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镜头与那些看不见的产业带

1月中旬的广州有些料峭。

在番禺的老厂区充满着一种矛盾的美,例如太阳神的厂区。一处是破败的围栏上,缠绕着绽放的凌霄花。另一侧的大门上,同时有两个门牌,旧的写着“广东太阳神化妆品有限公司”,新的写着“芈星(广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一位芈星传媒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他们已租下了太阳神的厂区。

图片

芈星传媒的总部位于昔日广东太阳神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厂址

两家公司的历程,隔了整整一代人。

1994年是甲A元年,如日中天的广东太阳神控股广州足球队,打造了中国第一支股份制职业足球俱乐部。这支球队就是16年后,一度横扫亚洲的广州恒大队。彼时,芈星传媒的创始人黄晓艳还不满周岁。

2021年快手在港上市,IPO当天,芈星传媒创始人芈姐(黄晓艳),作为快手商家代表,上台敲钟。而那支足球队沦为保级队,昔日赞助商太阳神也早已泯然众人。

番禺这个厂区,恰好为“病树前头万木春”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注脚。

“老面孔”的新生

“我们本来是要做一个线下品牌,2017年的时候策划要开200家线下店。”

芈姐的丈夫“芈姐夫”、芈星集团董事长王陈对实体有着强烈的兴趣。或许是因为他的上一个创业项目没能成真,如今芈星传媒执着于“重资产”投入,目前光是旗下的工厂就有几百号人。从来没有毫无源头的创新,其实大部分电商人,都与线下实体业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线上线下也好,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也罢,业态变化并不是线性的零和博弈,每种业态之间彼此融合、交织才是常态。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预计,未来整个电商会三分天下,传统电商、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大体上会各占1/3的比例。数据也能印证这一说法,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网上零售总额15.42万亿,其中直播电商接近5万亿。

无论是传统货架电商、直播电商还是即时零售,本质上都是渠道,随着渗透率提升,“人货场”正在被数字化重构。不过相对于传统线下人货场,人们只看到屏幕中的主播,却并不了解主播身后是一条看不见的产业带。

日前,光子星球走访产业带时看到@木子电商达人 直播,镜头中与镜头外的直播间其实有着巨大差异。

“老铁们,这件衣服面料没得说,只是有点贵,皮毛一体,239元。”直播间里,木子姐正对着手机镜头直播,除了偶尔露面的助播外,用户实际上看不到其他人。镜头之外的现场,其实还有1位助播,2位助理,2位运营以及工厂老板。

图片

木子电商达人

四年前,木子姐投身直播电商,独自一人来到广州沙河创业。

沙河是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服装批发市场,目前有将近17000户商家。综合考虑了许多因素后,她最终落足五号服装小镇。“才到广州时,为了省钱住在附近的小宾馆,到现在我都还认识宾馆的工作人员。”四年时间,她的快手账号有近70万粉丝,这个体量在快手只算是中小主播。

尽管不算头部,但95%左右的复购率,以及日均十余万的GMV,她的直播间仍然可以支撑三家工厂的“门脸”。确切地说,直播电商更像是工厂对外的“橱窗”与渠道,它们的身后连接着产业带,以及产业带上无数的工人。

熟悉服装行业的人知道,一款衣服的整个制作流程需要经过设计-打版-裁床-缝制-整烫-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岗位。

光子星球注意到,服装行业比想象中更有包容性,除设计之外,其余环节的工人们往往并不存在所谓年龄与学历门槛,甚至一些高薪的技术工种,有不少四十到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如果换到其他行业,她们其实是最难就业的人群。

收入方面,服饰行业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由于直播电商的兴起,服装制造业再次迎来春天,如今普通工人的日均收入能有两三百,而像裁床这样的熟练工种,日均收入至少能在五百以上,甚至能破千。

木子姐提到,“裁床是技术工,如果裁偏一点点,布就全部废掉了,所以这个裁床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他需要10年或者5年以上的积累。”换言之,大部分工种都存在技术沉淀的可能,使得具有相关技术的员工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做时间的朋友”。

“原本打算带着你们去工厂,但临近年关,工人们都提前回了家。”服装行业往往在春节前一个月会逐渐步入“春节时间”,即便工厂开出双倍,乃至三倍工资,仍然无法阻止这些在外打工的“候鸟”们归家。

新面孔与增量

“直播电商的渗透率与业态,正在成为一个新商业基础设施。”

李鸣涛认为直播电商带有“新基建”属性,并全方位地催化了人、货、场的数字化。简单来说,就是主播与直播间的新媒介,构筑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场域,直播互动与数据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触达到人,从而让静止的货盘精准匹配到每一个人的需求。

在数字化全面改造人货场的过程中,重新激活了传统产业,像裁床、车工、质检等存量岗位的收入明显增加。做优存量的同时,数字化改造还带来了新的增量,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新岗位。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汪萍华科长表示,“广州作为电商之都,形成了直播带货的‘广州样本’,催生出众多前店后厂的主播与商家,同时产生了几十种的新职业,像切片师、氛围师、选品师之类,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还有一些生产的岗位、运营,产品研发、产品打包等等。”

最早,一部手机、一位主播就能带货,在这个过程中,主播实际上只扮演了“导购”的角色。随着用户关注度与交易量增加,主播往往需要向供应链寻求帮助,拓展自己的货盘。此时主播成了导购、代言人、客服三位一体的角色。

这倒逼主播们必须拥抱仓店一体,深度介入到供给侧。新的趋势,直接改变了线下批发市场的业态。

五号服装小镇的负责人告诉光子星球,过去几年,这个能够容纳一万商家的档口正在全面拥抱直播电商。“为了鼓励直播,我们去年装潢了多个场景的直播间,为了筛选优质商家,我们要求有货源的商家才能入驻。”

按照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产业成熟的标志在于分工,直播电商也不例外。一位主播难以快节奏地展示商品,于是有了副播的岗位;为了提升视觉效果,灯光师走进了直播间;为了能够即时判断直播间用户情况,调整策略,引入了数据运营。

不止是直播间本身,整个台前幕后都在延伸。不断完善的平台策略,催生了直播电商操盘手、直播投流师;每场直播结束后的复盘,催生出了数据分析师;过去一年快手这类直播电商强化货架能力,于是有了店铺运营师等等。

“芈姐夫”王陈从企业的角度,呈现了新职业涌现的另一个侧面——需求推动。

“就拿产品分析来说,直播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产品是无限的,我们需要考虑产品是否与用户适配,能否拉动复购,这些因素导致我们整个选品流程拉得很长。”因此,围绕产品本身,诞生了选品师、数据分析师、投流师等。

“芈姐夫”印象最深刻的新职业是选品师。

早前每一个产品要芈姐一个人审,后来几千个产品她审不过来,需要十几个人先做初审,并研究产品是否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到后来还是疲于应付,于是又增加了助理团队的审选。“三层筛选,目的就是成为用户的一只眼睛。”

图片

“芈姐夫”随手从货架中拿了一张某产品的审核流程与详情图

举一个例子,若某个时段,直播间粉丝大多为女性,此时突然上一款游戏手柄,效果将是有限的。反之,如果上一件精选的护肤品,结合有效的运营与直播,将会是潜在的爆款。

如何寻找与新职业匹配的人,以及如何定义新职业,看起来像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问题。“芈姐夫”告诉我们,他考虑到这个原因,于是建立了新人培训流程,从中发掘合适的人选。与此同时,也会根据岗位特性,寻找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

线上线下“再融合”

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观点,他当时的切入点是借助现代物流管理,消灭库存,从而通往“新零售”。

而直播电商正在开启新一轮融合。上一轮融合产生在流通领域,由于并未触及供给侧,因而产生了线上压制线下的情况,而新一轮融合则向上延伸到了产业链。

2023年,芈姐夫将老家内江的黑猪引入直播间,在当地催生出了一条养殖、屠宰、工厂加工、生产、打包、售卖、品牌运营的漫长产业链条。在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从采摘到运输再到销售的黑木耳产业链。

延伸到上游带动就业外,我们看到直播电商的“广州样本”中,政企共同推动的职业培训,借助新岗位拉动就业,从而为之注入活力。

据了解,广东省全年组织了4万多人次的培训,完成了年度就业任务的162%,分专题在不同的市搞了省级精英训练营,学员大部分在30岁到45岁之间——他们往往属于就业比较困难的人群,其中部分学员企业的年营收额超过了千万元。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叶韦明认为,“一个屏幕牵动的是人类永恒的对美的追求,很多产品都跟美有关系,对美的追求带动了很多就业岗位,聚集了更多用户,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与美重要。技术为美提供了可见性,共同构成了直播电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商业生态。”

也许在用户眼里,主播就是全部,但如今直播电商日益成熟,仓店融合、产业分工、数据驱动下,一块屏幕的背后牵动着万千产业带。

无论是产业带上,工厂车间里的“老面孔”,还是线上涌现的运营师、剪辑师、氛围师这类“新面孔”,直播电商所引发的新一轮线上线下融合,比过去要深入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