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利润下降98%!新冠疫苗,真的卖不动了?

 

昙花一现。

1

疫苗巨头,净利同比下降98%

一份财报将疫苗大户拉进了深渊。

两天前,上市公司康希诺发布了2022半年报,带来的数据让人吓一跳。

先是营收,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3亿元——

同比减少69.45%。

做着“印钞机”一样的生意,营收怎么下滑这么多?先别急着发问,更惊悚的数据还在后头。上半年,康希诺的净利润是1604万元——

同比下跌98.29%。


 


▲图源东方财富

这是啥概念?好比原来能赚100块,现在变成了2块不到。

别看它赚的不多,花的可不少。财报显示,上半年康希诺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12.14亿元,较去年同期——

减少257.9%。

这些钱,主要花在了疫苗产品推广、支付各项运营费用及人员费用,偿还借款支付的现金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上半年,康希诺账面货币资金有37.5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32.46亿元,手上现金倒是不少。

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资本市场肯定是不满意的。财报发布次日,康希诺在A股和港股市场的股价双双下滑。截至收盘,康希诺——

A股跌了15.08%,港股跌了13.5%。

遥想2019年3月,康希诺在港股上市,次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成为首只A+H疫苗股,还一度被称为“新冠疫苗第一股”。

但时过境迁,当年的光芒几乎消失殆尽。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康希诺与港股康希诺的股价已分别跌去48%与65%。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一点,相比于上市以来的股价最高点——

跌幅已超80%。

 

面对这场“山崩”,机构及时撤退了。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梳理,去年年底,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有康希诺1967.39万股,占流通A股比例29.44%。而到了今年6月末,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有其1385.45万股,占流通A股比例只有20.74%。

留下2.4万散户哭晕在厕所,有人算过,如果按照蒸发的市值来看,康希诺2.4万股东——

户均浮亏约143万元。

“新冠疫苗第一股”,何以至此?

2

大跌背后

这个问题的答案,康希诺在半年报中其实已经说了——

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增长放缓,疫苗需求减少及产品价格调整。

翻译过来就是,康希诺的疫苗卖不动了。

资料显示,康希诺成立于2009年1月,是国内最早开始研发新冠疫苗的公司之一。说起来,康希诺正是新冠疫苗的直接受益者。

2016-2020年,康希诺的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曾连续亏损五年,累计亏损金额分别为8.06亿元和9.87亿元。

但2021年,康希诺破天荒实现了4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7174%。

归母净利润也达到19.14亿元,同比增长582.65%。


 


▲图源东方财富

换句话说,仅2021一年的归母净利润,就覆盖了过去五年的累计亏损。之所以能干一年顶五年,康希诺依仗的,正是新冠疫苗。

2021年是康希诺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康希诺旗下的新冠疫苗成功上市销售,这是我国首个被批准上市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同时该疫苗还获得了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个国的紧急使用授权。

资料显示,光它家的“克威莎”一个产品,就在2021年创造了近70%的收入,借用健识局的话来说——

康希诺2021年以来的收入,基本可以视为新冠疫苗“克威莎”的成绩单。

业绩大翻身之后,康希诺加强了研发和营销投入,攒着劲准备大干一场。

财报显示,康希诺计划投入超过14亿元研发生产新冠疫苗。在今年上半年,光Ad5-nCoV新冠疫苗项目就投入了1.59亿元,总的算下来,上半年康希诺用于研发新冠疫苗的费用约为2.5亿元。要知道,上半年康希诺研发费用总共也才3.24亿元,也就是说,新冠疫苗就占了——

77%。

 

而根据财报的解释,研发费用的增加,正是康希诺由盈转亏的直接原因。

一边是砸了重金做研发,另一边疫苗却卖不动了。财报显示,康希诺上半年存货跌价损失发生额9661.7万元,较上年同期32.3万元的发生额同比增加——

298倍。

如果说短期的因素还能克服,那整个行业逻辑的变化,只能让人感到无力。

3

疫苗的暴富神话,熄火了

业绩遭遇滑铁卢的,不只有康希诺。

在此之前,康泰生物公布的半年报也显示,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减少了64.19%。还有智飞生物,上半年净利润37.29亿元,同比下降32.08%。

不止是中国企业,从国际上来看,同样如此。与辉瑞合作开发新冠疫苗的BioNTech发布的业绩显示,其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为32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0%。美国疫苗厂商Novavax也宣布今年收入预期将会减半。

 

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被称为“印钞机”一样的行业。

拿我们更熟悉的科兴生物来说,根据财务报告,2021年——

它实现了194亿美元(1280亿元)的营收,增长了37倍;实现了145亿美元(956亿元)净利润,增长了78倍。

这是什么概念?一年赚956亿元,平均每天赚2.6亿元。这个赚钱能力,已经超过了同期的中石油和中石化——

国内房地产行业前十名,加起来的利润都没它高。

更夸张的是,这样算下来,科兴生物去年的净利率(净利润/营收)达到75%。要知道,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去年的净利率不到30%,哪怕是“A股之王”贵州茅台,净利率也只有50%左右。

换句话说,科兴生物的净利率,是茅台的1.5倍,是苹果的近3倍。

2015年—2019年,科兴生物的净利润加起来才1.36亿美元。也就是说——

科兴生物2021年一年的净利润,是这五年利润总和的106倍。

 

这样一个暴利行业突然熄火,最根本的原因是,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打了疫苗。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11日,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达到124.4亿剂次,接种率67.4%。

在中国,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14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约34.2亿剂次,累计报告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为92.1%,全程接种率为89.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

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23年以后,疫苗的需求就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

同样,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前6个月,中国人用疫苗的出口总额只有51.8亿元人民币,跌幅高达95%。

疫苗过剩的背景下,暴富神话,将很难重现。

说实话,疫情以来,我们见过太多暴富的神话,除了疫苗,还有口罩与核酸检测。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旦供需关系发生逆转,这些神话都将回归现实。口罩价格的暴跌、疫苗需求的饱和、核酸检测的降价,内在逻辑都是如此。

在我看来,新冠疫情终将结束,一切“疫情财”都不可持续。对这些医药企业来说,如何能在短暂红利过后活得更久,更有竞争力,是它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否则,靠运气赚来的钱,迟早会凭实力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