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询函后尚未公开回复 中国茶叶IPO折戟

  《笔尖网》文/笔尖观察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每一个IPO的进程都承载着企业的梦想与期待。然而,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茶叶”)的IPO之路却在2023年3月收到问询函后,陷入了一片寂静,最终以终止收场,其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

  中国茶叶作为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的行业代表,本应在资本市场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庞大的市场潜力,曾让无数人对其IPO充满期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司IPO之路以终止收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企业内部来看,或许是对问询函中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解答。又或许是在准备回复的过程中,遭遇了内部管理、财务数据等方面的难题,导致进度一拖再拖。而从外部环境而言,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等,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回复工作变得艰难。

  从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6月份,中国茶叶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18.9亿元、24.3亿元和14.2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39亿元、2.84亿元和1.98亿元。

  此次,中国茶叶拟募集资金约11.40亿元,所募资金投向云南普洱茶产能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笔尖网》关注到,此次募投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紧压茶加工产能 3,000 吨/年,小包装普洱散茶加工产能 500 吨/年,滇红茶加工产能 250 吨/年,提升中国茶叶的普洱茶及滇红产能和市场占有率。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资本市场的一些现状。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监管政策及力度在发生变化,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和合规提出新的要求。这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难题。



AI财评
【财经锐评】中国茶叶IPO折戟:传统行业资本化困境的典型样本 从财务数据看,中国茶叶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2%,净利润稳步提升,表面具备IPO基础。但深层次问题在于:1)行业集中度低,公司市占率不足3%,募投项目扩产3,000吨普洱茶产能(占2021年总产量46%)存在市场消化风险;2)茶企普遍面临农产品标准化难题,财务规范性易受监管质疑;3)重资产扩张模式(拟投入6.9亿建厂)与轻资产运营的行业趋势存在背离。 此次IPO终止折射出传统消费行业资本化痛点:非标产品估值体系模糊、渠道变革冲击传统模式、品牌溢价难以量化。建议后续茶企转向"供应链+品牌IP"的轻资产路径,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财务透明度,或许比盲目扩产更易获得资本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