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老酒因汉光武帝刘秀而得名?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赊店老酒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这里北面是伏牛山,其余三面被潘河、赵河两条水路包围起来,再加上中原地区粮食充裕,为酿酒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赊店老酒因地名而得名,关于赊店镇得名,以及赊店老酒得名,背后还有着一段故事。


《战国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


仪狄酿酒进献给大禹,大禹饮后大醉,三日不理朝政,担心后世饮酒误国,于是将仪狄流放。后来他来到一座四面环水的小村庄,这里有口“神泉井”,井水适合酿酒,仪狄定居这里酿造出更加醇香甘美的酒,这座村庄因此被命名为“神泉镇”。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汉室后裔刘秀起兵反抗,志在兴复汉室,然而在小长安一战因寡不敌众,不幸败北,逃至神泉镇,召集旧部在镇上刘记酒馆共商大计,并向刘记酒馆赊酒幌作为帅旗。


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赐名刘记酒馆为“赊旗酒店”,售卖的酒叫“赊店老酒”,神泉镇也因此改名赊店镇,赊店老酒更是成为东汉王宫的宫廷御酒。


鉴于此,东汉皇室爱用赊酒老酒迎宾待客,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逸飞所著《古代清官断案记》一书中,有一段描述湖阳公主设宴邀请王公贵族的场景:“侍女们分用两种酒壶,一种为金质的,一种为银质的,上边都雕着‘丹凤朝阳’的图案,金壶中盛的是绍兴黄酒,银壶中盛的是赊店老酒。”


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收复信阳后,进军裕州(今南阳方城),行军途经赊店镇,被酒香吸引,用赊店老酒犒劳将士,三军士气倍增,一举攻下裕州。


李世民登基后,每年都会派人征调赊店老酒送往宫廷,并亲赐“皇封御酒”的金匾,赊店老酒的名声大振。


明清时期,赊店镇因为水旱码头的优势,成为水陆中转枢纽,带动商业繁荣,酿酒业也达到鼎盛。


当时本地酒坊联合成立社团组织“酒仙社”,并牵头兴建窖池群,至今仍有17口明清窖池在赊店老酒厂保存完好,成为赊店老酒的宝贵资产,也是其品质密码所在。


历经岁月洗礼,赊店老酒代代相传,1949年在酒仙社旗下“永隆统”、“永禄美”、“工泉美”三大酒坊的基础上,“河南省酿酒工业公司赊店镇酒厂”正式成立,这是河南解放后建厂最早、具有规模的国有酿酒企业,赊店老酒实现了从民营工坊到现代化工业跨越,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后于2009年迎来股份制改造,这也是赊店老酒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笔。


东汉时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发明地动仪而家喻户晓,作为南阳人,他在文学著作《南都赋》中盛赞赊店老酒:“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其甘不爽,醉而不醒。”这也足以说明赊店老酒的品质魅力。


AI财评
从财经视角来看,赊店老酒的历史底蕴和品牌故事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市场价值。作为河南地区的老牌酒企,赊店老酒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酿酒传统,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认知度和文化溢价能力。其明清窖池群等历史资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稀缺性和品质背书,也为品牌的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赊店老酒从民营工坊到国有酒厂,再到股份制改造,展现了其顺应时代变革的能力。然而,面对白酒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赊店老酒仍需在品牌推广、渠道建设和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全国化布局和高端市场突破方面,需要更具战略性的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 总体而言,赊店老酒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区域市场基础,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增长,仍需在品牌价值挖掘、市场拓展和资本运作上进一步发力,以应对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