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天,2000亿投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老人在北京会见二十余位华尔街金融大鳄,访问团的团长是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这位操着浓重四川乡音的改革者,向范尔霖和在场的金融家们推荐中国十亿人口的大市场;告诉他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然而,质疑声随之而来。彼时华尔街断言:没有我们的资本,中国永远造不出IBM和微软!
最后,这位老人对范尔霖说中国要搞自己的市场。
自此之后,一个声音也总是萦绕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东方需要华尔街吗?
然而40年后的深圳告诉我们:
如今的东方不需要华尔街,我们有比华尔街更具活力的民间资本。
3月19日至21日,连续三天,深圳都在专注一件大事——“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路演推介会。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再次向民营企业发出“深”情邀约,集中推出能源、交通、水务三大领域总投资约2000亿元的优质项目。
民生领域的投资向来被视为国资"自留地",而今向民企开放,是深圳把最真诚的态度留给民营经济,完全把民间资本当做“自家人”了。
这场资本盛宴的菜单堪称豪华,24个“高含金量”项目,就拿6个燃机及热电项目来说,包括惠州丰达燃机、潮州凤泉热电联产、深圳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工程等。
这些项目都是在各个地方的电网中的核心电源支撑点,投资的预期收益都是非常好的。
水务的项目也受到非常多的关注,一般来说水务领域优质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能到在10%以上,稳定性和回报率都不错。这次深圳拿出的项目包括5个污水处理及水厂,总投资78亿元,标的十分优质,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
除此之外,推介会还推出了交通领域13个铁路、机场、港口等项目,总投资约1700亿元,同样也是含金量十足。
能源领域的燃机项目是大湾区电力安全网;铁路是连接深圳与其他区域的钢铁动脉,串起货物运输与人员客运的黄金走廊;水务领域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着城市的生态基底;为民企提供了切入城市智慧治理的切口。
项目几乎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既有稳定现金流,又能积累政企合作信用。
深圳这次的推介会真的是质量高、诚意足!
02
深圳释放了一个重磅信号
这场看似常规的路演推介活动,实则暗含深意。
前段时间举办的最高层级民营经济座谈会就释放了一波信号。
40后的任正非,90后的梁文峰,竟然破天荒的坐到了一起,毋庸置疑,这是当下企业界与科技届的最豪华阵容。
开小会,办大事,我们向来如此。
信息是明确的:你们放开膀子干,只管往前冲,其他的交给政府。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在铁路、核电、水利、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一批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
深圳此次路演,正是对这一号召的响亮回应。
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一直是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
深圳始终将促进民间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促进民间投资“20条”,围绕优项目、提收益、降成本、强服务等推出一揽子支持举措,持续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政策力度之大,行动之迅速,放眼全国都十分罕见。
深圳对营商环境的呵护向来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你来了深圳,几乎所有的事项只需要跑一趟。很多业务都是秒办,只要你合法合规,没有政府人员会为难你。
办事不要跑关系,换身份证、办营业执照,按指引操作简单得像逛超市,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办好自己的事,就是深圳的日常,住在城中村的人和腾讯总部的马化腾同样平等。
具体到企业,那力度更大了。比如,加强重大民间投资项目服务保障方面,建立项目推介、跟踪服务、落地保障的长效机制。
去年以来,欣旺达锂离子电池、贝特瑞新材料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比亚迪深汕工业园项目三期、西门子医疗高端设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先后启动建设。
又比如,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开展新型基础设施运营,目前全市已建成的1051个超充站、648个低空起降点中,大部分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
这次举办的主题路演推介会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投资领域向民企开放。
笔者查到的最新数据是,深圳全市已经累计成功推介项目10个,总投资达144亿元。
民间资本推介效率已走在全国前列,只不过这次将领域放得更开,覆盖到能源、交通、水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的自从成为特区之后,步伐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从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炮响到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制度创新,从华强北的电子元器件市场到光明科学城的全球顶尖实验室,从来了都是深圳人到民生重点领域也向民企放开,深圳始终在用行动诠释:
改革不是某个阶段的冲锋号,而是永不停息的进行曲。
只是现在步子迈得更开,步伐更为从容自信了。
03
民营经济敢拼敢闯之城
深圳敢于让民企“挑大梁”的底气,源自刻在骨子里的市场基因。
1980年特区成立时,深圳的工业总产值仅0.6亿元。通过“三来一补”积累原始资本后,深圳在1990年代转向自主创新,华为、腾讯等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更惊人的是隐形冠军矩阵——大族激光占据全球激光设备市场23%份额,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已出口德日。这些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就像热带雨林般孕育着共生共荣的生态。
为啥深圳能出大疆这样的世界级无人机企业?依靠的就是南山区“不出区就能造一台无人机”的效率。有些中小型的企业上午图纸发给供应商,下午就能带回样品,1730家相关企业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年产96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
可能在街角的咖啡店里,都可能偶遇正在路演的硬科技团队。这种"阳光雨露"式的滋养,让深圳民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倍。
2016年,曾经有一个谷歌的软件工程师突发奇想,要在深圳买齐所有配件,自己拼出一台iPhone 6S。2017年他把这整个过程做出视频分享到网上,全球网友惊叹:深圳简直无所不能。
到了现在“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更为让人震惊: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产品从原型开发到小批量生产只需要一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262.3万户民营企业蓬勃生长,贡献了全市97%的企业数量、50%的GDP和70%的税收,是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之城”。
深圳效率不是吹出来的,是华强北的小哥哥、是大疆飞出的无人机闯出来的,是深圳开创未来、一起奋斗的精神拼搏过来的!
当然真正能够让民企敢投资、放心投资的,还是政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深圳早已构建起"国资保障底线、民企突破上限"的生态。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
资本这个东西,只有到了最需要的人手里,才能用好。但是深圳的国有资本是真正站在了民企的角度考虑事情。
从2015年到现在,深圳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已经累计支持了8000多个产业项目,超1500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近600家企业成功上市。
深圳是近几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投出上市企业最多的城市,更是拥有中国最大体量政府投资基金群的城市。
政府引导基金以1:6的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超5000亿的“耐心资本池”;专精特新培育计划累计孵化出1500家小巨人企业,其中42家已登陆科创板。
类似迈瑞医疗、华大基因、比亚迪半导体等行业领军企业,都离不开深圳政府基金的投资布局。
就连看似传统的基建领域,也藏着政企共建的故事。
比如,深圳地铁4号线就是采用的“建设期政府托底、运营期收益分成”的模式。建设期由政府托底,保障项目的顺利建设。运营期则通过收益分成的方式,实现政府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这种模式既降低了项目在建设阶段的风险,又在运营阶段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座城市始终告诉世界“政府和市场共舞”也能玩出花来。地方政府既是“带头大哥”,也是“引路人”
——国企提供资源与品牌,民企贡献创新与效率,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实现1+1>2的效果。“国民共进”的生态,也让民企看到了参与国家战略的机遇。
所以,为什么民企如此踊跃?
说到底就是深圳建立起的生态,让民营经济活跃了起来,茁壮成长了,所以民间资本才有胆量、有实力去投资。
04
尾声
40多年前,袁庚在蛇口竖起“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时,或许也曾想到,有朝一日民间资本将成为支撑城市命脉的重要力量。
而今,民企的投资意向在会场山呼海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更是一个城市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一个时代对改革初心的坚守。
这种“政府与市场共舞、国资与民资共生”的深圳范式,或许正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