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中的拐点来临
近日,《韩国经济日报》 报道称,三星电子已对DRAM和NAND闪存芯片涨价10%至20%,涉及三星半导体部门的小米、OPPO和谷歌等主要智能手机客户。
这一涨价动作,已经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关注。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集成电路4744亿美元市场规模中,存储芯片占到23%,是集成电路第二大细分市场。
与此同时,终端市场上,华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及viv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三、四季度均将推出新一代智能手机,可能将扭转上半年的颓势。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艰难的磨底阶段后,终端库存水位逐渐恢复正常,半导体周期有望见底,对科创板基本面拖累最大的时期或许即将结束。
从短期来看,政策密集落地,尤其是IPO的阶段性收紧,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规范,明显利好科创板。中信建投认为,近期相关政策抓住了当前市场痛点,针对性较强,有利于市场微观流动性改善,尤其利好科创板。在有望形成向上拐点的期待中,鹏华上证科创板100ETF(简称:科创100ETF基金,代码:588220)正式上市交易。
“低估、高增、均衡”的新标的
低估
复盘科创板近3年来的行情表现,Wind数据显示,自2020年7月高点以来,科创板调整时间已超3年。
持续调整过后,科创板的估值已经进入低估区间,在主要的科创成长板块中,科创100的估值最低,达到4.13倍PB,低于科创50的4.14、创业板50的5.11。
高增
低估值的同时,科创板仍保持较高的成长性。从两年盈利复合增速来看,科创100指数呈现明显加速态势,科创100在当年高增的基础上,复合增速提升达到54%。据wind分析师一致预期数据,科创100指数在2023年预期盈利增速超过40%。
均衡
行业分布方面,科创100聚焦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含量更高。
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来看,相比科创50指数,科创100指数的行业更加分散化,有利于降低对单一行业的风险暴露。同时虽然行业虽然分散,但个股的更小市值、更高beta和更强的成长性提供了指数更高的锐度。
回购与“聪明资金”
低估值叠加高成长的优势,科创板的投资价值凸显,产业资本已经开启了回购潮,集中增持科创板。8月以来,宣布回购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到52家,高于主板的40家、创业板的15家。
与此同时,“聪明资金”也正在持续流入科创板,今年以来,与科创50相关ETF产品份额由700多亿增长到接近1300亿份。另外,公开资料显示,机构资金也持续净买入科创100成分股。2022年以来,公募基金持续增配科创100,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重仓占比达4.0%,反超科创50成分股0.5%。
数据来源:wind;统计日期:2023/7/31
“高研发、快成长”的新视野
侃见财经梳理科创100指数成分股时候发现,得益于选股面的拓宽,它的成分股最大权重不到3%,前十大个股集中度为22.5%,相比科创50指数,科创100指数在范围和数量上打开了新视野。
科创板作为“科技强国”的助推器,研发投入是企业硬实力的维度之一。科创100成分股的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为11%,甚至比科创50的10%更高。在研发创新驱动下,相关个股的营收保持较快增速,根据wind一致预期,2023年的营收增速中位数达到34%。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100指数汇聚大量稀缺性成长黑马和潜力新星,科创板个股中,自上市以来涨幅超200%的个股有8只,其中有5只为科创100指数成分股。
这些个股具有高度稀缺性,例如,填补国内空白、首个国产获批心脏瓣膜生产商——佰仁医疗,国产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标准制定者——威高骨科,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以及大量在半导体、新能源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科创板100指数投资价值凸显的同时,首批科创板100ETF产品也备受市场关注。
其中,鹏华上证科创板100ETF(简称:科创100ETF基金,代码:588220)已于9月15日正式上市。
值得市场关注的是,该基金由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管理,他拥有丰富的指数增强产品管理经验,他带领的鹏华量化管理团队拥有13年指数产品管理经验,总管理规模超560亿,目前旗下拥有国防ETF、化工ETF、中药ETF、半导体ETF等市场知名ETF品种。
作为指数投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鹏华基金近年来一直坚持深耕指数投资领域,不断提高自身宽基创设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始终将宽基指数产品作为布局重点之一。当下,鹏华基金已在各主流宽基指数,如创业板、中证500、中证1000以及国证2000等各指数全线发行了ETF产品,帮助广大投资者扩大了指数投资的可选范围。除了在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布局诸多细分行业指数基金外,鹏华基金还推出了“鹏华Ashares指数”基金品牌,指数基金品牌涵盖宽基、策略、金融、周期、消费、医药、科技、制造及港股通等各个领域,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多元选择的指数化投资工具,洞察中小投资者股票替代需求。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购买前请认真阅读 《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