,比亚迪一直没能搞起来。
其在2020年才推出辅助驾驶系统DiPilot,这是一个标准的L2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且长期没有迭代。而根据招商证券资管此前的研究报告,特斯拉目前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能够实现L3级别驾驶辅助。
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具备操作系统、价值链和生态重构能力),电动汽车,只能算是叠加了众多应用的功能车。
好比一个老人机,堆再多东西,也不可能带来智能机的畅快体验。
短期来看,这影响的是用户体验,但长期来看,这将决定一个车企能否走向下一个商业时代。
为了弥补自己智能化上的短板,比亚迪先后与百度、英伟达、华为展开合作,但作为一个头部车企,不掌握核心技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回看比亚迪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充电电池生产商,到后来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正式进军汽车制造;再从一个燃油车时代默默无闻的品牌,成长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龙头。
能走到这一步,时代东风的助推之外,比亚迪也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例如电池,例如供应链,例如产能。但要想真正地走向全球,比亚迪必须用行动驱散眼前环绕的这些迷雾,环境污染、盈利困境、智能化短板……每一重迷雾,都有可能成为它继续前进的阻碍。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享受时代红利的时候都要时刻提醒自己——
你以为在风口,其实也在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