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这座城市依然值得相信

 

广州,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


01

广州经济强势复苏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淄博的烧烤摊、洛阳的牡丹花,云南的泼水节,全国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广州琶洲。

一场阔别已久的广交会,使广州一跃成为最近热点的“顶流”。

今年,广交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其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广交会。

 

憋了足足三年,全国的外贸人这几天都坐不住了,他们带着高涨的赚钱热情冲进广州、冲入广交会,几乎要把会场挤爆。

 

就连周围酒店的价格对比淡季时的“低价”864元/天,平均价格暴涨了两三倍之多。

 

广交会的火爆只能算是“面上”的“锦上添花”。

真正的“里子”是广州经济的“深V反弹”!

最近各大城市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

广州一季度GDP达6963.92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不及高增长时代,但重回了“中国经济第四城”的位置。

 

一般来说,一季度经济数据是全年经济趋势的风向标!

它能让我们及时把握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动态和细节。而用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却能捕捉新苗头现象,看到经济现象内在运行规律。

而一季度广州多项指标强势复苏,在全球经济迷雾中再次脱颖而出,可以说是在经济复苏之年开了个好头。

2023,广州大有可为。


02

经济复苏,凭什么?

今年初,在全省开完会议之后,紧接着下午广州立马也开了个高质量发展大会。

11个行政区以及住建、发改、商务局等,都明确了各自的工作部署,知识点格外密集。

提出“三个一万亿”,还要扛起稳增长促发展的政治责任,大力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今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增长6%以上。

立下“投资、消费、进出口三个“军令状”。


 


所以广州今年全年的工作,就是奔着这些目标去的。而从一季度的数据看,广州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市场经济说起来复杂,但抽象总结又很简单——无非供给与需求两端。

从生产端看,广州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

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较好增势,实现工业产值、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1.1%和88.9%。

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增势较好,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显示器同比分别增长27.2%、14.3%和14.0%。

 

医药制造业释放潜力,剔除新冠检验试剂生产因素,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23.4%,比1—2月提升10.4个百分点。

高技术服务业增势平稳,其中电子商务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1.3%和26.1%。

可见,在这几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不断提升,集中精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之后,广州的新经济产业的成长已初见成效——数字经济孕育前行动能、研发创新积聚增长势能。

 


从需求端看,广州经济回暖的迹象更为明显。

今年一开年,广州人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挤,从过年挤到现在。有人甚至跑到网上吐槽“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涌入了广州”。

春节期间,广州累计接待436万外地游客欢度新春,排在全国第一。广州珠江游,春节假期前五日累计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0%!

这个热点在之后依旧延续,在节后的开工潮达到顶峰。

2月24日一天之内,广州地铁出行1030万人,超过了2022年国庆前出行峰值,已经接近2019年元旦前一天的峰值。要知道,2月24日只是寻常周五,放在周末会更夸张。

 

这些数据的“爆表”意味着人流正在向广州汇集,大家都来广州找工作,都来广州寻求发展机遇。自2月以来,广州已经连续一个多月高居全国热门迁入地榜首。

 

人流的汇聚更直观地反映在消费数据上。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0.98亿元,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同比增长5.5%,比1—2月提升3.5个百分点。

消费复苏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行各业都差不多,它跟地产一样,都牵动着很多神经。宏观数据所反映的整体情况,广州正在经历一个全局性的复苏。

虽然冬天冷了些,但春天并未姗姗来迟。


03

广州的韧性,超出预期

广州一季度的宏观数据很能表明一个现象:

为了搞钱,为了生活,大家活动起来了。被过去三年疫情搞怕了的老广们,信心开始恢复。

但这背后又不仅仅是信心的回归,更是广州经济的韧性。

过去一年广州是全国“独角兽”企业增长之王。

何谓独角兽?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其不仅是优质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而且商业模式很难被复制。

在不确定性突显的商业社会中,新增独角兽仍然是最能反映一个区域创新踊跃程度和市场水温的指标。

4月1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是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有22家,相比一年前猛增12家。

从国家层面看,美国和中国分别有487家和301家上榜,占总数的75%。其次印度有54家独角兽,英国有39家独角兽,德国有26家独角兽,法国有19家独角兽公司。

 

广州的22家独角兽是相当于法国一个国家的独角兽数量。

并且,广州还上榜了两家千亿级独角兽——希音(Shein)和广汽埃安,百亿级独角兽也达到13家。

 

其中希音的估值达4500亿排名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广汽埃安排名全球第28,估值超1000亿。

这些企业是广州经济实现“深V反弹”的重要基础,更是城市经济韧性的集中表现。

为什么广州能够有这么多独角兽?为什么广州的独角兽增速能够领跑全国?

因为这座城市产业体系完备,具有独特的产业链集成创新的韧性和弹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极具创新实力。

故而能在现代物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大量聚集的背景下,孵化出一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百亿级企业。

早在《2020年Q3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中,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就超过了上海、杭州,从1919家增加至12000家。

在“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上,首批100家百强榜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营收总量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26.12%,高于全国境内上市公司19.81%的增长率。


 


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广州“四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对下季度预期乐观的工业企业、批发零售业企业、住宿餐饮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占比比上一季度分别提高8.0个、2.1个、16.8个和18.8个百分点。

企业对广州市场前景十分认可,也预示着广州经济复苏具备不断增强的源源动力。


04

为什么依然可以相信广州?

还记得疫情刚发生的2020年,广州也是主要城市中最早实现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的主要城市。

2020年1-4月,全市35个行业中有15个产值正增长,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速由负转正,当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倍,智能手机产量增长4.9倍。

广州经济复苏指数也达到了63.9%!什么概念?超越北上深,超越所有“万亿俱乐部”的17座城市。

 

进入后疫情时代,广州再次创造奇迹,一改前两个月的进出口下降态势,单月进出口实现15.1%的增长,推动前三个月进出口降幅缩窄至2.3%,迸发出复苏的强劲势能。

 

这说明广州近几年的路子走对了,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方法用对了。

在过去,广州发展依靠的是如同香港一般的“前店后厂”,内地生产,广州做贸易。这才有了中大服装城,有了白马,有了广交会。

千年商都的基因传承至今,让广州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面临传统商贸城市转型的重大抉择。


 


于是,广州选择两条腿走路——科技和先进制造业。

当经济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国家、城市、产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只能靠创新。而创新靠什么呢?除了靠智慧和情怀,更重要的是舍得砸钱。

2016—2019广州R&D经费年均增长15.6%,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

2020年,广州市研发投入再创新高达到774.84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10%,实现连续10年快速增长。

2022年,全球科研城市榜单发布,广州进入前十名,超越香港深圳。

 


当然,光靠科研显然不够,广州近年来的产业政策也是锚定了先进制造业。在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上,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十项重要任务之首。

 

就拿汽车产业来说,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又是全国第一。汽车产量将超310万辆,已连续4年居全国城市之首,新能车产销增量也位居全国顶端,年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大关。

在2022年已经倍增式爆发后,广州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产量今年一季度仍然同比分别增长71.1%、88.9%。

 


目前,广州全市具有12家整车造车工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埃安、小鹏汽车、东风日产等,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近乎完成全产业链建设。

据说还要再拿出三个越秀区的面积,大约100平方公里土地继续扩充汽车产业。这么多土地,不搞房地产,专门用来搞产业,足见决心。

与此同时,广州超高清显示产业在一季度的发展态势也是蒸蒸日上,龙头企业扎堆、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世界有近一半的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产自广州,产业发展大势掌握在自己手里。

 


毫无疑问,广州正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高端制造的全过程产业创新生态链。

完成了“商贸城市”到“科技制造”转型的广州必将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经济能量,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一马当先。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加坡总理访华首站会选广州,为什么马克龙会来这座城市打卡的原因。

大疫三年,广州走在了全国前列,开了先河。

疫情之后,到了全面拼经济之时,广州依然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