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智科AI大模型 抹不去P2P底色?

摘要:另有不少用户反映,其遭遇了宜享花强制放款。比如,今年4月4日,有位用户称,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宜享花放贷42,000元,而且平台还自动扣了第一期的利息。

近日,宜人智科宣布,旗下自主研发的“智语大模型”,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完成备案。

宜人智科声称,“智语大模型”依托公司强大的AI技术能力,具备文字生成、文档解析、合同审核及文本翻译等核心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合同智能助手、产品咨询等场景。

作为曾经P2P的“弄潮儿”,宜信精准地踩到了行业转型的每一个风口,从P2P到助贷,再到AI大模型。然而,宜信一边在标榜自身科技能力的同时,另一边却陷入高利贷、暴力催收、强制放款等争议中。在监管日益收紧的态势下,宜信或许不得不再次走上转型之路。

1

从“P2P第一股”到AI大模型

宜信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P2P的先驱,公司创始人唐宁早年就读于北大数学系,念书期间,在新东方兼职,成了一位名师,之后拒绝俞敏洪的邀约,赴美攻读经济学硕士,师从“穷人的银行家”,普惠金融开创者尤努斯教授。

或许是受到尤努斯教授的影响,唐宁回国后开始了P2P创业。到2015年,宜信成为首屈一指的网贷平台之一,并于当年登上纳斯达克成为“P2P第一股”。

彼时,中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巅峰时期国内出现五六千家P2P机构,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大搞资金池,非法集资的有之;发放高利贷、砍头息、暴力催收的有之。短短几年时间,P2P机构便从普惠金融之光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

2018年监管利剑终于落下,大量P2P机构被清退,行业大佬出逃的出逃,判刑的判刑。

在这场P2P清退潮中,宜信公司通过转型助贷活了下来。2019年,宜人贷更名为宜人金科,2022年,宜人贷关闭线下业务,向线上业务转型,对标产品名称变为“宜享花”,主营助贷。同时,宜信还推出了保险业务“合翔保险经纪”,赚取保险公司佣金,以及电商平台“宜优选”,和财富管理平台“宜信财富”。

近两年,随着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横空出世,宜人金科又投入AI大模型研发之中,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高达4.1亿元。

从官方宣传来看,宜人智科研发成果丰硕。从企业级风控平台谛听·智能决策平台到“蜂巢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再到“灵枢”智能营销平台,宜人智科宣称公司已构建起的“AI+多元场景”的全链业务数字化战略,已落实到图文音处理、数据管治、智能决策、灵活开发部署等多个方面,并实现了全方位能力升级和普及应用,广泛应用于公司财务咨询、保险经纪、品质生活等各业务条线。

然而,在AI大模型加持之下,宜人智科风控依然左支右绌,消费者投诉更是多如牛毛。

2

助贷行业也要步入P2P后尘

转型助贷后,宜人智科主要以撮合贷款为主,并收取服务费等。2024年,宜人智科撮合贷款515亿元,比2023年增长58%,在贷余额248亿元,较2023年底的183亿元增长了35.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8.06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助贷业务收入34.73亿元,同比增长约38%,占营业收入的比重56.9%。

由此来看,宜人智科仅凭助贷业务依然活得十分滋润。不过,宜人智科的盈利模式建立在对消费者收取的各种服务费用之上,这无形中加大了用户借款成本,导致用户投诉不断。

比如,在黑猫投诉上,有用户反映,其在宜享花app申请借款,放款方为蒙商消费金融,本金8800元每期还款883元最后一共还款11000元,账单结清了才发现多了两笔担保费和咨询费,合计1399多元。

另有不少用户反映,其遭遇了宜享花强制放款。比如,今年4月4日,有位用户称,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宜享花放贷42,000元,而且平台还自动扣了第一期的利息。

4月5日,另有用户投诉称,其看到宜享花广告测额度,本来只想测额度,结果在申请额度中,银行卡被强制放款8万元。

在啄木鸟投诉平台上,也有消费者反映遭到强制放款的情况。比如,3月5日有用户反映,其于2月6日登陆注册宜享花查看放贷利率,查询额度不高并且利率非常高,遂卸载软件无申请更多贷款。但是后来却收到还款信息,经过排查发现宜享花在无本人同意情况下强制放款,使用伪造签字,强制放款,并且不允许提前还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15期间,央视才曝光了黑网贷“强制放款”乱象。在此当口,宜人智科却被爆出“强制放款”,究竟是公司故意为之,还是风控出现漏洞?

行业乱象再次引来监管重拳出击。今年4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

助贷新规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助贷新规还提到,金融借款合同中,贷款人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的总和,不得超过年利率24%。

在监管高压之下,留给助贷机构“灰色空间”慢慢消失。助贷新规剑指助贷市场中“双融担”“捆绑会员费”等灰色操作,颠覆了助贷行业盈利模式,助贷行业或将步入P2P的后尘。(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宜信转型之路的机遇与隐忧** 宜信从P2P龙头转型助贷,再到布局AI大模型,展现了敏锐的风口捕捉能力,但其商业模式仍存争议。助贷业务虽贡献超50%营收,但高额服务费、强制放款等投诉频发,暴露风控短板与合规风险。监管新规明确综合成本上限(24%)并禁止变相收费,直接冲击其盈利模式,行业或面临类似P2P的整顿。 AI大模型备案虽为技术背书,但落地场景(如客服、合同审核)与金融主业协同性有限,短期内难替代助贷收入。若无法平衡创新与合规,宜信可能陷入“转型-监管-再转型”的循环。未来需彻底摆脱高利贷依赖,通过技术提升真实风控效率,否则恐难逃监管与市场双杀。
注:本文转载自远见资本局,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