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千亿美的置业,寒气阵阵!

 

一边高喊收缩,一边大肆抄底?

1

寒气袭击美的置业

自从任正非说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之后,市场上到处弥漫着冷风。

放在地产界来看,千亿房企美的置业也没能幸免。翻开半年报,美的置业的寒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重寒气来自业绩。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美的置业营业收入316.63亿元——

同比减少了4.2%。

更严峻的是归母净利润15.38亿元——

同比下滑了28.6%。

整个上半年,美的置业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的合约销售金额约400.3亿元,和去年同期的825.9亿元相比——

下降了51%。

今年的美的置业还能否迈入千亿阵营,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第二重寒气来自员工减少。据说财猫的梳理,截至今年上半年,美的置业的全职雇员数量是12500名,而在去年底,这个数字是14908名。换句话说,半年减少了2408人,平均下来——

每天有13个人离开美的置业。

行业的一粒灰,落在美的置业员工头上,就是一座山。

第三重寒气来自资本市场。截至笔者成稿,美的置业(03990)的股价是8.65港元,但根据历史数据,这家公司的股价一度来到20.5港元。也就是说,相比于此前的高点,美的置业股价已经跌去——

57%。

 

三股寒气夹击之下,为数不多的暖风或许来自“钱袋”。年报显示,截至上半年,美的置业总现金及银行存款为305亿元,刨去受限制现金73亿和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约135亿元,还有90多亿。和一众暴雷的房企相比,这个家底已经算厚实。

尽管目前粮仓还算扎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美的置业可以高枕无忧。

2

收缩还是扩张?

从半年报业绩会上的表态来看,美的置业给外界传递的信号是——

定力和收缩。

在地产界风声鹤唳的当下,这个策略是没错的。但看看美的置业的行动,却让人感到疑惑,似乎和“收缩”背道而驰?

按照业绩会上美的置业高管的介绍,仅上半年公司就收购了8个项目,交易代价约15亿元,新增权益货值62.9亿元。

这背后,美的置业做起了地产界的“白衣骑士”——

接连收购花样年、雅居乐、正荣、金科等暴雷房企的项目股权,涉及武汉、天津、无锡、长沙等多个城市。

截至2022年6月底,美的置业已经完成了29个项目的股权交易。当然,同时美的置业还退出了柳州、九江、大理等低能级城市,减少权益货值8.5 亿元。

 

比起所谓的“收缩”,美的置业似乎更想在行业低谷期来一场“抄底”,实现逆势扩张。

尽管目前现金流还算充裕,但从三道红线的情况来看,美的置业依旧踩中一条,目前为黄档房企——

净负债率44.9%、现金短债比1.73、预扣资产负债率70.3%。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碧桂园、美的置业、龙湖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发行债券获信用保护工具支持,但美的置业是三家示范房企中唯一“踩线”房企。

债务风险依旧存在,美的置业为何还是要逆势并购?要知道,当下出手确实有可能“捡漏”一些优质资产,但当年融创和富力的例子已经给出了前车之鉴,一旦并购的资产不能妥善消化,或者盈利能力未达预期,都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美的置业的发展历程中寻找。

2010年前后,美的置业开启了积极扩张。势头有多猛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

美的卖空调,销售额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6年。

美的置业卖房子,销售额从百亿到千亿,只用了4年。

 

4倍的速度!美的置业的扩张凶猛可见一斑。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美的置业大举拿地,还不时以高价在各地拍下“地王”。这也带来了“副作用”,美的置业的负债率飙升,招股书显示——

美的置业2015年净负债率高达622.1%、2016年净负债率为624.7%。

更重要的是,在冲击千亿的过程中,对周转速度的极致追求,使得施工质量、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障。

一个惨痛的教训是2019年10月,美的置业位于贵阳的一个项目发生地下停车场局部挡墙垮塌事件,造成8人死亡2人受伤。

 

此外,美的置业在施工方面多次登上监管黑名单,还频频遭到业主维权。美的置业激进扩张的路上,浇筑了无数的血和泪。

2022年,美的置业定下的销售目标是1400亿元。但在2022上半年,美的置业仅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的——

28%。

当年蒙眼狂奔舍弃了质量和安全,如今疯狂并购冲规模,美的置业又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3

背靠大树,然后呢?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美的置业属于美的系。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十年前,经过实际控制人何享健家族多番股权运作之后,美的置业已经被移到美的集团上市公司体外。

2018年10月,美的置业在港交所上市,这家公司真正的股权架构也被揭晓。资料显示,何享健儿媳卢德燕通过美的发展、美恒和美域三家全资控股公司,控制美的置业约80%的股权。此外,何享健与卢德燕约定为一致行动人。

 

换句话说,美的置业的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依旧是何享健家族。

背靠着美的这棵大树,这些年美的置业获得了诸多便利。关于这一点,公众号“财熵”就曾做过分析——

美的置业早期凭借“美的”品牌知名度发家,管理层中很多是从美的电器调过来的。

美的置业利用大股东的品牌背书,获得媲美“国字头”房企的融资成本。

美的置业还获得了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家族关联方的隐秘资金输血。

根据财熵的梳理,在美的的光环下,美的置业自2015年以来的综合借贷成本均未超过6%,还是房企里少数没有存量境外债务的公司。

遗憾的是,接受着大树的“输血”,美的置业似乎违背了大树的初心。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曾说过“宁可走慢两步,不可走错一步”,但纵观美的置业的发展历程,却好像一直在“两步并一步”的飞速奔跑,偶尔还留下一地鸡毛。

这个结果,美的置业的管理团队难辞其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尽管何享健家族是美的置业的实控人,但他们几乎很少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真正站在台前的是职业经理人团队。

翻看美的置业的管理团队,从董事局主席、总裁到副总裁等,清一色都是职业经理人。这点看看美的就知道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是有名有实有权的最高决策者,放眼中国企业界,这都极为罕见。

 

美的置业同样如此,以董事会主席郝恒乐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拥有极大权限和空间,而且收入不菲。以郝恒乐为例,Wind数据显示,在没有实现年度目标的情况下,他在2021年依旧有3243.3万元的薪酬——

相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270.5万元。

但反过来看,享受了巨大的权力和利益,是否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个问题,值得美的置业管理团队认真思考。

4

尾声

回归到房地产行业的逻辑。

对当下的房企来说,能不能“活下去”,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可支配现金流。

关于这点,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兜里有钱才是王道。

这个“钱”不是单纯指当下公司账户上的数字,更意味着公司未来的“赚钱能力”。

对房企来说,其实就是房子能够持续卖出去,进而带来现金流。换句话说,比拼的是依靠主营业务的赚钱能力,而不是短期的外快,比如甩卖资产带来的收入。

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是当下房企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也是投资者愿意买单的核心考量因素。

以此观之,尽管目前手上现金较为充裕,但美的置业依旧面临潜在风险。美的置业公布的2022上半年销售数据里——

累计销售额、销售面积都较去年同期下滑超过50%。

再细看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美的置业融资活动现金流入,差不多赶上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了。

倘若没有背后的大树输血,倘若借钱越来越难,美的置业该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美的置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