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铁上线宠物托运,一开始大家的心情都是兴奋的,因为随着各样出行都开始对宠物友好后,高铁也终于敞开向宠物的大门。
只是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当记者和真实的乘客去选择这一项服务时,却发现宠物出行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现在越来越关心宠物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避不开的现实情况:全国城镇宠物数量超过1.2亿只。
从2024年8月起,滴滴在49个城市上线宠物友好出行服务。一时之间,“宠物友好出行”成为热点词汇。无独有偶,南航、海航甚至京沪高铁也推出相关服务,似乎昭示着一个“人宠同行”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但热度之外,更多人感受到的却是现实的磕磕绊绊:司机取消接单、高铁托运流程冗长、航空客舱名额稀缺。看似越来越“宠物友好”的出行方式,却始终游走在“可行”与“难用”之间。
这个市场真的准备好了吗?这一场被寄予厚望的出行变革,究竟在往哪里走?
三种路径的试水,
各有姿态
滴滴出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吞下了最早的异议
滴滴在多个城市试点的“宠物出行”服务分为“宠物快车”和“宠物专车”两档,前者由普通司机接单,后者则配备宠物座垫、清洁包和基础培训。
滴滴是最早打破“人宠出行壁垒”的平台,它的尝试代表着一种低门槛、高效率的解决方式,试图借助平台生态和运力调度完成快速覆盖。
快车和专车相差价格
但问题也最早显现。即使是选择了“宠物快车”的用户,也常因司机临时拒载、态度冷漠而中途改约。据滴滴官方数据显示,宠物出行专车服务在2024年国庆期间同比增长125%,但在社交平台上还是有许多用户面临被取消或临时换车的情况。司机层面的不确定性,成为这一服务结构中最大的“黑箱”。
有网友直言:“如果不喜欢宠物,对宠物各样嫌弃,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ID挂在宠物友好出行可选项内呢?”
高铁系统:以规章制度构建秩序,但效率成为天花板
2025年4月,京沪高铁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杭州五地试点宠物托运服务。用户需提前两天预约,按铁路运距支付托运费用(360-860元不等),宠物在专属通风车厢运输,抵达后可前往指定窗口提取。
高铁宠物托运费用
高铁路径强调的是制度化与规范化。不同于滴滴“因人而异”的服务,铁路系统用标准操作保障服务稳定性。但短短几天,有记者和乘客都去尝试了一下高铁的这套宠物托运,结果可能有些差强人意。
首先宠物只能放在铁路官方提供的宠物箱内,并且全程封闭式托运,宠物被锁在一个柜子内且不透光,许多宠物主担心这会有细菌感染不卫生的风险;其次,宠物主不能在运输过程中去查看宠物的情况,这也引起宠物主们的担心。
这套运行体系更像是“为运输宠物而运输宠物”,而非真正满足“人宠同行”的生活场景需求。
航空客舱:最具想象力,也最具门槛的尝试
同样,海航、南航等航空公司也先后推出“宠物进客舱”服务,引发大量关注。根据官方标准,小型犬猫(体重不超过5kg)可随主人一起乘机,费用在1399至1599元不等,提供专属座位与简易陪护服务。
宠物进客舱费用
这一举措被视为宠物出行“里程碑”,但现实依旧复杂:每班航班只允许2-4只宠物,乘客需提前3天申请、体检、提交健康与免疫证明,且大量非宠物旅客对宠物入舱表达不满或拒绝共乘,平台最终不得不增加“投诉乘客可协调改签”的条款以作缓冲。
航空路径代表着一种“精英路线”:高成本、高流程、高期望。它满足了部分高频跨城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却也因其局限性而难以推广为主流出行手段。
三重结构性矛盾撕开
“友好”幻象
无论是平台经济主导的滴滴,还是行政体系驱动的铁路、航空,它们的“宠物友好”出行服务均面临三类深层次结构矛盾:
成本结构失衡:高价未必换来好体验
滴滴专车溢价约为普通订单1.4至3倍,但司机实际获得补贴有限,平台抽成仍高达25%以上;部分司机需自行购买清洁垫和消毒用品,劳动力和风险成本远超补偿。
高铁虽有国家系统支持,但运输设备、人员配备、站点资源极为紧张,导致“形式大于实质”;航空则更像是VIP服务,企业宣传与用户实际感知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权责边界模糊:一个坐垫坏了,谁来负责?
一位滴滴司机吐槽称:“宠物拉在我车上,清洗费远远不够实际清洗的费用,我还要被投诉服务态度不好。”这背后折射出平台在责任划分上的暧昧:司机可以拒载但不能太冷漠,用户可以携宠但不能造成影响——缺乏一套公允、透明的责任机制。
高铁限制运输宠物只能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被普遍认为不合理,而航空面对异味投诉的处理机制,也多为临时应对,难以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配套基础缺失:高需求与低供给的尴尬
滴滴宠物专车在一线城市尚可覆盖,但进入郊区或低频时间段,等待时间常超40分钟;高铁每日名额限制在10人以内,常常一票难求;全国支持宠物进客舱的机场不到30个,覆盖率极低。
此外,当前宠物出行缺乏统一的免疫证明电子系统、未有跨城市共享的健康备案标准,也让许多临时出行变得异常繁琐和焦虑。
尽管现实尚显粗糙,但部分企业、政策端和民间力量,已经在尝试推动突破,例如滴滴的 “宠物专送” 服务升级。
滴滴在成都、杭州等 7 城试点的 “宠物专送” 服务,通过专职配送员与标准化流程,显著降低了纠纷率。专职配送员需经过宠物行为培训,优先选择 “铲屎官” 群体,并配备通风宠物箱、空调系统和强制清洁消毒流程。
它们不该再被装箱,
而应与你并肩看世界
宠物出行并非只是一次产品创新,而是一次价值观重塑——它既不是消费主义的最新噱头,也不是被情感驱动的泛滥需求。它背后映射的是现代城市的共生哲学:动物如何成为公共空间的“合法居民”,人们是否准备好在秩序中接纳“异类”,又能否在制度中寻得共识。
当我们讨论“宠物出行”,其实是在讨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体现在设立几个宠物专车、铺几个宠物座垫,而是体现在当冲突来临时,能否通过制度、服务、科技与教育实现柔性协商。
如果说当前的滴滴、高铁和航空客舱还只是“实验田”,那么真正成熟的宠物出行体系,应当是基于多方协同、权责对等和底层信任构建起来的生态闭环。
那一天,宠物不再是车厢里的“变量”,而是像老年人、小孩、残障人士一样,被系统接纳和制度保障。
这,才是“宠物友好”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