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雨中送别宗庆后,也是在送别一个时代

摘要:再见,宗庆后

文 | 猫薄荷 发自杭州

2024年2月28日,娃哈哈下沙基地阴雨连绵,拥挤的人流将工厂两旁的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花圈和鲜花铺满了转角,绵延出去数十米。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的甚至驱车从四川奔赴杭州,日夜兼程1800多公里。嘈杂的人群中传出一首《送别》,但很快被警察维护秩序的声音掩盖——人实在太多了。 

娃哈哈下沙基地门口站满了来吊唁宗庆后的人, 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今天(2月28日)是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举办追思会的日子。

2月25日11:47分,娃哈哈官方微博突然发布宗庆后去世的消息,享年79岁。民众先是感到震惊,这位三度蝉联中国首富的第一代企业家,竟然用这种方式为他“永不退休”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随后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缅怀,线下娃哈哈各厂区门口鲜花不断,从26日开放线上吊唁通道至今,已有25万人为他献花。 

即便一帧一帧地回顾过去风急浪高的三十余年,可能也很难找出第二个像宗庆后这样,能引起全民情感共鸣的企业家。他几乎满足了中国人对企业家的所有要求——爱国、关心员工、草根出身、扎根实业……

这些特质源自于他自身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也由背后的大时代的塑造。 

透过宗庆后远去的背影,那些人们高呼着“明天会更好”“先富带后富”的记忆,一个全民创业的黄金时代也摇摆着走入历史的烟尘。 

“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正如一些人所总结,今天我们悼念宗庆后,其实也是在缅怀那个朝气蓬勃的社会。

1、无休止的等待

“宗老一路走好。”

当天12点20分,现场吊唁宗庆后的人群突然涌向工厂大门。一些人开始高呼,甚至有人在潮湿粗粝的地上就地下跪,向宗庆后灵堂的方向磕了三个头,随后便毅然决然地穿过层层叠叠地人群远去。 

涌现工厂门口的人流,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没人曾想到宗庆后的去世会在人们心里引起如此大的震动。 

在最初的讣告中,娃哈哈向全社会公开了追思会的时间地点,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 

可是由于前来吊唁的人实在太多,下沙基地的厂房又已经有些年头,为了避免安全事故,治丧委员会不得不采取管控措施,2月26日发布公告称仅对定向邀请的对象开放。 

娃哈哈的两则通告,来自微博 

对于委员会的决策,大多数到场的群众表示理解。他们沉默着将鲜花和花圈摆放在工厂门口,深深鞠了几个躬之后便安静离开。 

鲜花透露了他们来自的原因。 

“未闻其面,深受其恩。曾经我是一名贫困生,我受过宗总发起过的春风行动帮助,还有免了4年学费,我很感激宗先生为我们老百姓的付出。”一束鲜花上写着。

不过,对一些人来说,安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李丽玲是娃哈哈最早一批员工,她自认没什么文化,却在娃哈哈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上世纪90年代初每个月便能拿到100多块的工资。 

这个数字并不只意味着收入的多寡,而是社会地位的跃升。“要不是在娃哈哈工作,我老公肯定看不上我”,她开玩笑。 

有笑,但更多的是泪。

“年终的时候他让我去拿东西,结果公会里没人,后来听到这么个消息(宗庆后去世)。”每次过年,娃哈哈都会给员工发礼物,没想到今年迎来的却是厄运。谈及宗厂长,92岁的退休老员工潸然泪下,不停地重复“他人很好。” 

李丽玲的喜悦也在话题转换成宗庆后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湿润的眼眶和哽咽。“他每年至少都会和我们一起吃一次饭,没想到这么年轻就去世了,我们一直都劝他多休息。” 

但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就此离去,除了吃饭和休息,日复一日从早到晚站在路旁。这些人大多坐火车远道而来,看上去在四五十岁左右,脸上被时间凿出许多沟壑,说话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 

他们的等待有最终期限吗?

有人说“送完宗老最后一程”,但更多人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只是干巴巴地等着,像在目送宗庆后远去,又像在等待他回来。

2、我们为什么怀念宗庆后?

在手机上刷到宗庆后去世的消息,电焊工王刚下意识以为是谣言。验证确认之后,他决定从四川来杭州送宗庆后最后一程。 

1800公里不足以描述这趟旅程的艰辛,途经湖北时,他因为极端天气被堵在路上,只能靠抽烟来提神御寒。三天两夜,他终于赶到杭州,此时身上只剩下几百块钱。 

“从没想过放弃,就是想来送送他”。王刚说。

换做别人,或许很难理解为何大众会对一位企业家的离世感到如此不舍与悲痛。但若是宗庆后,这些行为便显得合理了,甚至连驾车1800公里都有了纪念的意味。 

在路上是宗庆后最常见的状态。 

一年365天,他可能有200天都在跑市场。从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到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网,他的地图做满了标记,有的都被翻破了。 

娃哈哈下沉至乡镇的销售渠道,正是在宗庆后行万里路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这款无论在多偏僻的乡镇都能买到的饮料,今天是无数人童年的最大公约数,甚至成为了宗庆后与消费者的精神链接——作为人们对其奋斗史的见证与认可,与花圈一同被用作祭奠。

许多人用娃哈哈祭奠宗庆后,财经无忌现场拍摄 

一般人很难理解宗庆后为什么这么拼。许多财富远不如他的人早已退隐开始享受生活,而他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奔波劳碌,并坚持着朴素的作风——穿布鞋,抽十八块的利群,一年花销不超过五万。 

“为了你们工人。”宗庆后曾这样回答他的司机。

此言不虚。 

即便放在今天,娃哈哈的福利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宗庆后不仅为员工子女提供初中毕业前的学费,负担医疗费,提供住房补贴,甚至专门为有意落户杭州的外地青年工人建造了一座有1300个房间的人才公寓。 

宗庆后的员工介绍分房经验,图源网络 

这正是宗庆后的另一面,虽然自身节俭,对家人却从不吝啬。

作为娃哈哈的“大家长”,在经营好员工的小家和集团的大家之余,还怀揣着报国之心,投资足迹遍布重庆、四川、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在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累计投资86亿元。 

而这些信息,往往并没有被大肆宣传。归根结底,对宗庆后来说,源自社会的财富,本就应该归还于社会,那是先富带后富的时代承诺。 

“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无数报道里,人们用这句话来总结宗庆后波澜壮阔的一生。

兼并罐头厂、创建联营体、达娃之争……三十余年的尺度里,与他一同出发的企业大多数都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只有少数奇迹般地扛住了每一场风暴。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企业家的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才在中国商业史上刀凿斧刻出了一个全民坚信“明天会更好”,相信“多劳多得”的黄金时代。 

其实,我们怀念宗庆后,是在怀念那个努力就会有回报,一个农民也能成为中国首富的时代。而那些伫立在工厂门口久久不愿离去的人,是在等宗庆后带着那个时代回来。 

3、那个时代离去了吗?

在春节因病入院前,宗庆后最后一次发布全员公开信,号召所有娃哈哈员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这近似临终嘱托的8个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但是,宗庆后的故事还能复制吗?他们曾经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这两个问题或许不合时宜,却是许多人的心声。时代显然已经变了,宗庆后创业的时,人人传唱“明天会更好”。而今天,“今年将是未来5年最好的一年”的言论层出不穷。 

许多追思宗庆后的挽联中都提到了他四十岁才开始创业的经历,但在员工三十五岁就会被部分企业强行清退的当下,四十岁再起步并获得成功,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美好但不切实际的愿景。 

留给普通人的机会窗口确实正在减少。 

商业战场上,随着大企业的资本打法越来越娴熟,彼此间通过价格战、海量营销互相侵吞市场份额,夹在中间的小微商户越来越难以生存。譬如在咖啡9.9元价格战中倒下的个人咖啡店。 

诚然,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对于民营经济的定位并没有改变,经济领域的“风口”风声四起。但那些新涌现的商机或许并非常人所能涉足的。

直播电商曾经是许多人致富的希望,全国各地甚至涌现出了草根汇聚成的直播村、直播街。但随着近年流量成本不断攀升,它也成为了普通民众根本无法涉足的天价赌局。 

甚至随着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线下实体的生存空间正在愈发狭窄,就连小卖部、餐馆这样的小生意都只能掰着手指过日子。 

吊唁的群众评价宗庆后时,总喜欢在他的一系列头衔之前加上“中国”或“民族”。 

这两个字背后,是他们对部分背弃“先富带后富”承诺的人的不满。这些人从社会大肆敛聚财富之后,便开始想尽办法将财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其中最为人不齿的,甚至不愿意付清员工工资,将负担丢给国家之后便一走了之。 

以上种种切肤之痛,最终在民众的心理转化成了对宗庆后的缅怀。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怀念宗庆后,也是在呼唤宗庆后。人们在娃哈哈门口高喊“宗老一路走好”,也是在期盼下一个宗庆后快点出现,期待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娃哈哈那样带着产业链上数十万人一同致富的企业。 

显然,宗庆后不会回来了。

那些驻足在工厂门口的人最终也没能踏进礼堂,只能冒着大雨离去。工厂门口的鲜花后来被一股脑塞进大塑料袋,和一些餐盒里渗出的汤汁混在一起,门口的人不知道它们最终将归于何处。 

这场旅程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吗?王刚说自己准备去嘉兴找点活干,攒些回家的车旅费。这像是一个隐喻,在寄托完对未来的期许后,所有人都不得不回归到冰冷而坚硬的现实中去。 

或许《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真相——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