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柯里昂
编辑 | 古利特
山西是中国酿酒最早的地区之一,酿酒历史不少于4000年。
历史上,晋中的汾阳,以汾酒名扬天下;晋东南一带,潞酒声名在外。清代光绪《山西通志》就曾载“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
事实上,“汾潞”之外,晋北的浑酒也曾作为山西名酿为山西酿酒产业作出贡献。
追溯源头,浑酒的产地——大同,为山西第二大城市,历史上该城不仅是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也因佳酿在全国享有盛誉。
晋北佳酿传承千年
《大同市志》记载:“大同酒类生产源远流长,历代不衰,均为私人作坊,手工酿造。直到19世纪30年代大同尚有制酒作坊13家,年产酒343810斤,列全省第三位。”
大同的酿酒产业在北魏时期已经非常兴盛,但兴起历史可能更早。
在大同浑源县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代的青铜牺尊、钫,有西汉铜耳环、铜温酒樽、四神铜炉等。这些精美的酒器,应当成为当地酿酒的佐证,甚至有把大同酿酒历史提前至殷商时代的观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历史学教授王赛时在《山西酿酒史略》中指出,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大同),主要军事和经济势力也多在山西,因而山西的酒业得以迅猛发展。山西酒工的高超技艺受到了世人的格外重视。
北魏前期,朝廷广泛征调各地工匠入京,由此平城(大同)的酿造工艺得以大幅度提高。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太武帝曾将平城(大同)酿造的一种“桑落酒”封为皇家御酒。
到隋唐时期,随着酿酒原料品种不断丰富以及酿酒技术的升级,大同酿酒业出现酒精浓度较高的烧酒。《浑源文史资料》记载,唐代浑源酿酒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改以往过滤漉清法获得酒液(俗称酵酒的生产工艺),而以蒸馏凝结法提取酒液,生产出的酒名曰“浑源烧酒”。
此外,彼时大同杂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比如突厥民族,吐谷浑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酒类也为古代大同酿酒产业增添了不少色彩。到西晋时期,酿酒业成为国家统一管理的主要产业之一,大同各地的酿酒行,以中都(今北京)所产酒曲改进工艺,酿酒业十分发达。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同当地可谓遍地酿酒作坊。其中浑源酿造烧酒的作坊就有近百家,有名的诸如冯记、复隆、吕东、隆盛、集成、天元、万兴隆、德厚成、裕德成、福恒德等。光绪年间,浑源古城和部分村庄,生产烧酒的工坊已达103家,年均产酒618100斤。彼时,“想抽水烟到兰州,想喝烧酒浑源州”的盛誉响彻长城内外。
大同边城天镇的酿酒产业也不遑多让。清《天镇县志》载:“家善酿,虽拥食,午餐必先以酒。”足见古代天镇县酿酒业的兴盛。
自然条件造就的酿酒佳地
山西的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形地貌。正由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让山西气候条件也很多样,为酿酒环境提供了先天优势,丰富了山西酒的风味。
大同位于山西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大同盆地中心,介于内外长城之间,海拔1000-2000米。大同三面环山,北部山区属阴山山脉,西部山区属吕梁山脉,东部山区属太行山脉,主要山峰有恒山、采凉山、雷公山、武周山、七峰山等。
大同境内河流有100多条,分为两大水系:一为黄河支流水系;另一为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为大同市内最大的河流,从朔州市的怀仁县进入本市,流经大同县、阳高县后出山西境,注入永定河。此外,另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流经大同市。
气候上,大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
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大同自古以来就盛产优质大麦、小麦等,而北魏时期大同所酿的酒就是大曲清香型,其工艺是“纯粮固态发酵”,制曲原料就是本地大麦、小麦、豌豆。
之后大同白酒酿造原料就以高粱为主,前文提到的“桑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也传承至今。
1952年,大同市酒厂建立。1979年10月,大同酒厂以云冈石窟为背景,正式注册产品商标为“云岗”牌。
1995年,大同市酒厂将主导产品定位为“云岗”牌啤酒,兼营白酒、黄酒及北芪酒,并将企业改制为山西大同云冈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三个分公司。其中大同云冈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分离出来后传承了老厂的“云中液”“云冈香”“云冈老酒”等老品牌,并形成白酒、黄酒两大系列30多个品种,畅销晋、京、津、冀、内蒙古等地区。
云冈黄酒、云冈白酒采用的就是“桑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2005年,“云冈”商标被山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除白酒外,鼎盛时期的云冈啤酒也曾风光无限,占据了大同市场70%的销售份额。1987年,“云岗啤酒”“特制云岗啤酒”双双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产品远销北京、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当年就连“燕京”“青岛”酒厂都来大同酒厂取经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山西白酒的发展,还离不开晋商的推波助澜。晋商“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延续于民国”,他们的存在一直是山西白酒发扬光大的一把火,正如流传的那句“学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山西白酒包括山西白酒酿造技艺,在晋商走南闯北的行商路上,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