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视界三战IPO:克隆地球,是技术革命还是概念泡沫?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将上市目的地转变为港股之后,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五一视界”)将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越来越多了。

目前,这家宣称要“克隆地球”的科技公司,估值已经来到44亿元,在其身后则背后站着商汤科技、葛卫东等明星资本。从2020年科创板到2023年北交所,再到如今转战港交所,五一视界上演了一出“三战IPO”的资本大戏。

 

在公司的介绍中,“中国数字孪生行业第一”是最扎眼的标签。简单来说,公司就是想用技术“克隆地球”——通过3D建模、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在虚拟世界里复刻现实世界的城市、交通甚至整个地球。但是,在技术的光环下,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到底怎么样?上市前景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技术狂想背后,财务包袱越来越重?

五一视界的故事始于一个宏大的愿景——用数字技术“克隆地球”。目前,其“地球克隆计划”已推进至第四阶段,宣称可“一天生成一个城市”,并成功将技术商业化应用于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等领域。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十年研发的积累。五一视界自2015年成立以来,搭建了51Aes(数字孪生平台)、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51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三大业务体系,覆盖从数据采集到行业落地的全链条。其核心技术团队甚至能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五一视界在2023年以2.56亿元营收占据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市场头把交椅,成为行业唯一的一站式服务商。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残酷的现实:支撑这些科幻级技术的,是持续扩大的财务包袱。

 

招股书等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五一视界累计亏损4.89亿元,研发开支却在2024年上半年同比腰斩至2858.5万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营收3321万,亏损却达6507万——相当于每赚1块钱,就要倒贴2块钱。

面对这种情况,缩减开支就成为不得不进行的选择。2024年上半年,五一视界的研发费用同比砍半至2858万。但是,销售和管理费用却仍高达5135万。当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缩减研发投入,其技术的护城河还是不是足够深,就已经成为外界疑虑的问题。

对于技术公司来说,研发投入才是命脉。

2、商业化迷途:从“屠龙术”到“卖铲人”

在亏损的背后,五一视界数字孪生技术的价值毋庸置疑。其被视作工业4.0、智慧城市甚至元宇宙的底层基础。然而,五一视界的商业化路径却暴露出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招股书显示,公司80%的收入依赖51Aes平台,主要客户为政府和大型企业。这些订单往往具有项目制、定制化特点,应收账款高不说,还影响到毛利率。2021年,公司毛利率还能维持在65%,到2024年上半年已跌至50%。其中,核心产品51Aes的毛利率更是从2021年的71.6%,骤降至2023年的61.7%。

 

尴尬的是,其引以为傲的51Earth平台(免费开放的数字地球社区)虽然吸引了数千开发者,但2024年上半年仅贡献10.2%的营收,而51Sim仿真平台甚至出现毛亏损。

其实,这种“叫好不叫座”的困局,也折射出数字孪生技术落地的普遍难题:技术越前沿,商业化越艰难。五一视界试图通过“卖铲子”的模式破局——既提供数字孪生工具链(51Earth Builder开发套件),又兜售行业解决方案(如智慧交通系统)。

但是,,这种两头通吃的策略,反而让其陷入身份焦虑:是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还是沦为项目外包商?当公司高管在招股书中坦言“客户对新技术投资更趋谨慎”时,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已暴露无遗。

面对这种情况,资本市场对五一视界的态度堪称分裂:一边是8轮融资超8亿元、估值10年暴涨300倍的狂热追捧,另一边是IPO两次折戟、商汤科技等股东深陷“概念炒作”质疑的冷峻现实。

投资人的逻辑看似清晰: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464亿美元,中国增速更领跑全球。五一视界作为行业龙头,似乎具备稀缺性溢价。但是,细究其44亿元估值支撑点,却有些矛盾——2024年上半年营收仅3321万元,市销率高达132倍,远超科创板AI公司平均水平。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常年为负,账面现金为2.72亿元。如果此次IPO再次失利,其资金链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所以,此次奔赴港股,对于五一视界来说,已经没有多少退路。

3、生死突围:IPO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其实,在《节点财经》看来,第三次IPO的五一视界即便成功登陆港股,也只是闯过了第一道关。真正的考验在于三个维度的生死突围:

其一,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术。

当同行竞相投入AI大模型训练时,五一视界却缩减研发开支,这与其“技术驱动”的标签背道而驰。公司计划通过知识产权变现降低成本,但数字孪生技术的护城河恰恰需要持续投入才能维持。如何在不影响技术领先性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将成为管理层的终极考题。

其二,场景深挖与生态建设的持久战。

数字孪生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应用场景的深度。五一视界虽涉足10余个行业,但尚未培育出类似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杀手级应用。其力推的51Earth平台若想复制Unity、Unreal Engine的成功,需构建更开放的开发者生态,而非仅靠免费策略吸引流量。

其三,标准制定与行业教育的攻坚战。

当前数字孪生领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系统难以互通。五一视界虽参与制定《重组可溶性胶原》等行业标准,但在数字孪生领域尚未掌握话语权。更棘手的是,住建部专家曾公开批评“80%的数字孪生项目无用”,反映出市场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破除行业质疑,需要更多像“一天克隆一城”的硬核案例佐证。

 

综合来看,五一视界的IPO之路,是中国很多硬科技公司的典型缩影。它们在资本热捧与技术焦虑之间摇摆,在宏大叙事与生存压力之下挣扎。既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数字孪生领域的全球级野心,也暴露出基础研发薄弱、商业化能力欠缺的深层隐疾。

数字孪生能否闯过商业化的关口,答案或许就藏在五一视界的命运中。如果它能熬过资本市场的洗礼,真正将技术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产业价值,未来或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