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转型打开新空间,迈瑞医疗业绩高增同步加码分红

始终将防灾减损放在首要任务和目标的中国太保产险,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通过科技赋能构建了“保、防、减、救、赔”一体化大灾应对和风险减量服务模式。


文/每日财报 栗佳

保险公司中报落下帷幕,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7.1%的成绩远超预期,一大助力是产险业务的量价齐升。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承保利润27.12亿元,同比增长47.6%。


作为财险市场实力担当,中国太保产险上半年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综合成本率不断优化,为中国太保这艘巨轮的“续航”提供强劲动力。


车险和非车险业务优化调整

打开中长期增量空间

2024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18.03亿元,同比增长7.8%,包含太平洋安信农险和太保香港的财险保费收入则为1132.03亿元,同比增长7.71%,保费收入持续增长。


在中国太保产险不断提升业务品质的强大动能助力下,上半年承保综合赔付率为69.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承保综合费用率27.5%,同比持平,最终承保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至97.1%,承保盈利水平得到很大程度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

具体来看,一是车险,中国太保产险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持续加强资源集约化管理和渠道专业化建设,提高体系化经营管理水平,车险业务形成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今年6月末,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21.67亿元,同比增长2.8%,尤其是新能源车险保费更是同比增长了41.7%,所占总保费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0.2%提升了3.9个百分点至14.1%。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太保车险的增长新势力。一直以来,中国太保产险在新能源车险经营上把握市场规律,积极参与行业创新、积极做好业务承保,开展与重点品牌的理赔合作新模式突破及全生态合作对接,让新能源战略更持续、新能源车主更满意。不仅如此,公司还不断通过新模式精进管理,来降低新能源车险保单成本率。


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车险业务的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1%,同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分别为71.4%和25.7%,前者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后者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个人客户车险保单续保率也有所提升,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至76%,意味着用户粘性加强。得益于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中国太保产险车险业务实现了承保盈利15.42亿元,且仍为公司的利润大头。

二是非车险业务,上半年该原保险保费收入596.36亿元,同比增长12.7%,高达两位数增长远高于车险业务增速,成为拉动公司整个财险板块重要助推剂。报告期内承保综合成本率达97.2%,同比下降 0.7 个百分点。


自2017年以来,中国太保产险着手发展非车险,非车险在总保费中的占比逐渐递增,到今年上半年达53.34%,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险种来看,健康险、农业险和责任险成为非车险领域的前三大主力险种;从利润贡献上,除了健康险承保亏损外,农业险和责任险的承保利润分别为1.84亿元和0.69亿元。企财险反是非车险的承保利润大户,贡献了2.3亿元。

国信证券在对中国太保2024年半年报点评文章《转型深化,投资优异,利润显著提升》中,这样表示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太保产险不断丰富非车险种类,加快慢病保险、长护险、巨灾险等新兴险种,打开公司中长期业务增量空间。”


各大业务齐头并进助力实体经济

农险表现格外亮眼


正如国信证券所言,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业绩增长亮眼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中国太保产险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保障社会民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优化保险产品和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质效。


在健康险业务领域,中国太保产险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探索多层次保障体系的构建,稳固大病保险、意外医疗等存量业务发展,加快慢病保险、长护保险、惠民保险等创新领域布局步伐,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1.32亿元,同比增长21.4%;承保综合成本率100.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在责任险业务领域,中国太保产险立足新发展格局,主动把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市场机遇,积极探索巨灾保险、生命科学、民生救助、网络安全等领域业务创新布局。上半年该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4.59亿元,同比增长11.8%;承保综合成本率99.4%,同比持平。


而在企财险业务领域,中国太保产险也在积极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巩固在电力、石化等重点客户和统保项目的领先地位,积极拓展绿色能源、半导体等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客户,加快银邮、交叉等渠道的优质分散型小微业务拓展,同时强化风勘、核保、理赔一体化风险管控能力,夯实企财险基石业务发展。


比如,在环境污染保护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为约2300家企业提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障超50亿元。在碳金融领域,创新推出碳资产回购信用保险、碳资产登记责任保险等产品,实现了行业首单落地,助力重点控排企业充分挖掘碳资产金融属性,为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做出贡献。


再比如,针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的不同阶段,中国太保产险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了一系列专属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保险需求。公司所推出的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费用补偿保险、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PCT国际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等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展现了自身在科技保险领域的创新能力与领先地位,而且通过这些保险产品,还全面助力了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企财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5.42亿元,同比增长22.6%;承保综合成本率94.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农业险业务,今年上半年,公司农业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9.8%;承保综合成本率9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该业务保费增速优于行业及主要主体,持续稳固市场第二位,理赔未决估损保持稳定且充足,种植险、养殖险均实现较快发展,并保持稳定盈利。


农业险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太保产险积极发挥主业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提升农险保障深度广度,试点“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客户多元化需求。


在产品供给上,中国太保产险深入了解种植养殖大户、兼业农户、农业散户等农户需求,聚焦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等重点领域,不断研发“三农”保险产品服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新开发了704款农险产品,比如,打造了青梅专属AI产品“普宁美梅”、商业性果树寒潮气象指数保险等多个行业“首创”产品,实现农林牧渔领域产品全覆盖,为近2283万户农户提供各类农业风险保障超7621亿元,并持续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重塑财险价值链

推进“保险+科技+服务”风险减量服务创新模式

这份优秀“成绩单”,是中国太保产险深化“保险+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完善风险减量服务最直观的体现,也成为中国太保产险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正如中国太保集团董事长傅帆在2024年半年报开篇致辞上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对标最佳实践,深化转型,进一步推进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产险上,继续聚焦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挖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新型风险需求,深化重点领域风险特征和精准定价研究,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推动业务结构与品质持续优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仅今年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我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31.6亿元。


保险,作为经济体系中的缓冲垫与社会稳定的基石,无可替代地在自然灾害等风险面前扮演着提供防范与经济弥补的角色。始终将防灾减损放在首要任务和目标的中国太保产险,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通过科技赋能构建了“保、防、减、救、赔”一体化大灾应对和风险减量服务模式。


在理赔端,中国太保产险在面对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之时,利用科技赋能,切实做到了快速响应、应赔尽赔快赔,用实际行动诠释保险存在的意义。以2024年湖南暴雨灾害事件为例,此次理赔工作中,中国太保产险使用慧围-智远AI遥感平台实时监控暴雨和洪涝灾害过程,测定累计过水面积11万亩;在重灾区域应用慧眼无人机航拍700架次、采集受灾影像7100余张;农户通过e农险微信自助报案1158件,最快当天结案。在农业保险领域的风险减量工作上,太保科技平台的广泛应用其中,实现全流程的作物长势监测、及时的气象预警、病虫害预警以及高效定损理赔等服务,助力现代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太保产险在深化保险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优化“赔”的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焦点放在了“防”与“救”这两个关键环节上。近年来不断加速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落实风险减量体系化建设,以服务民生,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深化、前置保险的风险管理属性,实现灾前“保和防”,灾中“减和救”,灾后“快速赔”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损失。


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太保产险依托自研的“风险雷达”数字化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实施台风风险防控,在登陆前提前锁定预期受台风影响的8.1万份保单,对重点标的执行台风临前走访1793次,在临灾前排查风险隐患。2024年,中国太保产险进一步推进“水精灵”物联网水淹报警系统,已为客户免费安装3075部设备,入汛以来累计为客户降低损失约800余万元。


不难发现,中国太保产险的转型正逐步从传统的、被动的事后经济补偿模式,迈向一个更加前瞻性的、集事前预防与事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风险防范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传统业务模式的深刻革新,更是对自身经营策略与商业逻辑的全面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