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取消预售制,刻不容缓!

 

他们真的拼了。

1

停贷,遍地开花

一股“停贷风”,迅猛地刮起来了。

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这股风的起点可以追溯到6月30日。那天,江西景德镇恒大珑庭项目的全体业主发出了一封公开信——

项目方须在2022年10月底复工,否则将在2022年11月强制停贷。

说起来,瓷都人民选择“破罐子破摔”,实属无奈。在发出那封信之前,恒大珑庭已经全面停工一年多了,项目监管资金耗尽,业主多次维权没有结果。

 

仔细瞧这封公开信,注意,他们没有使用“断供”一词,而是用了“停贷”。两者的区别,有媒体已经指出来了:业主们要求的是中止向银行申请贷款,而不是中止向银行偿还债务。换句话说——

我不是停止向你还款,而是停止向你借款。

瓷都人民还是很机智的,背后恐怕有高人指点。

景德镇打响第一枪之后,武汉、郑州、西安、长沙等多地的业主纷纷站起来宣布强制停贷。截至我写作本文的时候,网上流传的一份统计表上,已经有多达100个项目的业主宣布了强制停贷。


 


▲图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这份流传的名单中,恒大名下楼盘占了近1/3。我研究了一下,这些强制停贷的告知书里,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都是停工、烂尾楼盘,时间多在一年左右。

第二,矛头指向的重点,在银行。

按照以往的逻辑,业主维权的对象都是开发商,拉横幅、发布告、大闹售楼部啥的。但这一次,业主们眼看开发商已经摆烂自身难保,只能把目光瞄向银行。他们的问题也很犀利——

银行作为贷款方,为何在房子主体结构末封顶前发放按揭贷款?

为什么将按揭贷款资金违规划入非监管账户?

银行也是监管方之一,为什么没有履行资金监管义务?

既然房子迟迟不动工,那就暂停还贷了,这些业主们生生地造出了一个楼市新词,并且选择和银行正面硬刚——

一日不复工,一日不还贷。

业主们的愤怒和无奈可以理解,守着烂尾楼还得每月还房贷的煎熬,经历过的人都懂。但这个做法,其实风险很大。

  

主动断供的后果,大概率是被银行起诉、上征信黑名单,甚至房子被法院查封拍卖,同时被银行追责。

此前燕郊业主断供的例子就在眼前——

被银行起诉,判罚其还欠下的贷款外,还得额外缴纳罚息、律师费等近20万。

钱房两空,还背上了官司,上了征信黑名单。

此中原因在于,你和开发商签的合同,和银行签的合同,是不一样的。而法律有一个叫做“合同相对性”的原则,简单说就是——

不管房子是否烂尾,你都得还银行的钱。

有媒体采访了律师,如果遇到烂尾楼,对业主来说,比较安全的处理办法是走司法途径——

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

只能说,这一届的业主真的太难了。凑完首付凑月供,好不容易买上了房子,还得化身法律高手,和开发商、银行斗智斗勇。

2

烂尾楼之痛

每一份强制停贷告知书背后,都有一个让业主们焦心的烂尾项目。

从时间线来看,这些楼盘大多都是从去年开始烂尾的。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房企们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去年7月,许家印还在天安门上谈笑风生,到了8月,一个又一个坏消息就降临恒大,近2万亿的债务,让许家印压力山大。

恒大只是一个缩影。人民法院公告显示,2021年全国约有343家房企发布了破产文书,还不乏一些百强房企。


 


▲图源中房网

平均每一天,都有1家房企破产,剩下的,没暴雷就要烧高香了。

历经暴风骤雨,房企们终于熬到了今年,但没想到今年比去年更难。

债务压顶——

根据CAIC的数据,2022年6-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合计到期规模达到1755亿元。其中,民企占比接近70%。

房子难卖——

克而瑞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业绩金额同比降幅达到50.5%。

为了快速回款,房企们使出浑身解数,大蒜、小麦、西瓜换房,有些地方甚至搞出了街道办卖房、公务员进村卖房。

信用溃败——

今年上半年,有50多家开发商遭遇境外评级机构的近150次评级下调。正荣、融创、绿地……一个个头部房企停不下暴雷的脚步。

借钱艰难——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今年上半年,房企共实现非银类融资(非银行金融资机构融资)4825亿元,同比下降了56.5%。

不敢拿地——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今年6月,50家代表房企拿地总额同比下降63.6%。更夸张的是,8成上市房企在核心22城已有半年没拿地了!收缩代替扩张,成为了房企今年的主线,它们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大撤退。

 

现金流紧绷,还不起债,下一步就是项目停工,就是遥遥无期的烂尾。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郑州,据克尔瑞数据统计,郑州有106个问题楼盘,涉及居民超过60万。要知道,郑州主城区总人口才759万,也就是说——

平均每100个人里就有8个人买到烂尾楼。


 


▲图源澎湃新闻

在这座被称为“全国楼盘烂尾率最高的城市”里,奇葩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维权业主被赋红码;“郑州最高学历楼盘”烂尾,670名硕博业主遭套牢,写7万字剧本维权……

房企摆烂,维权艰难,银行催月供,伤害都转嫁给了购房者。

在武汉,张女士掏空全家积蓄买的房烂尾了;

在大连,沈先生10年前买的婚房,孩子都上小学了,房子还没有完工验收;

在郑州,零下的严寒天气里,50岁的张果带着6岁的女儿住进了烂尾楼;

更经典的是在昆明,一个叫“别样幸福城”的烂尾楼里,30户居民搬进去过起了“野生”生活……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工薪家庭,一套烂尾楼,几乎套牢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人生,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只是想有个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

源头在预售制

吐槽房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烂尾楼的根源,还在于预售制。

说起来,在全球范围内,房产预售制其实并不普遍。

例如在美国,大部分的房产都是现房销售,而且开发商在交房之前无法从购房者处拿到资金。在英国,虽然也可以分期,但购房的尾款,是在交房时支付。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商品房“预售制”起源于香港,开山鼻祖是霍英东。当时叫做“卖楼花”——

就像在果树开花阶段,买家交钱买那个“花”,然后在花结成果时再摘那个“果实”。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香港的“预售制”为了保障购房者的权益还有三条成文的规定——

一是开发商必须讲诚信,守契约,否则将被排挤;二是有律师行在中间做风险控制;三是政府监管到位。

1994年,内地出台《房地产管理法》,向香港学习了“商品房预售制度“。

当时,内地房地产业刚刚起步时,资金严重不足,自有资金的比例甚至不到10%。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几乎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而商品房预售,则给了开发商用少量资金撬动庞大投资的机会。

比如说,一个投资5亿的楼盘,开发商自己只用出1亿出头。购房者付了定金,银行给了贷款,开发商拿到现款,然后,开发商再用项目以及已经收到的款项再加杠杆,放大银行贷款,进行下一轮开发——全是别人的钱。

给房企一个支点,他们真的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但说白了,商品房预售其实就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凭着这个杠杆,他们撬动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市场。

如今,商品房预售制度早已成了商品房销售的主要方式。国内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预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达90%以上。

 

“卖楼花”被引进内地,但“三大保障”却似乎荡然无存。央行早在2003年出台的文件就明确规定过,商品房必须在主体结构已封顶时才能发放个人按揭贷款。

预售资金监管,本是一道关键的“防火墙”。但在实际操作上,开发商们左右横跳,早早就把资金套出来了,要么拿去还债,要么继续拿地。风向一收紧,资金周转不过来,建房子的钱也就消失了。

背后的风险,几乎都转嫁给了购房者和银行。

4

尾声

预售制的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早期,预售制解决了开发商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大了住房供给,把房地产市场搞活了。顺带着,还充实了地方的钱袋子,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售制的弊端已经逐渐超过了它所能带来的价值。

这些年的房子质量,在肉眼可见地变差。面积缩水、货不对板、质量缺陷、延期交房……有的房子,甚至“交房即维权”。

当然,在烂尾楼面前,这些似乎都成了幸运。现在买房人已经非常卑微了——

只要不烂尾,啥都行。

太悲哀了!难道购房者掏空钱包、背上巨债,只能看着一堆烂尾楼无能为力?

其实,早在2005年,央行就开始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改期房为现房销售。在那以后,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呼声一直都有。2020年,海南还出台文件实行现房销售制度,成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现房销售的省份。

这么多年的呼吁才有今天的这点进展,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看着那份长长的停贷名单,我思绪万千。这些业主,这些可怜的烂尾楼主,冒着征信被拉黑的风险,也要为自己呐喊,我深感敬佩。我再次呼吁——

希望早日取消预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