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长“挂帅”党委书记,董事长分设,光大银行有何战略逻辑?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正式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一人身兼行长及党委书记两职。


文/每日财报 栗佳


开年伊始,已有多家银行高管层面发生变动,先后约有7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了人事调整公告。


而这些变动中,当属光大银行将帅齐变更最引人关注。一方面,调整动作比较大,董事长、行长、副行长及首席财务官职位均有重大变化;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光大银行一直是党委书记与董事长“一肩挑”的组织结构,目前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将两个职位分设。


据公告显示,担任光大银行行长的王志恒正式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且其履职的光大集团执行董事、光大银行行长职务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王志恒一人身兼行长及党委书记两职。


另据公告,光大银行董事会还同意选举吴利军为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待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之日起生效。


此外,光大银行也将迎来一位新副行长和首席财务官。公告显示,将拟任光大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王罡为总行副行长;升任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彦为首席财务官。

行长接棒党委书记,董事长独立分设


此前,光大银行的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均由时任光大集团董事长王江一人担任。王江调任中央金融办之后,将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分别交棒两人。


公开资料显示,王志恒,是位“老中行人”,以硕士学位毕业南开大学后便加入了中国银行,在中行履职满23年。曾任中国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公司规划处副处长;总行人力资源部主管、副总经理;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青海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以及总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等职务。


而董事长吴利军曾供职于监管系统,历任国内贸易部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副主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培训中心副主任,人事教育部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主席助理,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会理事长、党委书记等职。自2020年3月起,吴利军就开始履任光大银行副董事长一职。


《每日财报》发现,按照监管部门关于公司治理指引,银行的党委书记与董事长一般合二为一,从而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体系,有利于党建政策的上传下达。


但此次光大银行却完成了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分设、行长兼任党委书记的架构调整,也让外界对其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


事实上,银行的董事长是否分设独立,以及行长是否还兼任银行党委书记一职,各家的做法并不统一。


比如,同样背靠副部级央企的中信银行,与此前的光大银行结构类似,董事长与党委书记一肩挑,行长独立,一直未有较大改变。


而招商银行则不同,目前相关架构与光大银行最类似。由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例行出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而党委书记则一直由行长兼任,形成了良好的“行长负责制”。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此表示,将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分设、党委书记与行长由一人兼任,有利于划分董事会和高管层职责边界,使分工更加明确,还能降低内部沟通协调成本,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提升高管层执行的有效性。


重回新增长轨道难言轻松 新管理团队挑战大


从业绩端来看,光大银行近些年的表现难言喜色。这对于新的管理团队来说挑战仍然很大。


如下图所示,光大银行营收和净利增速像坐上了“过山车”,起伏不定。尤其是营收增速,自2019年便不断下滑,到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下降到-4.3%,为近10年来负增长的历史低位。


另外光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动能减弱,净利润增速大多数是低于营收增速的,且个位数增长已是常态。2021年随着行业企稳回暖,光大银行净利润增速反弹至14.73%高位,但随后又急转直下回到低位增长区间且不断下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净利增速降至3%,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位居末端。


对于业绩增长动能较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降两升”,即净息差的不断下滑,水涨船高的管理费用和贷款减值损失。


首先来看净息差,数据显示,光大银行净息差已从2019年的2.31%一路下行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1.7%。


受此影响下,其主力业务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出现了大幅滑坡。截至2023年9月末,该两项业务分别取得收益815.86亿元、190.99亿元,增速已进入负值区间,分别同比下滑4.26%和11.39%。


再看管理费用和贷款减值损失,自光大银行2010年上市以来,随着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也随之逐年攀升,由上市之初的125.9亿元增至2022年末的422.79亿元。同时,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规模增幅更大,由同期的34.9亿元扩张至506亿元,已经超过2022年448.07亿元净利润的规模水平。


可见,两项庞大的开支对净利润的增长具有很大压制作用,净利润规模增长也就显得很被动。

资产质量方面,光大银行相关指标也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508.33亿元,比2022年末增加61.59亿元;不良贷款率1.35%,比2022年末增加0.1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5.65%,较2022年末大幅减少了12.2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随着新管理层履新靴子落地,领导班子亟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加强内部管理,以重塑市场形象,同时也需要把重心放在修复业绩上来,使其逐步重回良性的增长轨道。(每财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