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光模块行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9月18日,A股CPO板块拉升,多只概念股涨停。其中,德克力(688205.SH)、华丰科技(688629.SH)20CM涨停,烽火通信(600498.SH)、广合科技(001398.SZ)、长飞光纤(601869.SH)、亨通光电(600487.SH)实现10CM涨停。
国盛证券研报认为,当前光模块行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升级扩容,800G光模块已大规模部署,1.6T光模块也开始进入市场,行业面临的挑战已经从“需求在哪里”转变为“如何按时交付”。随着行业发展,3.2T光模块已逐步有企业可实现交付,其中中国企业占据大半。
生态体系已形成
作为一种光电子集成技术,CPO(共封装光学)通过将光模块与ASIC芯片直接封装在一起,缩短信号传输距离至1cm级别。其核心目标是解决传统光模块在高带宽场景下的功耗、时延和体积问题,尤其适用于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领域。
我国CPO产业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的多重驱动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从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CPO市场规模预计达26亿美元,中国占据48%份额(约12.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预计到2027年,中国新建数据中心CPO渗透率将超60%,2033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
CPO技术从800G/1.6T端口起步,2024年至2025年进入商用阶段,2026年至2027年或将迎来规模化增长,主要应用于超大型云服务商的数通短距场景。
其中,AI算力集群和超大型云数据中心的“短距互联”是核心落地场景。在AI算力集群中,CPO将光引擎直接与交换机芯片(如英伟达Spectrum-X、博通Tomahawk 5)共封装,形成“CPO交换机”,直接连接GPU;在超大型云数据中心中,采用 “CPO Leaf交换机” 和 “CPO Spine交换机”,直接与服务器的网卡(NIC)或GPU进行光互联,无需额外光模块。
此外,5G-A基站和F5G-A全光网络,作为通信行业的“增量场景”,将在运营商的推动下快速渗透;而超算、边缘 AI、车联网等场景则是CPO的“长期潜力市场”,需等待技术(如车规级封装、相干CPO)和产业生态(如标准制定)成熟后逐步爆发。
3.2T成为未来方向
目前,根据机构调研,800G、1.6T光模块技术已逐步成熟,3.2T CPO预计2027年量产,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CPO技术将持续向更高带宽、更低功耗的方向演进。
据悉,眼下3.2T光模块的“全球俱乐部”目前不足10家。
其中,华工科技是全球首家实现3.2T液冷CPO光引擎量产的企业,其武汉基地月产能达20万只,可满足北美客户 48 小时紧急交付需求。该产品采用硅光集成+ Chiplet架构,能效≤5pJ/bit,支持500米单模光纤稳定传输,并通过微软Azure亚太区独家供应商认证。2025年CIOE展会期间,华工正源进一步发布第二代1.6T/3.2T CPO光引擎,综合性能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
中际旭创与英伟达联合开发3.2T CPO原型机,采用硅光+ CPO方案,功耗较传统可插拔模块降低30%,计划2025年底试产,2027年量产。公司自研硅光芯片已在800G/1.6T模块规模化应用,2025年自给率达45%,为3.2T CPO量产奠定基础。
新易盛3.2T CPO处于预研阶段,已推出基于硅光和薄膜铌酸锂方案的800G/1.6T模块,硅光模块良率超95%,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30%至40%。公司计划2026年将硅光芯片应用于3.2T模块研发。
博通全球交换机芯片市场份额超70%,通过CPO交换机芯片Tomahawk 5绑定下游客户,同时向光模块厂商提供EML芯片。其3.2T解决方案功耗预计2028年降至10pJ/bit以下。
思科推出3.2T CPO交换机,支持AI集群低延迟互联,计划2026年与英伟达Blackwell平台同步量产。公司在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上具有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