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线完成借壳,亏损颓势难改,贝瑞基因引关注


贝瑞基因何时才能回到“对赌协议”之前?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疫情之下,众多行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但基因检测行业逆势成为受益者。无论是疫情检测产品,还是其他相关产品,都成为了医疗市场的“香饽饽”,这也让相关企业在业绩上取得了不错的表现。

然而,与行业整体向好趋势不同,头顶“基因测序第一股”光环的贝瑞基因,自2019年完成业绩承诺期后,表现一直不佳。根据财报显示,即使在新冠疫情对检测服务业务有所助力的情况下,2020年和2021年公司依然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双下滑。

近日,深交所对贝瑞基因(000710.SZ)发出2021年年报问询函,要求其对业绩大幅下滑、应收账款情况、在建工程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有人评价称,对贝瑞基因而言,也许比书面回复更困难的,是如何才能走出业绩下滑的“阴霾”。

对赌协议背后的“猜测”

贝瑞基因注册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2016年底,贝瑞基因“抄近道”抢先华大基因上市,通过斥资43亿元借壳天兴仪表,成为国内“基因测序第一股”。八个月之后,ST天仪发布公告称将变更股票名为“贝瑞基因”,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据《每日财报》了解,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初,贝瑞基因抛出了业绩对赌,承诺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8亿元、3.09亿元、4.05亿元。

在此后三年,贝瑞以101.90%、103.41%、98.19%的完成率分别取得了2.33亿元、3.20亿元、3.97亿元净利润,以100.80%的平均完成率精准完成对赌。

有意思的是,这么“擦边”的数据,给人感觉总有点奇怪,为什么就这么巧合呢?顺着其往年财报,《每日财报》发现,贝瑞基因在2017年8月17日成立了“和瑞基因”,并且在2018年至2020年后者合计向贝瑞基因采购了5.55亿的产品。

而且据年报对照,和瑞基因购买用于生产的试剂在2020年大约为4500万元,与2020年采购的1.8亿支出无法匹配。因此有猜测,贝瑞基因为了完成业绩对赌,将本来应在随后的销售提前到了对赌期内销售。

不过,这样的操作有较大风险,虽然对赌完成,但是次年的业绩基本就会很难看。

偏偏还就“佐证”了。2019年完成承诺后,贝瑞基因的业绩随即出现“反转”——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11亿元,同比下降46.07%;营业收入约为15.40亿元,同比下降4.78%。2020年年报显示,贝瑞基因的主营业务为基因检测行业,占营收比例为:100.0%。

而可比公司对照来看,华大基因2020年全年营收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净利润约为20.90亿元,同比增长656.43%。

值得思考的是,贝瑞基因这么看重对赌协议,背后又有什么动机能够体现“受益”的逻辑呢?

《每日财报》关注到,2019年8月,在公司业绩逐渐变好之时,贝瑞基因第一大股东天津君睿祺披露拟减持计划,并且开始了多轮的减持,最终成为贝瑞第三大股东;此外,2019年9月贝瑞基因CFO也完成了减持。其余六位大股东所持股份均存在较高质押率,其中上市公司实控人高扬股票质押率高达73%。

所以很显然,上述猜测或都在指向“变现”二字。说句题外话,2020年的疫情谁都没想到,作为“蒙”上风口的基因测序行业,也许贝瑞基因的“变现行动”所展开的时点并不是最佳。

难敌“老大哥”

有业内人士说,在基因检测领域,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是行业中如“双子星”一样的企业,他们在业务层面有不少重合之处。贝瑞基因创始人高扬此前曾就职于华大基因,拥有多年基因测序行业研发与产业化经验。

创立之初,贝瑞基因聚焦基因测序应用领域,率先将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IPT)引入国内市场,并进行产业化,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主营业务为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服务和设备、试剂销售,覆盖范围包括生育健康领域、遗传病检测、肿瘤学领域等全生命周期临床需求。

尽管贝瑞基因抢先华大基因数月上市,可不管从营收还是净利润来看,贝瑞基因都难敌基因界“老大哥”。

《每日财报》发现,刨除新冠检测业务的贡献,华大基因近两年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收入较为稳定。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实现收入11.76亿元、11.78亿元和11.92亿元,远超贝瑞基因医学检测业务规模,且增长较为稳定。

再对比2022年一季报,当季华大基因实现营收、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是14.3亿元、3.3亿元和3.03亿元。

贝瑞基因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13亿元,同比下降6.41%;归母净利润亏损1192.84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240.11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044.92万元。

很显然,贝瑞基因今年首季净利润连华大基因的零头都不及。

再就二级市场方面而言,贝瑞基因也曾一度备受资本市场认可,股票一度涨到98元/股。然而伴随着业绩下滑,其股价也开始长跌不起,目前市值与华大基因相差约240亿元。

下游话语权偏弱

贝瑞基因主要业务为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检测和设备、试剂销售,整体处于分子诊断产业链的中游。据《每日财报》了解,这块业务由于技术门槛较低,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不利于建立高壁垒,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财报中也可以体现,公司应收账款一直较高。2018年-2020年,贝瑞基因应收账款分别为6.46亿元、8.40亿元和10.7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44.86%和51.92%、69.5%。这便意味着,公司对下游的话语权偏弱。

截止到2021年末,贝瑞基因应收账款达到11亿元,占2021年营收的比例达到77.4%。

另外,贝瑞基因现金流也面临一定压力。截止到2021年末,公司拥有货币资金4.18亿元。短期借款为1.9亿元,长期借款1.86亿元。

《每日财报》注意到,自2021年起,贝瑞基因明确提出了向产业链上游进发的战略目标,即经营模式逐渐由服务模式向产品模式转变,由“基因检测服务”向上游“设备、试剂销售”转变。

然而,上游业务的毛利率似乎并不占优势。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贝瑞基因试剂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73.15%、52.46%和54.04%;设备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25.22%、10.93%和9.62%,不仅整体呈大幅下滑态势,而且设备销售的毛利率与其他业务相比也相去甚远。

值得肯定的是研发方面,2021年贝瑞基因研发费用1.28亿元,同比增长1.93%。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关键词出现在其中。据悉,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基因检测行业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有资料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共有15家基因行业相关企业融资总计近50亿元人民币。因此,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贝瑞基因能否成功突围,真正走出一条自主可控之路,尚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