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真的让江苏很焦虑?

先是南京灵魂“三连问”,后又有苏州发布九条新政引进AI相关人才,杭州Deepseek的崛起真的让江苏很焦虑?

南京“三连问”

2月7日晚到8日上午,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的“交汇点”客户端连续发布了三篇专稿文章,分别是《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以及《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南京与杭州有许多相似之处:同为省会、古都,同属长三角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和GDP总量也较为接近。然而,在科技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南京似乎缺乏像DeepSeek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指出,杭州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退时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形成了“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为DeepSeek等企业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产业土壤。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使得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

与此同时,《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一文则直接对标南京与杭州,深入检讨了南京在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和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的不足。文章认为,南京在产业链中往往只能作为配套环节,难以诞生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此外,南京的容错率较低,年轻人缺乏足够的闯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企业的崛起。

不过,《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一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关注了两座城市在GDP方面的差距,并提出南京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文章认为,南京不必焦虑于“风口缺席”,而应坚守“长坡厚雪”,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保持定力。南京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稳健的产业基础,这些都为南京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其追逐短期的热点,不如在深海之处做一颗定海针,以稳健的姿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苏州九条新政抢人才

与南京的反思不同,苏州的行动更为直接,果断开始“抢人”。

在2月14日举办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市正式公布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九条措施》。该政策聚焦于人才引进、培育、评估、激励及服务等多个维度,实施了九项具体策略。

其核心亮点在于对顶尖人才的“顶级支持”,特别针对那些在人工智能科技尖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且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人才,提供高达1亿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及1000万元的购房补助。此外,苏州还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支持措施,涵盖实验设施、工作空间、计算能力资源供应以及团队结构优化,旨在全面满足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项需求。

杭州拥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被认为是“六小龙”崛起的重要经验。苏州从人才战略入手,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也应注意到,杭州除了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外,还非常关注普通打工人。

小编提问Deepseek对浙江和江苏两地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了深入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两地政策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安居乐业和创新自主权,但浙江更注重“广覆盖”,江苏则更强调“高精尖”。浙江更注重政策的普惠性和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他们通过梯度补贴和人才流动机制,广泛吸引中高层次人才。而江苏则聚焦于高精尖领域,以巨额资助和专项服务为诱饵,吸引顶尖团队。

梁文锋等“六小龙”企业的创始人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精英人才,然而,Deepseek的卓越成就绝非梁文锋个人之力所能独揽,它离不开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精英与普通劳动者的携手并进。倘若一个地方仅能吸引并留住如梁文锋这样的顶尖人物,却无法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普通打工人提供适宜的土壤,那么即便梁文锋再有才华,恐怕也只能空怀壮志,难以施展。

从经济数据来看,江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劲头。2024年,江苏省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而浙江位列第四。甚至在城市排名中,苏州的GDP排名也高于杭州(苏州第五,杭州第七)。

所以,与其说江苏“焦虑”,不如说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审视和调整。南京的“三连问”和苏州的“九条新政”,本质上是对新兴产业和创新生态的重视。这种反思和行动,有助于江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补齐短板,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