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节节攀升,机构悄然布局,亚星锚链变成“抢手货”

摘要:深海科技主流公司与造船海工行业深度相关,受益于本轮造船海工景气周期,短期内板块的业绩弹性和确定性较高。

3月以来,亚星锚链(601890.SH)震荡拉升,股价累计上涨近40%。

近期,深海科技概念持续活跃。亚星锚链是全球最大的锚链生产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R5级海洋系泊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产品可应用于海上风电、海洋石油平台等领域。因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实力出众,亚星锚链的潜力被资金不断挖掘出来。



利好政策催化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此外,中央财政设立了500亿元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支持深海探测、装备制造及资源开发。

接下来,各地也将持续跟进和落实相关政策。上海计划在近期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并印发《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打出政策“组合拳”,全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中信证券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高层领导对深海开发的重视。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之一,也将迎来类似于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的发展契机。根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54亿元,同比增长5.9%。

预计后续还有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深海科技产业链相关企业都将迎来发展机遇。从资本市场来看,近期深海科技、海工装备等板块热度攀升,多只概念股走出了连续涨停的趋势。其中,亚星锚链近3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在整个板块中涨幅居前。3月以来,亚星锚链震荡拉升,累计涨幅近40%。



业绩节节攀升

事实上,亚星锚链在船用锚链、海洋系泊链等领域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凭借政策“东风”,亚星锚链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或许也是资金对其青睐有加的原因。

亚星锚链是专注于船用锚链、海洋系泊链和矿用链的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锚链及系泊链产品分别是维系船舶和海洋工程设施安全的重要装置,是海上系泊定位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据了解,亚星锚链在锚链制造、热处理等方面具有多项核心工艺和技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高强度R5级系泊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参与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可以说,亚星锚链在系泊链制造生产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亚星锚链已获得全球知名企业认证和市场广泛认可。目前,亚星锚链已成为英国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道达尔石油及天然气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多家油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同时也是国家能源、陕煤集团等国内煤企的供应商。

根据公司披露,2024年上半年亚星锚链完成销售收入9.36亿元,公司承接订单10.89亿元,其中船用锚链订单9.09亿元,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订单1.80亿元。

根据2024年半年报数据,船用链及附件、系泊链等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72.71%、25.07%,这两种产品也是亚星锚链的主要收入来源。



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驱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2020年至2023年,亚星锚链实现营收分别为11.09亿元、13.20亿元、15.16亿元、19.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1.21亿元、1.49亿元、2.37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亚星锚链实现营收14.66亿元,归母净利润1.93亿元。



中信证券分析称,深海科技主流公司与造船海工行业深度相关,受益于本轮造船海工景气周期,短期内(未来三年)板块的业绩弹性和确定性较高。在深海科技概念加持下,相关公司估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拔高。

机构悄悄加仓

基本面表现稳健,机构资金或正在悄悄加仓亚星锚链。

根据公司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国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国泰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机构分别增持339.48万股、60万股、47.62万股。此外,南方中证1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新进买入了亚星锚链,持股数达到766.54万股。



与此同时,亚星锚链的筹码有进一步集中的现象。根据公司披露,亚星锚链的股东人数由2019年3月31日的15.38万下降至2024年9月30日的9.42万,股东人数下降了38.75%。该公司的股东人数持续减少,筹码有进一步集中的迹象。



AI财评
【专业点评】亚星锚链近期股价强势表现,核心逻辑在于政策催化与深海科技赛道红利。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质生产力,叠加500亿专项基金支持,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公司作为全球锚链龙头,R5级系泊链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深度绑定国内外能源巨头,业绩连续四年稳健增长(2020-2023年CAGR达28.5%),凸显其技术壁垒与订单转化能力。 从财务视角看,公司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系泊链业务占比提升(25%)有望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机构持仓数据显示,北上资金与险资持续加仓,股东人数五年下降38.75%,反映长期资金对深海装备国产替代逻辑的认可。短期需警惕板块情绪过热风险,但中长期看,随着海上风电、油气开发向深水区延伸,公司作为核心供应链企业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后续订单落地情况及海洋经济政策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