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妖王”巨力索具是如何炼成的?

摘要:巨力索具短期或延续“妖股”走势,但缺乏业绩支撑和政策落地,大概率重演历史剧本。投资者需警惕游资撤离风险,避免成为“接盘侠”。

一个合同,一份报告,将巨力索具(002342.SZ)送上了深海科技“妖王”的宝座。

3月13日至21日,巨力索具股价从3.35元飙升至6.55元,6天涨幅超95%,市值暴涨40亿。

连续涨停的直接导火索,是公司近期签署的沙特体育场1.15亿元订单,而“深海科技”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炒作的热情。



装备“巨匠”,杨子家族“印钞机”

索具主要用于实现物体挪移和稳固空间结构,以及吊装与被吊物体之间的连接件。

巨力索具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软索具和金属索具。软索具主要原材料是工业纤维丝,如:涤纶、氨纶、芳纶、丙纶等不同材质;金属索具主要涉及金属线材、板材和圆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桥梁、场馆、机场、港口、码头等众多应用场景。



据披露,公司上述产品现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台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和由中集来福士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以及福建深海养殖等多个项目。



近段时间,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的深海经济政策下海洋系泊系统研发的突破预期,让这只冷门股迎来了久违的股价飙升,更让大股东们赚得盆满钵满。

公开资料显示,巨力索具由巨力集团、巨力缆索工程有限公司、杨建忠、杨建国、杨会德、杨子共同出资,杨子是公司的实控人之一。巨力集团持有巨力索具20.03%的股份,而杨子持有巨力集团17%的股份。



2024年,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第四季》一经播出就霸屏网络,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嘉宾杨子和黄圣依夫妇,为节目贡献了相当大的话题度。

巨力索具上市之前,杨氏家族成员共同持股比例接近九成,首次公开发行后,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杨氏家族成员占总股本近七成,杨子也在十大股东行列。

然而,2013年限售期一过,杨氏家族成员就开启了疯狂减持套现模式。粗略计算,在2013—2015年杨氏家族直接或间接减持巨力索具股份次数近50次,累计套现金额几十亿。

目前,杨子作为个人股东已经完全清仓,仅通过巨力集团间接持有巨力索具的股份。



财务“侏儒”,基本面疲软

尽管已经连续多个涨停,但巨力索具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放大了市场对短期业绩的焦虑。索具行业作为基建与高端制造的“毛细血管”,其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绑定。2023年国内装载机销量同比下降15.8%,2024年延续低迷,直接拖累产业链企业业绩。

从2020年开始,巨力索具连续四年净利润下滑。2023年由盈转亏,当年净利润亏损约871万元,同比下滑195.92%。

公司于2025年1月22日披露了《2024年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200万元–46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82%-42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5100万元–55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22%-1094%。



业绩的持续拉胯也导致公司股价长期下跌,2010年刚上市时,巨力索具市值还有100多亿,但上市即巅峰。由于基本面问题,公司还曾经收到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示函。



“这家公司属于典型的小市值绩差股。加上之前股价长期下跌,很多散户受不了煎熬交出了筹码,主力资金拿到的筹码够多,拉升起来自然身轻如燕,连续涨停也不是什么难事。”有投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差生避险”的炒作逻辑,业绩越差,市场认为“雷已爆完”,游资越敢拉板。


巨力索具股价上涨背后,有主力资金的频繁进出。交易数据显示,3月13日,巨力索具主力资金净流入5696.04万元,3月19日,主力资金净卖出1.75亿元,3月2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7亿元。

“公司股价不足7元,游资拉升成本低;而且流通盘小,易控盘;加之无基金持仓,应避免‘抬轿’风险。”上述人士建议,巨力索具短期或延续“妖股”走势,但缺乏业绩支撑和政策落地,投资者需警惕游资撤离风险,避免成为“接盘侠”。


AI财评
巨力索具近期股价暴涨95%的背后,折射出A股市场题材炒作的典型路径。深海经济政策预期与1.15亿沙特订单形成短期催化剂,但公司连续四年净利润下滑、2024年预亏超4000万的基本面,与市值暴增40亿形成尖锐矛盾。这种"差生避险"逻辑本质是游资利用小市值(拉升前不足40亿)、低股价(3元启动)、低机构持仓(无基金抛压)的三低特性制造的流动性陷阱。 值得警惕的是,杨氏家族在解禁后已套现数十亿,当前实控人杨子仅通过集团公司间接持股,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错配。深海系泊系统虽具想象空间,但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技术转化能力存疑。游资3日净卖出1.75亿与次日反手买入1.7亿的操作,暴露典型的对倒拉升手法。投资者需清醒认识:政策催化≠业绩兑现,订单增量(仅占2023营收4.6%)难改亏损本质,这类脱离基本面的炒作终将回归价值锚点。监管层应强化对"小差新"概念股异常波动的问询力度,防范散户成为游资"击鼓传花"的接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