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雪花酥
编辑 | 古利特
烧锅,是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对酿酒作坊的称呼,历史上以“烧锅”“老烧锅”“烧锅酒”为名的酒不在少数,有的流传至今,声名远播,产自河北承德的板城烧锅酒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板城烧锅酒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却都有据可查。细数起来,其与清朝几位皇帝的渊源颇深。
康熙御批开酒禁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八月十九日,正在木兰围场秋狝的康熙皇帝收到直隶总督赵弘燮的奏折,主要内容是:一、口外丰收已成定局,一石小米只值四钱,且丰足无比;二、京城米价未降,是因为七月雨水未绝,收成未定,商家痴心观望,等新米上市后,价格自然就会下来;三、今年雨水十分透足,高粱长得尤其好,小民要做烧锅酿酒以图微利,宣化那个地方靠近边塞,地里多砂,小米产量低,高粱高产但不好吃,但适合酿酒。
赵弘燮最后建议:热河烧锅之禁已经大开,今又据宣府士民刘行道等请援热河之例,一视同仁,暂准开烧具,呈前来。臣思禁止烧锅乃皇上为民裕食之善政,今畿内秋成既多丰稔,民食自足,烧锅之禁可否照热河之例暂开一时,俟明春二月后仍行禁止,殊恩出自圣裁。
于是康熙批示:热河烧锅一事,乃地方有司,当禁当开,即可行去。从来未经传旨开禁。
事实上,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皇帝将热河行宫命名为“避暑山庄”后,这里就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达官贵胄、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各行商人纷至沓来,用酒需求猛增。
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朝廷在避暑山庄使用的酒,一是宫廷用酒“玉泉酒”,每年由内务府专程从北京运来,供盛大庆典时使用;而其他用酒,就要靠商家贩运或当地生产。由此,承德周边开始出现大量的“烧锅”,酿酒以供其所需。
随着康熙皇帝批示开禁,当地的“烧锅”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当地段氏家族开办的烧锅作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乾隆妙对出酒名
随着“避暑山庄”的扩建,段氏家族的烧锅作坊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搬迁至承德下板城,并开设前店后厂的庆元亨酒店。也正是在这一年,康熙下旨开放当地酒禁。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下板城庆元亨酒店,突闻酒香扑鼻,于是与随行的纪晓岚进店畅饮。酒酣之际,乾隆皇帝出上联“金木水火土”,让纪晓岚对出下联。
纪晓岚不负才子之名,略加思索,给出了“板城烧锅酒”这个下联。不仅把木、土、火、金、水以汉字偏旁巧妙嵌入“板城烧锅酒”中,依序正好受乾隆帝上联中“金木水火土”所克,形成了一种上克下、君克臣的关系,此为该联绝妙之处。
此联一出,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好联!好酒!”并趁兴御笔亲书赐予庆元亨酒店。自此“板城烧锅酒”名扬四海。
嘉庆饮酒赠诗集
到嘉庆年间,板城烧锅酒已经作为皇家贡酒频繁送往避暑山庄了,嘉庆皇帝喜欢喝酒,每天都要饮酒六七两。
段氏家族后人在一次给避暑山庄送酒时,巧遇嘉庆皇帝,嘉庆品尝后盛赞,将一本《御制味余书室诗集》赐予段氏后人,文集为烟波致爽殿藏书,有“烟波致爽”和“嘉庆御览之宝”两方印章。
“味余书室”是紫禁城里历朝太子居所毓庆宫后殿的一间房屋,嘉庆帝当太子的时候,这里是他的书房,并亲自题写“味余书室”的匾额。
诗集收录清仁宗嘉庆皇帝登基继位前所作古今体诗3200余首,于嘉庆五年武英殿刻本。“烟波致爽”是避暑山庄宫殿区的皇帝寝宫的名字,“嘉庆御览之宝”的意思,就是这部诗集是嘉庆皇帝随身翻阅的。
由此可见,此时的板城烧锅酒确因品质上乘得到皇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