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前,行业龙头中国卫星总市值252亿元,2023年度的营业收入接近69亿元,这一数字远超长光卫星的同期营收,达到了后者的十倍以上,但其市盈率却持平。
文|每日财报 秦楠
2023年6月15日,我国成功实现了“一箭41星”的壮举,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刷新了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108颗“吉林一号”卫星的组网运行,使得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长光卫星在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依托于“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吉林省积极推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构建了涵盖卫星研制、发射、运行、应用等全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并形成了由近700家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这其中长光卫星作为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不仅在产业赛道上独占鳌头,还成功入选了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企业。
6月29日,长光卫星对科创板IPO问询回复函进行了更新,其中涉及对未来业绩预测的较大调整,并公开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的部分信息。
尽管目前长光卫星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此次IPO拟募资26.83亿元,计划发行不超过2.29亿股,占发行后总股份的10.43%。据此计算,其目标估值高达257.3亿元。然而,这一目标估值的实现与否,仍需市场及投资者的进一步验证与评估。
1、何时盈利?
长光卫星,作为我国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以及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同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自主建设并运营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分辨率在1米以下)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长光卫星自2020年至2023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2020年的1.0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02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40.17%。但2023年营收增速势头减缓,营收仅为5.85亿元,同比下降2.8%。
针对营收下降,公司在回复函中表示只是暂时的,表示未来 2-3 年公司将持续建设并完善星座建设, 随着卫星在轨数量的增多,星座服务能力将大幅度增强,并成为全球主要的卫星遥感数据提供商。根据公司业务现状与发展规划、在手订单及行业前景等因素,预计 2024 年-2026 年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将保持收入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并增长至接近20亿元的水平。
虽然公司预测的前景不错,但公司当前尚未实现盈利,2019-2021三年间,长光卫星的营收分别为0.85亿元、1.04亿元、3.12亿元;且尚未实现盈利,净利润分别是-3.92亿元、-3.91亿元、-2.2亿元。虽在回复函中并未公布2023年的亏损状况,但是结合公司预计情况,要到2025年才能转亏为盈。
长光卫星解释称,这是由于公司持续致力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因此每年需承担较高的卫星折旧成本及研发投入。加之公司前期规模相对较小,销售收入尚不足以覆盖同期的卫星折旧成本、研发费用及人员成本等支出。
在业务构成上,长光卫星主要提供两大服务:卫星遥感信息服务与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其中,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在报告期内始终占据公司业务的核心地位,除2022年占比为47.81%位列第二外,其余年份均为第一大业务。
从客户性质来看,尽管长光卫星的卫星遥感信息服务涉军类金额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占比却有所下降。
具体而言,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涉军类业务占比分别为61.57%、66.5%、51.28%、3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遥感行业下游应用市场目前仍以涉军领域为主,但民用领域的需求正逐步显现,随着遥感信息技术与遥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时间分辨率的增强,未来民用领域的需求及市场有望大幅增长。
此外,长光卫星还积极开拓冠名类业务,如为B站、腾讯、一汽、学而思等知名企业提供的冠名卫星服务。此类业务作为无成本业务,其毛利率高达100%,并属于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大类。2020年至2021年,公司冠名类业务收入分别为446.45万元和383.84万元。尽管后续年份的具体收入未予披露,但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的前五大客户中,有四个客户的主要销售即为冠名服务,合计金额达到425.15万元。
2、关键在拓展客户面
上文中我们得知长光卫星预测2025年公司将转亏为盈,然而公司2024计划发射卫星数量下降至10颗以及2025年的28颗,使得相关数据出现基本“缩水”。
公司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仍然是2025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投资者对这一预期的合理性存在疑虑。长光卫星能否在未来实现扭亏为盈,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开拓更多的民用客户身上,更好地利用当前的卫星资源。
在当前的在市场推广上,长光卫星不仅采用传统市场营销手段,还紧跟时代潮流,利用自媒体与官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公司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B站等主流自媒体平台发布《每日一图》、《吉林一号公开课》、《足不出户逛地球》等日常影像内容,成功将“吉林一号”和卫星遥感的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长光卫星在重大事件中的积极响应也为其赢得了广泛关注。例如,针对外媒报道的马航MH370疑似坠机地点事件,公司迅速调动十颗卫星进行拍摄虽然最终未能在卫星图上发现飞机残骸但此举无疑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与社会责任感。此外早在2017年5月公司还因成功拍摄美军基地而广受关注。
从当前公司董事会成员来看,其中不乏来自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专家与学者。正是凭借着强大的资源背景与技术支持长光卫星成功吸引了众多央企客户的青睐与合作包括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航天科工等在内的多家央企均已成为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
但接下来关键是怎样拓展民用客户,发展更多与华为相干的战略合作,开拓更多的卫星技术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以及在防灾减灾、社会经济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长光卫星试图满足不同民用客户的需求。
3、强大的对手
在卫星制造业中,以航天科技集团及中科院卫星创新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长期深耕行业,主要聚焦于国家重大项目的承接与实施。值得注意的是,除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卫星外,其余相关实体均为非上市性质。
当前,中国卫星是这方面的老大哥,截止8月2日总市值已达到295亿元,而2023年度营业收入68.8亿元,这一数字远超长光卫星的同期营收,达到了后者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在卫星制造领域的其他三家已上市公司中,航天宏图与中科星图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也分别达到了18.19亿元和25.16亿元,均显著高于长光卫星的不足6亿元营收。然而,从市场估值角度看,截至2023年12月29日,航天宏图与中科星图的总市值分别为37亿元和161亿元,各有差异。
长光卫星公司近期公布了其募资计划,拟募集资金达26.83亿元,并计划发行不超过2.29亿股新股,这将使得新股发行后占公司总股份的比例达到10.43%。然而,鉴于长光卫星长期以来的亏损记录及未来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市场对其目标估值257.3亿元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此外,长光卫星的股权结构亦引发关注,公司目前尚未确立明确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问宇航天、中元航天、卓燊创景、中兴华盛、孙铭辰、赵永杨等股东合计直接持股比例达到24.09%。而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宣明先生,尽管已近七旬,仍以其2.67%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宣明先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毕业于长春光机所后,曾作为联合国技术专家在叙利亚光学研究中心工作,并荣获多项殊荣,包括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作为国内首家冲刺IPO的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目前仍面临着高投入、低收入、高亏损的严峻挑战。同时,其尚未明确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问题,也为公司的未来经营决策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