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这一仗,卢伟冰不能输

摘要:卢伟冰高调官宣“真AI手机”之后,小米的硬仗来了


作者|陶然 编辑|魏晓


SU7发布之后的一段采访,主持人问雷军,如果2021年没决定要造车,现在的你会在做什么。


雷军想了一下,说多半在干AI。


彼时大模型风口尚未兴起,造车是个比沉寂多年的AI产业好很多的故事,但今非昔比:AI也火了。


而这副当时没被雷军亲自接下的担子,现在落到了小米手机业务新晋带队人手中。


8月23日晚,小米集团总裁兼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个人微博发帖预告称,澎湃OS 2.0 将承担着“AI大模型重构操作系统”的使命。


以及,AI手机是投资人近期“非常关心”的概念。


这并非卢伟冰第一次大谈AI手机:年初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相关概念已然成为全场焦点。不过卢总当时投出的,却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赞成票”:


我是反对把AI概念化,起一个叫AI手机,把你原来的手机名字后面加一个AI,我觉得其实没有意义。我觉得AI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你感受不到AI的时候,我觉得这是AI最大的价值。你天天去谈AI的时候,说明你是没有AI能力的。



底下二月份的评论区,有人早早跳了预言家。


半年过后口风迅速改变,对卢伟冰个人来说是一记回旋镖。但对于澎湃系统和小米手机来说,真AI这个新故事,来得大概正是时候。


澎湃1.0,该翻篇了


澎湃OS,算是小米手机近几年为数不多的重大更新。


小屏旗舰大卖加上与徕卡搭桥成功,让小米的数字系列从12(与徕卡的合作是从12S系列)开始的模式在2022年往后的三年里基本固定下来:正代控制机身尺寸、重量和手感,主打高端全能;Ultra系列则进一步力推徕卡专业影像。


而这段时间,也正好处在小米汽车“首战即决战”的三年。


2023年10月正式发布后,小米公开了部分澎湃OS系统的研发过程和时间节点,其中提到公司分别在2017年发布了自研 Vela OS系统以统一 IoT设备生态、2019年开始并行研发纯自研通用系统 Mina OS,以及非常重要的,在2021年迅速开启了车机OS的研发。


直到2022年初,小米将MIUI、Vela、Mina、车机OS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统一、操作系统底层合并完成后,才有了最终的澎湃OS 1.0。


图源/@数码闲聊站


有意思的是,在澎湃OS发布前的两个月,雷军和卢伟冰曾分别在微博预热了一阵“MIUI 15”,似乎MIUI系统本来仍会有一次版本更新。


但最终出现在接下来一次大更的系统名称,却变成了澎湃OS。MIUI系统,被决策层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安排了退休。


期间行业发生的唯一大事,就是华子带着一大堆自研buff的Mate 60空降市场。


将MIUI15的消失和澎湃1.0的出现解释为小米在系统层面对冲“自研”的舆论压力,当然有一定合理性:一套新命名的1.0系统,确实要比已经迭代到版本号14/15的MIUI更方便去讲些新故事。


但比对冲舆论重要很多的,是小米SU7要来了,要安排在年底预告了。


所以,在“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官宣了小米集团最新战略是从「手机×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


车是变量、是增量。不管是澎湃还是MIUI,在2021-2023年期间,尤其23年,系统整合优化的重心,理应是在那辆车上。所以澎湃OS 1.0在品宣中是有AI大模型含量的,但AI只是赋能,没有真正站到C位。


关于系统偶尔卡顿和自研含量等等质疑,也随着SU7的曝光,连同聚光灯一并带走,声量弱了下来。


但在2024年中的情况是,小米SU7已经成了:月销破万,将特斯拉Model3拉下神坛以及20w以上销量榜榜首,品牌力大幅度跃升连带着冲高的手机销量也有一定程度涨幅。


用雷军的话说,是“第一仗已经赢了”。


而接下来的大工程,显然不太可能是那辆去纽北刷圈的SU7 Ultra —— 这车即便出量产版也没道理会成为销量层面的爆品。手机业务则确实应该借SU7带来的这股东风,有些大动作了。


“如果没有造车,现在应该在干AI”,雷军说小米16年就已经“All in AI”,投了三四千人。


所以,AI任何时候都还是要有人去干的,现在也必须是负责手机业务的卢伟冰。


量变,还没有产生质变


客观来讲,被卢总划归为“都(只)是AI Feature”的那部分手机,过去一段时间其实已经把AI这个概念,塞进了用户日常使用的绝大部分高频场景。


华为的小艺(盘古大模型)、OPPO的小布(安第斯大模型)、VIVO的蓝心小V(蓝心大模型) 和小米小爱同学一块挤在AI助手赛道;各家相机和相册塞入的AI功能挤在超长焦成像和后期修图赛道;通话录音转录、笔记处理、文档写作,宣传口径各异但功能也相对趋同,通信、办公、娱乐,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品宣中找到AI字样。


这样来看,搭载澎湃1.0的几款手机和友商的区别,也就不在于小米这边多了什么AI功能,反而是友商已经提完的“AI手机”这一概念,小米还没正式提出来。


有一种“你们打完了,但我还没发力”的感觉。


但一个现实情况是,从现有案例来看,无论是AI手机还是某个AI功能,站在用户的视角都绝非一种刚需(来自第三方的通用大模型,如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除外)。


一年多时间里系统内部的各种升级换代,没能让用户养成足够的AI使用习惯,或是形成某种亟待填补的需求,多数 AI 功能并不常用或者并非用户所关注的重点。高密度的AI量变,尚未带来手机软件或硬件形态的新一轮质变。


找一个相对直观的对比:iPhone 出现之前的手机通常被称为功能机,而iPhone 的出现直接引发了智能机变革,集通信、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有着丰富的应用生态和便捷的触控操作。


而AI对于智能手机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成为这种颠覆式的变革,它是在智能手机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和优化,通过引入或升级AI能力在某些方面提升体验,像是更智能的语音助手、更精准的图像识别、个性化的推荐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智能手机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功能。


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从智能手机到 AI 手机更多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和改进,而非彻底的颠覆。这也造成了所谓“AI手机”的概念价值,总是大于具体的实用价值。


雷军曾提到汽车行业在部分设计上,过去140年的时间里已经穷尽了很大一部分优秀创意,其实手机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度内卷和整体增速下滑后,功能上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些“尽善尽美”,被诟病的挤牙膏式更新,于行业而言是一种无奈,捅破天花板总是有心无力。


IDC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降至11.7亿部,为近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宏观经济挑战致使的消费力不足是一方面,智能手机本身功能创新不足和新应用的乏力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缺乏购机、换机的需求。


机构预计,得益于端侧大模型等AI功能普及,具备生成式 AI 的智能手机将在24年中实现约344% 的高增长,占据整个市场 18% 的份额。


而目前尚处于概念阶段的新一代AI手机,到2027年的市场份额甚至被认为会接近50%——AI当然是最新一场颇具想象空间竞逐,只是各家目前跑的节奏相似,内容上又多少有些不及预期。


手机的“纽伯格林北环”


八月初,雷军的社媒更新过一条动态,拍的是团队在德国纽伯格林北环赛道的P房(Pit House,赛车维修站)启用了,里面停着两辆小米SU7 Ultra工程车。


和雷军一起欧洲出差的卢伟冰,也在现场:


此前卢伟冰在微博中提到,小米14 Ultra在国内市场及欧洲市场都销量喜人,“提升非常显著”。集团Q2财报中同比增长27.1%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也证实了小米在上半年全业务线的高歌猛进,并非空谈。


14 Ultra的首胜告一段落,可预见的高端机市场依然会是红海一片。AI手机,成了卢伟冰治下,那段同样需要跑出成绩的“纽北”:做成了很牛X,但问题在于并非那么好做成。


至于是否也在“赢的路上”,先要看这代澎湃OS 2.0,能掏出什么足够“真AI”的东西了。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