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加速“上车”,核心龙头概念迎重大利好

摘要:《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4月15日,固态电池概念逆势走强,截至收盘,领湃科技20%涨停,有研新材、金龙羽亦涨停,力王股份、灵鸽科技、瑞泰新材涨超6%。

消息面上,长安汽车4月1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电池开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固态电池是一种利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以提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的新技术。由于固态电池不含有机电解液,降低了起火风险,其安全性明显强于液态电池。

2025年被视为固态电池量产元年,是半固态电池成熟产品推出并逐步放量,全固态技术路线逐步明晰并收敛的重要年份。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从产业链来看,固态电池产业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市场三个环节。其中,下游应用领域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同时覆盖储能、消费电子等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固态电池可以采用硅碳、金属锂等高比容量的负极,能量密度可以轻松达到300Wh/kg以上,以金属锂做负极甚至达到500Wh/kg,彻底解决续航里程短的问题。

今年以来,关于固态电池“上车”的消息接连不断。4月10日,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

“目前,我们预计在2027年左右可能会启动一些批量示范的装车应用,真正量产可能在2030年之后。”此前,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透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40家主流车企加入固态电池量产布局。在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引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较预期提前三年进入爆发期。

核心概念股涨势喜人

湘财证券指出,固态电池满足下游领域对电池性能不断提升的需求,其在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应用拓展空间。随着未来几年量产节点的到来,其市场增长空间较为广阔,有望重塑锂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在关键材料有布局或与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率先占据产业化优势企业有战略合作的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收盘,A股固态电池概念板块一共有186只成分股。

从行业分布看,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涉及16个细分领域,其中,电力设备有87家,占比46.8%;基础化工有25家,占比13.4%;电子有19家,占比10.2%;机械设备有16家,占比8.6%;汽车有13家,占比7.0%。

从地域分布看,按照省份划分,涉及全国21个地区,其中,广东有46家,占比24.7%;江苏有24家,占比12.9%;浙江有18家,占比9.7%;上海有15家,占比8.1%;山东有12家,占比6.5%。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今年以来,股价区间涨幅超过100%的有6家上市公司。具体包括:灵鸽科技、海博思创、纳科诺尔、武汉蓝电、力佳科技、ST百利。

此外,殷图网联、上海洗霸、海希通讯、力王股份、华丰股份5家公司股价涨幅已超80%,有望于近期实现翻倍。

4月15日,同花顺热榜数据显示,有研新材人气值冲榜,排名从第78名上升至第4名。

有研新材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用薄膜材料、超高纯金属及稀贵金属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红外光学及光纤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与制备。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4月14日盘后,有研新材公告称,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00万元到7500万元,同比将增加5954万元到7454万元,同比增长13076%到16370%;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500万元到7000万元,同比将增加6028万元到7528万元。

4月15日,同样触及涨停的还有领湃科技。固态电池是未来技术发展重要方向,公司对相关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储备。

公开资料显示,领湃科技新能源动力电池业务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充电桩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以“领湃新能源”作为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板块品牌,领湃新能源储能市场业务涉及在发电侧、户侧、电网侧等主要储能领域。


AI财评
【固态电池赛道爆发:产业化提速下的投资逻辑】 从产业生命周期看,固态电池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节点。长安、上汽等车企明确2026-2027年量产时间表,印证技术路线已获产业端认可。EVTank预测2030年614.1GWh的市场规模,暗示该赛道将形成千亿级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60%。 市场反应呈现典型的新兴技术特征:1)概念股年内最高涨幅达13076%,显示资金对技术突破的高风险溢价;2)领涨企业多属材料环节(如领湃科技、有研新材),反映当前阶段电解质/电极材料创新仍是核心瓶颈;3)电力设备板块占比47%,凸显产业链重构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 需警惕两点风险:1)技术路线尚未收敛,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孰优未定;2)全固态电池量产仍存界面阻抗等工程难题。建议关注:1)已绑定头部车企的材料供应商;2)具备原位固态化技术储备的过渡方案企业。当前估值已部分透支预期,需密切跟踪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