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惠凯 编辑丨承承
AMC龙头公司通过瘦身、优化资产布局,业绩显著回升。分析师看好其估值修复与主业回归带来的长期价值。
通过瘦身、压实资产质量、优化资产布局,以中信金融资产、中国信达为代表的AMC龙头公司加快回归化解金融风险主业,2024年以来股价和估值均有大幅提升。随着资产负债表的逐步修复,以及被动投资者的持续买入,多家机构的分析师给出看多评级。
AMC龙头业绩亮眼
AMC上市公司多数在今年上半年业绩有所增长。比如中信金融资产(2799.HK)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总额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中信金融资产2025年中期的净利润较2024年中期同比增长27.5%,这是中信金融资产向股东们交出的亮丽半年报。
中国信达(1359.HK)半年报也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81亿元,同比增长5.78%。特别是金融业务板块,中国信达旗下的南商银行、信达证券、金谷信托、信达金租等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35.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87%。业务上,中国信达上半年新增投放规模创近五年新高,新增收购个贷不良资产34.2万户,涉及本金47亿元,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受宏观经济长期“L”型、部分行业信用风险走高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2018年以后进入风险化解和调整期,上市AMC公司的业绩下滑幅度较大、股价走低。但随着AMC公司剥离一些业务、加快风险化解、回归聚焦主业等举措的展开,业绩在2024年后重启增长,股价也企稳反弹。在股价表现上,2024年以来至今年10月8日,中信金融资产、中国信达股价分别上涨了150%和83%。其中,中信金融资产今年年内还上涨了54%。
在9月初的业绩说明会上,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刘正均表示,“过去3年多是中信金融资产‘化险转型’的关键期。”公司全体员工风雨同舟,实现了转型成功。
瘦身见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在化解风险、转让非主营业务的过程中,AMC行业员工整体规模在过去几年显著减少。综合年报、Wind数据,中国华融、中国信达2021年末的员工人数还分别为10904人、14723人,随着中国华融在2021年以后的剥离部分非主业公司、精简组织架构,中信金融资产(整合中国华融)、中国信达目前最新的员工人数分别为4761人、13614人,人力成本的压力显著减轻。
在转让非主营业务的过程中,中信金融资产先后剥离了华融证券、向大股东转让了华融金租60%的股权,瘦身效果显著。其中,转让华融金租60%股权的交易对价为120亿元,有效补充自身资本的同时,让股权架构更为清晰简洁。
相比之下,其他三大AMC目前还有各自的券商在独立运作。其中,中国信达旗下有信达证券(601059.SH)、中国东方资产旗下有东兴证券(601198.SH),中国长城资产旗下有长城国瑞证券。今年9月,中国信达、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东方资产正式宣布将股权划转到中央汇金公司。考虑到中央汇金旗下早有多家券商子公司且普遍规模和排名、口碑更强,加之2024年以来证监会鼓励同一实控人旗下券商加快并购整合,中国信达、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东方资产旗下的券商并购整合预期受到多方关注。
中航证券分析师薄晓旭在研报中表示,三大AMC划转到中央汇金公司后,“中央汇金旗下参、控股券商数量有望增至8家,将进一步推动证券行业并购重组预期升温”。在投资者互动等平台上,有不少投资者期待东兴证券、信达证券合并。比如曾有信达证券投资者在投资平台上提问,“传闻贵司与东兴证券要合并重组,有这方面的具体情况说明吗?”信达证券董秘回应暂无相关安排。
在中信金融资产近期召开的半年报业绩会上,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刘正均表示,公司以“数智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目标,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欢迎优秀人才加入中信金融资产。” 刘正均的表述被一些分析师解读为AMC行业将再次强化人才储备,以满足新形势下开展业务的需求。
优化资产布局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AMC公司普遍压降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收购力度。比如A股AMC龙头海德股份(000567.SZ)公告显示,主要围绕大股东永泰集团的禀赋收购能源和上市公司领域的不良资产。中信金融资产公告也显示,2024年房地产占纾困盘活资产的比例36.2%,2025年上半年纾困盘活的资产中,第一大行业仍是房地产,但占比降到32.8%。
中国信达也有一些房地产或相关资产。公开信息显示,天津市的地标建筑天津高银117大厦,其原本就由高银地产开发。随着高银地产债务风险爆发,中国信达也申请冻结了高银地产15亿元债务及利息。今年2月,中国信达通过官方微信公告称,中国信达天津分公司主动作为,将协助盘活天津滨海新区临港控股集团的600套房产。随后各界对于中国信达纾困高银大厦项目寄予较高期待。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停工多年的高银大厦复工。
除了提升行业风控能力,AMC公司还积极优化业务地理布局,将资源和业务聚焦于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比如中国信达半年报就显示,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不良债权占比为11.3%,东北地区市场的不良债权占比2.6%;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东北地区的不良债权占比变为12.1%、2%。
中信金融资产也加大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布局。今年9月企业官方公众号发布信息显示,中信金融资产江苏分公司投入5亿多元资金,收购工业气体行业龙头杭州盈德的股权,助力重组成功,杭州盈德如今实现正常运营,市场份额保持行业前列。
随着资产端的不断优化,知名评级机构穆迪今年6月宣布维持中国中信金融资产“Ba1”长期发行人评级的同时,还把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穆迪认为,过去两年中信金融资产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额度,并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依托其国资股东的支持,在未来18个月将维持充裕的流动性。
优质的资产成为头部AMC稳健发展的重要“护城河”。穆迪分析师认为,中信金融资产2020年以来大幅压降了历史遗留的高风险信用资产和金融投资敞口,并计提了大额拨备,不良资产收购重组业务余额占合并总资产的比例,从2023年底的17.6%进一步降至2024年底的11.4%。
卖方机构积极看多
相较于不良资产包和地产类资产,股权类资产特别是优质上市公司股权具备高流动性、高分红等优势,近来也被更多纳入AMC公司的投资范围。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通过二级市场持续增持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高分红银行股;中国信达则通过可转债转股的方式增持浦发银行。截至6月末,中国信达投资持有浦发银行9.18亿股,进入前十大股东,占普通股总数的3%;中国长城资产增持民生银行,成为其重要股东且派驻了董事。
西部证券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确认股权账面价值时为中信金融资产贡献大量收入,且优质联营企业的分红也会贡献稳定利润垫。通过长期股权投资,中信金融资产2023年、2024年分别确认其他收入及其他净损益414.76亿元、756.62亿元。中信金融资产2025年仍在继续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权,目前持有中国银行、中信股份、光大银行、大秦铁路等优质上市公司,未来将为公司提供稳定回报。首次给出“增持”评级。
今年2月,中信金融资产入选恒生综合指数,以及进入港股通标的池;今年8月,MSCI公司(明晟)把中信金融资产纳入MSCI中国指数。在被纳入多个权威指数后,指数基金的配置力度将加大,有望推动公司股价进一步修复。
目前,中信金融资产最新PB(MRQ)为1.8倍,其他港股AMC龙头的PB均低于1倍。Wind显示,中信金融资产2022年末的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为407.2亿元,2024年末改善为564.9亿元,今年6月末进一步修复到602.7亿元。展望未来,随着股东权益持续修复,中信金融资产相对较高的PB将逐步被消化,估值安全边际将进一步提升。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