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顺供应链:一家科技型公司如何为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底层供应链的竞争

文 | 萧田

这段时间,“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一个“高频词”。

那么何谓“新质生产力”?不久前,在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黄奇帆从学界角度给出了一种解释。

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对企业而言,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帮助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也能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以预见,构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作为脱胎于海尔的供应链管理企业,日日顺供应链自成立起便专注于为产业客户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无论是以创新科技助力智能制造,打造科技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还是搭建一个“热带雨林”的科技创新无边界生态,助力中国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日日顺供应链始终在数智科技窄门中探索前行。

而从一条供应链的柔性、韧性、延展性上看,推动着日日顺供应链乘风而起的,恰恰是背后的“硬科技”实力。

1、柔性:以创新科技响应“新制造”需求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新质生产力首先离不开“新制造”。 这也是为何,我国正在谋划布局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原因。

但正如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所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新制造也在重构供应链,推动供应链朝着更细分、更专业、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作为智能制造技术高度集成的“灯塔工厂”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风向标。然而,“灯塔工厂”主要采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生产批次多、频率高,想要维持其高效运转,不仅对与之配套的供应链服务设施提出了“严丝合缝”的高标准,对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也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日日顺供应链紧跟时代及行业发展潮流,通过创新技术及设备应用,不断突破供应链管理服务的上限,并以此为探索基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智慧仓储建设,赋能行业客户供应链高效平稳运行。

青岛中德生态园区的智能无人仓项目正是其为新制造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之一。

这个国内首个兼容零部件+大\中\小件全品类成品管理的智能无人仓,集合了管理模式、管理系统、智能技术装备研发和集成应用等诸多创新为一身。

具体来看,在管理模式上,日日顺中德仓采取了“供应商库存VMI前置集中化管理、根据生产订单拉动进行JIT精准化供给、根据成品订单进行云仓智能化分拨”的综合一体化先进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可以能够根据工厂需要提供前置齐套、前置检测、前置组装等多项增值服务以及全国无盲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精准送达。

同时,日日顺供应链设计并自主研发了全新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的21个VMI仓中完成了迭代,高效赋能海尔、卡萨帝等品牌商,打造VMI全流程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了发货准确率、成品装车效率、原材料入库齐套率达到99%以上,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在管理系统上,中德仓还构建起全域全程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系统,能够对数以百计的传感器和设备数据,进行实时智能调度,驱动管理多个仓储作业区的几百台智能设备集群高效协同运作。

而在技术装备创新方面,该仓综合运用了“动态DWS扫描技术”,行业首个AGV+机械手双机协同分拣作业模式,利用拆垛关节机械手3D视觉+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分拣等多类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可实现全程无人和24小时不间断黑灯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丰富的智能仓储建设经验,日日顺打造了以即墨仓、杭州仓等为代表的智能仓群,同时还为健身、医药、新能源等众多行业客户提供了定制化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打造高效供应链。

例如在健身行业,日日顺就两度携手蹦床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三柏硕,为其打造国内首个运动器械智能仓,通过定制并应用智能硬件设备及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仓内存储数字化、分拣自动化、取货无人化、出货智能化的全流程作业能力,树立了行业智能仓储新样板。

在这个重要的改革和重塑期,需要供应链企业深耕产业、行业的沉淀与纵深,同时也要适时调整,聚焦供应链“柔性”,时刻调整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

可以说, 日日顺通过创新科技打造的这条柔性供应链,不仅为自身注入了数字化的灵魂,更能响应企业发展的时代所需。

2、韧性:强化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提供可定制“新服务”

在社会分工日渐深化、竞争越加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于供应链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而面对不同行业客户,需求也大不相同,不能以一个方案覆盖所有,需要提供定制化、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当前,供应链不再单纯的是供应链,而是供需链,即从供应商到客户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供需环节构成的链条组。

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服务,如何从传统物流服务转向综合性供应链管理服务,这极其考验一家供应链管理企业的数智化能力。

此背景下,日日顺供应链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从顶层设计上修正和完善各业务领域未来3-5年数字化建设目标,围绕时效履约、运力调度、客户交互等差异化科技,形成了10大信息化平台,27项能力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日日顺供应链以智能调度平台为核心,实现了系统自动配载的功能,使线长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

与此同时,还通过阿里云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法论,日日顺仓数字大脑,最终实现全国、中心、仓、库四大维度空间可视,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提效提质。

也正是在这一强大的数字化能力之下,日日顺供应链才得以“大象起舞”,为更多客户提供实现高效敏捷的管控和灵活完善的可定制化的服务。

像奔驰(中国),其经销商时常无法独立管理库存,导致调货不及时;品牌商又掌握不了经销商库存,难以统一管理。

日日顺就为奔驰(中国)量身打造“2H前置仓+本地仓+区域功能仓”三级功能仓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布货、智能补货、智能调度等数字技术,实现2小时极速配送,有效提升了奔驰(中国)的库存周转率,降低了仓储成本。

如今,日日顺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力已全面覆盖供应商库存管理、工厂物流、仓储、区配、送装、回访等全流程。

像汽车、家具业,需要特殊的仓储和运输条件;家电、家具,需要上门安装;生鲜、乳品、预制菜等,对仓储、运输的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 日日顺供应链凭借科技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打造了一个可多方赋能的供应链平台。 无惧行业壁垒之深、跨度之大,在跨场服务中解决客户痛点,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客户需求,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3、延展性:用“热带森林”链接产业链、供应链的“新生态”

当下,供应链中的“链”不仅是单个供需关系的连接,更可能延伸至多个供需方,集链成网,跨越不同利益主体。

“产品会被场景取代,行业终被生态复盖。”这样的远见是深深植入日日顺供应链的基因里的。

实际上,从日日顺供应链的行动上看,一面对接庞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专业、跨界的场景化服务方案;一面充分发挥企业的平台功能,为产业生态的上下游赋能。

为此,日日顺供应链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牵头重点项目,结出了一批丰硕的科技成果。

2023年,日日顺供应链跨越4年的研究项目——“智慧物流管理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项目,进入到了收获期。

该项目试图通过解决我国物流运输多方协同运行效率低、集成服务不足等突出问题,带动行业向物流智慧管理与服务的方向发展,以便为实现物流行业监管透明、物流企业运行智能高效、物流服务安全便捷与低碳节能,提供技术支撑及示范效应。

这个日日顺牵头的重大项目,也是国家科技部首个“智慧物流领域”国家级重点专项。

而日日顺供应链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离不开在科技应用领域的勤奋探索。

常言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在关键领域,掌握规则,就是掌握了话语权。

日日顺在智慧化供应链二十多年建设中沉淀的经验,早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据悉,日日顺供应链主导了《物流园区数字化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工厂物流作业流程规范》等多项标准的制定。仅《智能工厂物流作业流程规范》,就直接填补了智能工厂物流领域的标准空白,堪称供应链领域的开创性成就。

当创新的枝叶不断伸向天空,日日顺供应链亦未忘记要扎根大地。

目前,日日顺供应链联合中国物流学会已连续举办8届的“日日顺创客训练营”,累计吸引20000+在校大学生创客参与,累计输出创业课题422项、孵化项目171个、落地应用42个、申请专利100多项,已成为供应链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典范,并与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

而凭借填补行业空白、创立国际/国家标准的强大创新力,科技化数字化的B端客户赋能力,以及跨场景赋能的服务能力,日日顺供应链更是屡获殊荣,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品牌价值100强”(11次入选)、“胡润《2023全球独角兽榜》”(连续5年入围)。

2023年9月,日日顺供应链第三次荣登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更成为唯一入选的供应链场景生态品牌。同月,日日顺中德智能无人仓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潮从创新涌,千帆向“新”行。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但归根到底,未来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仍旧是底层供应链的竞争。

而日日顺供应链坚持以科技与创新为起点,赋予中国供应链产业新价值,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打造出无边界、开放的“热带雨林”新生态,超越人们对传统供应链的想象的同时,为更快形成并更大释放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

无疑,日日顺通过科技化锻造供应链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也为行业的科技化发展路径的探索贡献了不可多得的样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