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山东省内14家城商行之一,齐商银行的股权在这两年频繁经历转让、拍卖。
作为山东省内14家城商行之一,齐商银行的股权在这两年频繁经历转让、拍卖。11月10日和27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官网先后上线了两则与齐商银行有关的股份转让项目。其中一个是山东大成农化所持有的398.2538万股齐商银行股份,另一个是山东铝业所持有的2120万股齐商银行股份,转让底价分别为1357.47万元、4024.14万元。
从占比来看,这两笔股权分别占总股本的0.1004%、0.53%,恰巧就是这两家公司所持有的全部股权在齐商银行总股本里的占比。
除了大成农化和山东铝业,去年3月,山东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因担保的一笔贷款违约,将所持有的474.37万股齐商银行股份抵债,并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底价850万元;今年8月,广东迅兴拍卖公司被委托拍卖500万股齐商银行股权,起拍价1440万元;10月,淄博新冶实业所持的6.45万股齐商银行股份第7次拍卖,最终以7.975万元成交。
中小股东拍卖转让所持股权,有部分原因是出自自身经营的变现需求,但一定程度也与银行本身的经营成绩、发展前景、股东回报能力有关。近几年,齐商银行虽然营收保持增势,但盈利能力并不稳定,净利润在去年出现下滑,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等多项指标都隐隐有着恶化趋势,在内部经营上也问题颇多,这些很难不让股东们产生警惕。
主要指标不符要求,资产质量承压
股权频繁遭到股东转让出清之外,齐商银行还“遭遇”了股权变更被否的尴尬处境。就在8月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公开了对临沂河东齐商村镇银行股权变更不同意的批复。
临沂河东齐商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正是齐商银行,持股比例有50.5%,监管部门在批复中指出,不同意临沂河东齐商村镇银行股权变更申请的原因是齐商银行的主要审慎监管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
银行股权变更被否决的例子通常比较罕见,监管层面对银行股东的资质提出要求,或许是为了防范风险,让股东更好地履行义务与责任。虽然批复中没有明确指出有哪些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但从齐商银行各年的财报来看,该行的经营确实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在业绩端,今年前三季度,该行齐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28.41亿元、6.38亿元,各自同比增加14.89%、2.34%,整体呈现营收增速远大于净利润增速的特征。这个特征还体现在“成本收入比”这一指标上,2020年-2022年,齐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依次为46.49%、43.04%和 40.35%。
对于成本收入比,监管的要求是≤35%,很显然,齐商银行尽管在尽力压降成本收入比,但依然远远超过监管红线,并高于大部分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压力十分大。也正是因为受成本端支出较大影响,2022年该行营收增加11.99%,但净利润却减少5.09%。
而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不良贷款规模增加导致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增长,继而形成了对利润的侵蚀。从财报数据来看,2020年,齐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只计提了5.83亿元,2022年便计提了14.55亿元。相对应的,2020年末该行合并口径下的不良贷款率为1.48%,2021年末和2022年末分别为1.67%、1.81%。
据大公国际为齐商银行做的2023年跟踪评级报告,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母公司口径下的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为1.87%、143.07%、2.66%。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数据显示,同时期,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2%、205.24%、3.32%,很明显齐商银行的各项资产质量关键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截至 2022 年末,齐商银行的展期贷款余额为24.74 亿元,同比增长55.89%;截至2023年3月末,该行的借新还旧贷款余额也爬到了153.25 亿元。展期贷款与借新还旧贷款规模增加所带来的资产恶化风险,向齐商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但3月底该行的贷款拨备率只有2.66%,甚至无法覆盖3.33%的“不良+关注”贷款占比,明显不太充裕的风险抵补能力能有效抵御资产不良风险吗?
在资本充足水平上,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近五年齐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逐年降低。截至三季度末,齐商银行的核充率8.52%,较2022年末又下降了11bps。虽然不至于低于监管红线,但仍然偏低,长久下来如果没有有效提升,可能会对齐商银行的风险资产扩张产生一定限制。
不同报告数据有偏差,经营内控待改善
在多项财务指标与监管口径指标表现不佳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上海新世纪和大公国际先后出具了对齐商银行及该行相关债项的跟踪评级报告,这两份评级报告中,存在同一指标的数据与该行年报数据有出入的情况。
如“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上海新世纪披露的2020年-2022年分别为57.47%、51.37%、47.64%;大公国际披露的同时期数据分别为57.47%、47.83%、47.64%,两份报告只在2021年有出入。而齐商银行2022年财报披露的这三年的数据则是57.47%、47.83%、44.94%,与上海新世纪的评级报告只在2020年数据一致,与大公国际仅在2022年有所差异。
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这一指标上,2022年报数据与上海新世纪评级报告数据完全不吻合,与大公国际数据只有2020年相同,大公国际与上海新世纪的数据只在2022年一致。
从来源上看,上海新世纪的贷款集中度数据是“发行人提供”,大公国际的这两项数据都是“母公司口径”,这三份报告的数据偶部分年份可以吻合,部分却有所出入,难道说齐商银行自己在年报中披露这两项指标数据时,在不同年份使用了不同口径的数据,抑或另有其他原因?如果是披露口径的问题,为何又有部分数据是一致的?
对于统计数据的口径,齐商银行并未在年报中作出说明。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家总资产超两千亿的城商行,齐商银行在重要报告中“数据打架”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齐商银行在内部经营运行环节可能存在不够审慎的事实。
内部经营的亟待改善,还体现在监管层面的罚单上。今年2月,齐商银行淄川支行被罚款30万元,原因是承兑汇票贸易背景审查不严。4月,齐商银行就因为基金销售业务出现销售人员“无证上岗”等5项违规,被责令整改。
7月,齐商银行济南分行因为“八宗罪”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罚没294万元。其中不少违法违规事实都与涉房贷款有关,包括:为建筑类企业办理票据贴现,变相为房地产企业融资;未按工程进度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违规向建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业务经营中的不规范、不审慎操作,或许也是导致该行资产质量逐步下行的原因之一。
目前,齐商银行正在被拍卖的两笔股权正处于信息披露期,最终这两笔股权会花落谁家还是会流拍?面对已经承压的资产质量,齐商银行又如何优化内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最终稳住盈利水平呢?
内容来源: 财经野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