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不得新增”最新调查:衍生品业务加强全面管理,不限于雪球,确有券商暂停新增

摘要:①高票息宣传惹祸,确有券商接到要求“对衍生品加强全面管理”; ②暂无明确要求雪球等不得规模新增,但各家券商执行力度不同,有券商选择暂停新发。

财联社4月30日讯(记者 闫军 林坚)“雪球不得新增规模”传言发酵多日,真相如何?

此前有传言显示,因个别券商销售早利雪球,第一年票息高达40%以上,在市场造成不好影响,监管对此进行了管控:包括挂钩A股类的场外衍生品(期权+互换)不得净新增规模、A股含权类衍生品不得新增规模,包括不限于雪球、香草、鲨鱼鳍等多种衍生品。

对此,财联社记者多方调查获悉,确有券商相关负责人接到相关要求,监管方向为“对衍生品加强全面管理,把控风险。”

对于执行尺度,各家有所不同。监管并没有直接要求“暂停规模新增”,但各家券商按照自家情况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全面落实风险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比如,年后规模增加较快的券商可能就暂停了新发;当前规模较小的券商依然在销售。

“所有A股含权类的衍生品都有提及风控把控,不止雪球,包括香草、鲨鱼鳍等多种类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不可否认的是,在春节期间的波动之后,权益衍生品监管肯定是加强了。

此外,财联社记者获悉,部分券商的确打算在五一节后就不再新发雪球产品。

当前雪球规模有限,但个别营销惹争议

雪球产品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集中敲入引发的讨论,由雪球敲入引发的一系列微盘危机,让投资者在春节期间经历了一场春“劫”。

在大规模敲入之后,雪球结构产品敲入风险得到了较为充分地释放。截至3月初的数据显示,存量雪球产品主要集中于中证500及中证1000,目前市场上雪球产品敲入线通常在75%-80%之间,大致推算,在中证1000雪球产品中,目前仅剩2023年12月发行的雪球产品尚未敲入,其他雪球产品均已敲入;中证500雪球中,若以80%敲入线来看,2023年12月之前发行的雪球产品已全部敲入,若以75%敲入线来看,2023年8月以后的雪球产品未敲入。

预计当前雪球存量未敲入规模合计约100-400亿元。对应年初以来,雪球产品累计约有2700亿左右的雪球产品出现敲入。

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尽管春节后,不少券商加大了营销,但是当前雪球规模应该增加不多,因为2022年一季度发行的产品多数已经到期,这部分存量已经退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雪球产品即便是敲入,造成浮亏,要等产品到期后才结算,这中间依然有敲出的可能,挽回损失。

“规模可控的背景下,监管提示风险原因主要是个别券商在营销中的不合规。”上述人士指出。

衍生品监管趋严,券商销售端在观望

自年初以来,监管一直在加强对DMA、雪球等衍生品的业务规范和管控。DMA多次发文不得增加规模,并强调降低杠杆控制风控。

今年3月期间,监管已经完成对上海、北京等多家量化私募的调研,调研的主要方向是关注场外金融衍生品,也就是关注当前存量DMA产品和类雪球产品潜在的风险。业内也指出,在征求业内专业意见后,《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或将正式推出。

4月12日,新“国九条”推出,结合系列“1+N”资本市场配套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对衍生品、融资融券等重点业务制度建设。监管也多次表态,将对DMA等场外衍生品业务继续强化监管、完善制度,指导行业控制好业务规模和杠杆,加强对底层资产、资金流向、杠杆水平的看穿式监管,根据市场情况加大对融资融券等业务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对于此次监管再向券商层面提示业务风险,有业内人士指出限制的影响不算大。无论是券商端,还是投资者端,当前对雪球持较多的观望态度。

“此前雪球规模不断上涨是券商销售加投资者追涨驱动的,因为雪球产品不断敲出,原来的资金可以续投,而且一开始投入较小的投资者在赚钱后,会逐步加仓,把其他表现不好的产品置换到雪球中来。这种追涨式加仓意味着会让大部分投资人的资金在指数高位重仓雪球。”上述人士指出,随着雪球敲入或者没有敲出,产品还没到期,无法赎回,现在资金套在了里面,增量资金被抽干,哪怕现在给的票息更好,投资者能进场的资金量也少了。


注:本文转载自财联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