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芯电子IPO折戟背后 国元证券投行业务亮“红灯”

资本滩.png

《投资者网》崔悦晨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每一次IPO都是对企业实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保荐机构专业能力的一次检验。

近日,上交所接连发布三张罚单,揭开了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芯电子”)主动撤回IPO申请背后的真相。

作为安芯电子IPO的保荐机构,国元证券亦未能幸免,被上交所通报批评,两名保荐代表人马志涛、徐明被处以“禁业”半年的处分。

遭遇监管重拳

公开资料显示,安芯电子于2021年9月27日向科创板提交IPO申请,并在2022年7月11日通过上市委会议审核。然而,即将成功上市之际,安芯电子却于2023年9月22日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上交所公布了现场检查的结果,揭示了国元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在处理安芯电子IPO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国元证券在核查安芯电子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营业收入等事项时,出具的核查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在研发人员方面,存在明显的虚假陈述现象。例如,部分研发人员对于自己参与的具体项目缺乏了解,同时,这些人员的管理、考核记录表明他们实际上并不属于研发部门,这意味着可能存在将非研发人员计入研发团队的情况。

其次,在收入确认方面也发现了多处不一致。例如安芯电子的部分收入确认单据信息与外部提供的记录不符;此外,在与关联方的交易中,安芯电子甚至在未实际发货的情况下就确认了54.49万元的收入。

鉴于上述情况,上交所认定国元证券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其核查报告未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且在多次被要求进一步核查后,仍未对相关异常情况进行充分关注和审慎审查。

基于此,国元证券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并被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两名保荐代表人马志涛、徐明作对安芯电子项目负有直接主要责任,被处以6个月内禁止签字任何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及信息披露文件的纪律处分。

同时,安芯电子也被予以1年内不接受其提交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汪良恩、时任财务总监方月琴予以公开谴责。

投行业绩承压背后

近年来,国元证券在投行业务领域遭遇了显著的压力。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国元证券投行业务收入分别为9.44亿元、7.66亿元和2.01亿元,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进入2024年,这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反而更加严峻。据2024年半年报显示,国元证券投行业务条线营业利润为-0.16亿元,处于亏损状态。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国元证券投行业务揽收0.96亿元,同比下滑39.72%。

对比整个行业的表现,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43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投行业务净收入217亿元。其中,6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的投行净收入在10亿元以上。中信证券凭借28.19亿元的投行业务净收入位居行业首位;相较之下,国元证券同期投行业务净收入不足1亿元,在众多上市券商中排在队尾。

与此同时,国元证券的撤否率持续攀升。特别是在2024年,这一比率达到了47.06%,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国元证券在项目筛选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

为了扭转局面,国元证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加强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等等。与此同时,公司还计划聚焦高科技产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深入挖掘并购重组市场的潜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2024年12月举办的并购重组高峰论坛上,国元证券总裁胡伟提出向“产业投行”升级,打造一个集产业研究、投资、投行服务及综合财富管理于一体的黄金赛道,从而增强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

寻找新的增长点

面对当前的市场挑战,国元证券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一方面,公司致力于增加高质量项目的储备,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并寻找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利用新三板市场的潜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挂牌、融资及交易服务。

此外,国元证券也在积极开拓债券承销业务,力求扩大该领域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

据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国元证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39亿元,同比增长23.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5亿元,同比增长22.33%。

其中,自营业务贡献最大,占总收入的35.62%,期货业务则以28.61%的占比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富管理领域,国元证券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加强客户服务体验,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如买方投顾模式的试点推广等,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尽管国元证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投行业务的下滑、监管处罚以及撤否率的上升等,但公司依然展现出了持续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元证券也在努力提升债券承销市场的规模和份额,并深入挖掘并购重组市场的潜力,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关国元证券处罚的后续发展动态,《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思维财经出品)■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国元证券IPO保荐违规事件折射投行风控短板** 国元证券因安芯电子IPO项目造假被罚,暴露出其投行业务内核风控的严重缺陷。研发人员虚报、收入确认不实等硬伤,反映保荐机构对财务核查的失职,直接导致项目撤否率攀升至47%(2024年),远超行业水平。 从财务数据看,国元证券投行业务收入三年缩水79%(2021年9.4亿→2023年2亿),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再降40%,投行条线甚至录得亏损。尽管自营和期货业务支撑整体利润增长,但投行作为券商核心业务的持续萎缩,可能影响其长期竞争力。 监管趋严下,国元证券提出向“产业投行”转型,但短期需解决两大矛盾:一是如何平衡业务扩张与合规风险,二是如何提升项目筛选能力以降低撤否率。若未能有效整改,其投行牌照价值及市场声誉将进一步受损,或面临更多优质客户流失。 (2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