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老将身担重担。
文/每日财报 栗佳近段时间,各家险企高管人事变动不胜枚举,好不热闹,站在当下瞬息万变且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新时代,行业内多数企业选择了走上将帅“换血”之路,似乎也或多或少透露出无奈之举。
曾是保险行业黑马选手的珠江人寿,也同样如此,在“沉寂”三年,经历原总裁到龄离任后,近日正式迎来新任总裁---原人保寿险总裁傅安平。
谈及珠江人寿,给市场刻下的强烈印记,是其罕见打破了寿险机构“七亏八盈”的经营规律。而珠江人寿之所以能够逆势而上,便是广为行业所熟知的两大战略抓手,负债端依赖万能险业务做大保费规模;资产端通过配置不动产获得可观收益。
不过,在近年来监管出手整治大力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时代背景下,珠江人寿屡试不爽的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粗放模式,也就行不通了。
更加逼仄的是,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叠加资本市场“阴晴不定”,珠江人寿也饱受着阵痛,业绩由盈转亏、被评级机构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等挑战接踵袭来。
5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发布关于傅安平任职资格的批复函件,核准了傅安平担任珠江人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靴子落地,被市场视为一大利好。业界也多期待着,这位保险“老将”能够凭借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带领珠江人寿扭转局面,开启新的发展格局。
第二任总裁官宣落定
事实上,早在2022年8月,原人保寿险总裁傅安平将接任珠江人寿总经理一职,并已实际开展工作的消息就已经在市场上广为流传。彼时,傅安平接下的重担正是任职超十年的首任总裁临近退休的胡国萍。
时隔近两年时间,傅安平任职资格终于迎来了官宣落定,此番换将,也是珠江人寿成立近10年来首次变更总经理,于其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年61岁的傅安平,早在1982年就进入了保险行业,拥有经济学博士后学位,是国内首批精算师,被认为是中国精算“领军者”,其专业素养和行业影响力不容小觑。
公开资料显示,傅安平是南开大学首届精算研究生,也是国内首批精算师,曾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处副处长、寿险处处长,原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原北京保险监管局副局长。
2005年,傅安平离开监管系统后转战至保险机构,加盟了正在筹建中的人保寿险,担任筹备组副组长一职,后又出任人保寿险总精算师、党委书记、总裁等职务。
在2014年出任人保寿险总裁后,傅安平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焕新,持续深入推进“稳增长,重价值,强基础”战略转型,即稳定现金流增长,重视业务价值,调整业务结构,关注基础建设。在此期间,还制定及明确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渠道管理改革等“五项改革”,以及“七个创新”、“七大能力”。
这一转变对当时人保寿险业绩增长带来了极大推动作用。
2021年4月,在人保“5855”新政,即男性和女性干部分别达到58岁和55岁后要退居二线影响下,傅安平“功成身退”,卸任了人保寿险总裁等职务,转任人保集团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直至2022年业内传出其将接任珠江人寿总经理一职,傅安平才再度走向台前。
保险“老将”身抗重担,难题何解?
混乱逐利的时代已经结束,稳健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近两年,保险行业开始步入转型深水区,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等政策陆续出台。这对于大型保司来说,可以借助资金、品牌、资源等优势来抵挡住各方位不利因子的冲击。
然而对于像珠江人寿这样的业务规模有限且相对单一的中小险企来说,日子就更加举步维艰了,偿付能力两年多来成谜、盈利情况也未知、投资端遭受危机,珠江人寿不得不面临市场纷至沓来的质疑。
当然对于其而言,此次高管人事的落地,不仅仅只是一次简单的权力过渡,更是映射了珠江人寿发展的一些问题与趋势,那么,接下来留给“老将”傅安平的重担是什么?能解除掉珠江人寿目前的危机吗?
从经营业绩层面看,珠江人寿确实有过很长一段高光时刻,早就在成立的第三年,也就是于2015年就开始实现盈利,此后更是连年稳定盈利至2020年。
然而到了2021年,伴随着房地产业发展陷入低迷,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珠江人寿开始出现亏损,2021年全年亏损了0.7亿元,至那以后,未再向市场披露任何财务数据和偿付能力数据。
到了今年2月份,珠江人寿因不对2019年发行的相关资本补充债券进行赎回,再次引发了市场对其自身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担忧。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会选择赎回即将到期资本补充债券。若不赎回,市场通常认定为不仅是险企自身经营业绩表现不佳,同时偿付能力有所弱化的直接体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会对自身信用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而造成珠江人寿陷入如此被动的困境,还是主要归因于激进投资不动产。根据此前联合资信披露的珠江人寿债券跟踪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末,其不动产投资规模达到221.40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26%,占比位于行业高位,合计房地产风险敞口为280.67亿元。
在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不断下行,诸多房企撑不住的时候,这对于将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的珠江人寿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多起因投资房地产而逾期的问题逐一暴露。公开数据显示,当时珠江人寿逾期投资资产规模为30.94亿元,涉及行业主要为房地产,减值准备余额合计3亿元;其中3笔逾期投资资产本息合计27.94亿元。
投资端失守,业绩陷入亏损,直接拖累了珠江人寿偿付能力表现。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其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仅为52.02%、104.04%,当期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可见其偿付能力已经处于监管红线。
而傅安平的到来,将如何处理以上历史遗留棘手难题,对其确实是一大新考验。
渠道改革先“开刀”,个险布局拉开帷幕
不过,就在珠江人寿艰难前行之时,有媒体报道,日前,傅安平已在珠江人寿内部会议中传达其施政纲领,提出要加大自营队伍的建设力量,以独立代理人为重点方向。
为求尽快走出困局,傅安平所做出的个险渠道转型之策,无疑是坚定且长期的。要知道珠江人寿一直以来对银保渠道极为依赖。2023年年报信息显示,去年珠江人寿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中,有4款是通过银保渠道销售。
联合资信也曾在评级报告中提到,珠江人寿银保渠道对保费收入的贡献度高且保持稳定,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的比例维持在90%以上。
在如今“报行合一”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银保渠道已不再成为“香饽饽”,不少险企受到强烈冲击,保费收入增速下滑,甚至负增长,已成共性难题,这对于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珠江人寿来说,也注定是一道难以跨过的坎儿。
但好在,在个险渠道端做好“大文章”,恰好是傅安平极为擅长的领域。据悉,在人保寿险担任总裁期间,傅安平主张实行“从银保业务为主向个险业务为主转变”的经营策略,持续压降人保寿险的银保渠道业务,并着重在个险渠道上“开疆辟土”,2020年之时,其个险渠道一年新业务价值占比已超9成,与此同时,个险渠道业务保费收入从2014年的190.6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8.17亿元,2020年末占比达57%。
可以预见的是,傅安平针对公司自身情况来制定的个险渠道战略决策,若能够真正持续在内外部深入推动,无疑对珠江人寿“焕发新机”大有裨益,是新的向好开端,我们也期待着,珠江人寿接下来能快速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