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奥密克戎疯狂变异,广州掏出秘密武器

 

幸运背后,都是你看不见的努力。

1

奥密克戎疯狂变异

疫情的反扑速度令人心惊。

平静了一个来月后,中国多地突然又冒出了不小规模的疫情。全国新增病例数连续近10天位于300以上,涉及疫情的省份多达15个,并有遍地开花逐步扩散之势。

这轮疫情到底从何而来?迅猛的病毒到底什么来头?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把目光移向全球。

在海外,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病例数已连续第4周增加,达到自今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新的“毒王”已经诞生——

奥密克戎BA.5亚分支,正在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新冠病毒正在不断变异,这个我们很早就知道了,从阿尔法、贝塔、伽马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病毒从没有停下变异的脚步。

而被称为病毒“霸主”的奥密克戎,更是不断变异,分裂出不同的亚型。时至今日,奥密克戎已经有五大分支——BA.1、BA.2、BA.3、BA.4 和 BA.5。

 

病毒的亚型,可以理解为它的 "儿孙辈"。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病毒会变异出很多" 儿孙辈",例如德尔塔,已知的 "儿孙" 就有200多个。

不断变异的奥密克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BA.5于今年2月在南非首次被检测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6月22日的报告,BA.5已传播至全球62个国家。在第24个流行病学周内(6月13日至19日),BA.5在新增病例中占比达到43%——

超过了BA.2(25%),成为全球新一轮疫情的主流毒株。

根据WHO的报告,受BA.5/BA.4的影响,在6月20日至6月26日,全球新增病例数达到410万例,增长率与前一周相比提高了18%,为4月以来的最高值。刚刚摆脱BA.2折磨的全球疫情,再次陷入BA.5的魔爪中——

加拿大,日均新增确诊病例2300人左右,是之前的1.5倍;

德国,确诊病例数在5月初开始上升,目前单日新增病例数接近9万人,是此前最低值的3.2倍;

新加坡,单日新增病例数达到8500人,相比6月初翻了2.65倍……

“罪魁祸首”,正是BA.5。早在6月27日,BA.5在英国、德国、法国的占比分别达到55%、59%、66%。

和其他变异毒株相比,BA.5的传播速度更快,一个患者平均能够感染的人数更多。根据南非学者的研究,BA.4/5 相对于 BA.2 具有增长优势,其基本繁殖数 (R0) 或可达到18.6——

是原始毒株的5.6倍、Delta的3.65倍、奥密克戎BA.1的1.96倍、BA.2的1.39倍。

同时,BA.5变异毒株可能更具致病性——

更容易导致感染的仓鼠出现支气管炎、肺泡损伤、肺部充血/出血的情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BA.5变异毒株具备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即使患者已感染过新冠其他毒株,或是接种过疫苗,BA.5依旧能突破这层免疫系统,导致再度感染。

 

根据此前的报道,我国首例感染BA.5的输入病例,在感染前已分别在中国与乌干达接种了4剂新冠疫苗。

正因此,奥密克戎BA.5,被认为是目前全球传染性最强的新冠病毒。

中国的新一轮疫情反弹,同样是奥密克戎BA.5的异动。在多个城市,已经检测出奥密克戎BA.5变异株,主要为境外入境关联感染者。

随着疫情的蔓延,7月8日开始,中国的南大门广州也开始出现小规模案例,一个担忧涌上大家的心头——

是不是奥密克戎BA.5来了?

2

“广州速度”背后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被揭晓了:不是。

根据7月9日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消息——

经过对已发现的相关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均为奥密克戎BA.2.3变异株。

从目前的公开数据来看,奥密克戎BA.5还没有来到广州。更令我惊喜的是,广州的速度真的太快了——

7月8日,广州在主动检测中发现新增6例新冠病毒本土阳性感染者,第一时间闭环转运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治疗。

7月8日,海珠、荔湾、天河共核酸采样250.8万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截至7月9日8点,全面排查了密接、次密接及重点场所。甄别涉疫场所20个、环境采样206份、甄别密接1544人、次密接1094人、排查重点人员9669人,均发送短信提醒做好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

7月9日11点,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毒株和传染源头。

 

7月9日,海珠、荔湾、天河、越秀、白云等区共设置采样点1459个,采样单元5985个,派出医护人员1万余人次,采样625万人份。

7月10日,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等九区发布关于7月11日开展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

短短三天时间,溯源、密接排查、小规模核酸、大规模核酸都搞定了。

继今年4月份的“15天摘星”、5月份的“5天打赢闪电战”之后,全国人民又一次见证了广州速度!

这并不容易。要知道,广州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五,是妥妥的超级城市。

不仅人多,人流量还大,以地铁为例,广州日均客运量是764.3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和北京。2021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更是达到402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所有人都在好奇,数次上演闪电战背后,广州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有媒体曾总结过广州抗疫的“绝招”——

快速切断、全市戒备、核酸过滤、点杀病毒、交通顺畅。

这些举措的确是广州快速阻拦病毒的利器,但很少有人思考过,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的超级城市来说,能做到这些,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想要快,你的医疗力量够不够?你的核酸检测能力够不够?你的资源调度能力够不够?

这些问题的背后,才是广州速度的本质。

《广州市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共5550个,其中医院289家,包含38家三甲医院,与北京、上海几乎不相上下。

它们遍布11个城区,覆盖1800多万人,按照每10万人三甲医院的标准来看——

广州高居全国第一。


 


▲每10万人三甲医院排名,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些医院背后,是历史悠久的中山系、南方系、广医系、广中医系等班底。

2020年底,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广州共有9家医院入选100强。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最厉害的呼吸科,就在广州,就在钟南山院士坐镇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2018年的岭南名医录上,全省共2000名专家入选,广州占了1282人——

广州以一城之力,贡献了全省64%的名医资源。

广州的核酸检测实力也不容小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广州全市医学检验产业规模近500亿元,在技术研发能力、经营企业数量等指标上排名全国前列。

此外,据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统计的数据,广州市医学检验可测试项目最高可达3000多项,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产业整体排名全国第一。

体外诊断方面,2020年,广州市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249家,全国排名第一;注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4038件,全国排名第四。

由于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广州诞生了金域医学、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一批医学检验行业龙头企业。


 


▲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这样的产业背景,为广州的核酸检测打下了坚实基础。以番禺为例,已经构筑起了“1520核酸采样服务圈”——

步行15分钟可达,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广州速度”背后,是坚实的“抗疫供应链”——

人、财、物的科学快速配置。

3

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

在抗疫这场攻坚战里,有资源,还只是速度的必要条件。要真正实现快,还得有强大的执行力。

广州能这么快控制疫情,最大的功劳还在于一线医护人员、基层人员及志愿者。今年4月份的那波疫情,广州在四天时间里做完了三轮核酸——

4月9日晚接到任务后,中建八局集结了超1500名工人协助方舱搭建工作。以往一个月完工的方舱医院,他们要做到一周内建成。

负责流调工作的侦查员,4小时内要完成个案调查,每人每天最多要梳理几万个流调报告。

5月份那一波,为了完成“24小时核酸检测”的承诺,大白”们奋战到深夜,通宵达旦。

这一次,听闻疫情来袭,一线人员同样第一时间就位。例如,截至7月9日,海珠区已组织近800名志愿者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时数超3000小时。

35℃以上的高温下,身着防护服的“大白”一坐就是一天。

 

一线人员行动迅速,还得老百姓愿意配合。

广州人做核酸,那是出了名的积极——

采集站点还在搭建中,街坊就开始排队验核酸。

不用防疫人员上楼催促,一切靠自觉。

哪怕是凌晨做核酸,依旧有市民排长队,有序排查。

 

听到做核酸的消息,广州市民基本上都是穿上拖鞋戴上口罩就下楼了。

简单、舒适、方便,这是广州人特有的低调。

而老百姓愿意配合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温度。

这场抗疫,不是冷冰冰的。

疫情一开始,广州就全面摸查封控、管控区域内特殊群体的就诊用药、生活等基本需求。

这些特殊人群,包括透析患者、孕产妇、残疾人、独居老人、慢性病人等,都被一一照顾到。

 

在广州,也很少看到“天价蔬菜”。此前,“广州管控区蔬菜包10元一袋”的话题,被无数人围观。

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一个朴素的道理,在这场抗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千万别小看这些简单的互动,这背后,是广州这座城市藏在深处的治理智慧——

在顶层设计上,构筑了“抗疫供应链”,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动。

在基层架构上,拥有执行强、能吃苦的一线团队。

在内心深处,有着“爱护人民”“方便人民”的炽热温度。

这样一座城市,哪个市民能不喜欢呢?

一流的实力,一流的慈悲,一流的市民——

这才是真正的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