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巨亏270亿!基民跌倒,银华基金赚饱?

 

这种局面,何时才能真正改变?

1

尴尬的二季报

基金的“亏损灾难”还在不断上演。

最近,多家基金公司陆续披露了旗下产品的2023年二季度报告。根据电鳗财经的梳理,截至7月19日,共有216只权益基金产品发布了二季度报告。

在这些产品中,有人欢喜有人愁。216只产品,有166只实现亏损,占比高达76%。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披露报告的这些基金产品中,银华基金旗下由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以28.85亿元的亏损额暂居权益基金亏损榜榜首。

天天基金网资料显示,焦巍堪称基金老兵,累计任职时间7年又336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71.26亿元。


 



 


▲图源:天天基金网

但就是这样一位百亿老将,却在二季度出现了滑铁卢,旗下四只产品季内收益均跌超13%以上。

作为主力选手,焦巍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银华基金的缩影。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银华基金旗下的72只权益基金,合计实现利润-77.15亿元,其中有62只基金亏损,占比达到86%。

纵观银华基金旗下的拳头产品,银华富裕主题混合A、银华心享一年持有期混合、银华盛世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发起式A、银华富利精选混合A、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等,都出现了大额亏损。

官网资料显示,银华基金成立于2001年5月,是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目前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000亿元。

这样一家千亿基金,何以交出一份如此尴尬的成绩单?

2

一年巨亏274亿,收了31亿管理费

银华基金不是第一次面临这种尴尬。

按照达摩财经此前的梳理,截至6月6日,银华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的数量有133只,其中有96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为负,下跌超过10%的多达42只。

再往前看,2022年报显示,银华基金旗下全部基金当年亏损总计达274.62亿元。平均算下来——

每天亏掉7500万。

就算你年薪1个亿,要把银华基金去年亏的这些赚回来,也得270多年!

有意思的是,尽管带来如此大的亏损,银华基金2022年依然收取了31.05亿元的管理费。也难怪有网友感慨,还是做基金好呀,旱涝保收。管它基民亏不亏,反正自己不亏。


 


▲图源:Choice数据

往细处看,管理费收取最多的权益类产品分别为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A,李晓星管理的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以及李晓星、张萍二人共同管理的银华心怡A和银华心享一年持有。

光这四只产品,去年就合计向投资者收取了7.44亿元管理费,占总量的23.96%。

但看看这几只产品的业绩表现,却一言难尽。wind数据显示,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A,过去一年净值浮亏28.12%。其他几个过去一年净值也都浮亏超过15%。

最经典的就是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A,这个一度炙手可热的产品,这两年迎来了大幅滑落。


 


▲图源:天天基金网

根据智友养基的梳理,在焦巍的管理下,银华富裕主题混合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亏损了117.18亿元。

巨亏的同时,按照媒体测算,银华基金在焦巍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混合A上,就拿到了将近7亿的管理费。

不禁想替广大基民问一句:一个亏了这么多钱的产品,他们怎么好意思收这么多管理费?

3

质疑不断

亏损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金经理的“高位买入”。

根据公司研究室的梳理,2022年,银华基金旗下有55只产品年度跌幅超20%,最大跌幅39.5%。而其中的多只产品,正是前两年股指高位时抢发的。

从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来看,2019年底,银华基金规模还不到3000亿,但2020年底却急剧增加到5700多亿。


 


▲图源:天天基金网

为了冲规模,在市场行情热的时候高位抢发产品,是业内普遍的现象。但问题在于,产品发了,规模上去了,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却没有跟上。

这一点,从拉胯的业绩能体现,从“一拖多”现象也能看出来。

面包财经就曾梳理过,银华基金另一个知名基金经理李晓星,在管产品数量一度达到10只。数据显示,这些产品在2022年的业绩普遍表现较差,而且存在多只产品持仓雷同的情况。


 


▲图源:天天基金网

李晓星“一拖十”的背后,反映的是银华基金规模迅速扩容之际,人才相对短缺、投研能力相对薄弱的困境。

遇上这种情况,被动型基金还好,如果是对基金经理能力和精力要求较高的主动型基金,投资业绩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除此之外,银华基金面临的投诉也不少。黑猫投诉【投诉入口】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银华基金就收到15起投诉。

在黑猫投诉搜索“银华基金”,有93条投诉与之有关。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活动奖品未落实、虚假宣传、难以提现、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

4

尾声

说起来,银华基金其实也只是一个缩影。

这些年,很多基金经理都在风口上“豪赌”,有赌半导体的,有赌新能源的,还有赌地产和煤炭的……他们所做的,就是选一个或两个赛道,用最重的仓位,买最集中的股票,剩下的听天由命。

赌中了,就能继续吸引投资者砸钱;赌输了他们也不怕,反正有巨额管理费兜底。

欣慰的是,这种“旱涝保收”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此前,已有多家头部公募公告,旗下部分产品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下降,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

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基民亏钱、基金赚钱”早点走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