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7日,巨子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以每股66.65港元的价格配售3500万股现有股份,预计募资23.33亿港元,募资净额22.94亿港元。
坐拥40亿元账面现金,却向市场募资超20亿元,巨子生物最近陷入了舆论旋涡。
4月17日,巨子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以每股66.65港元的价格配售3500万股现有股份,预计募资23.33亿港元,募资净额22.94亿港元。
对于资金用途,巨子生物解释称,主要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及生态圈布局,包括但不限于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品类扩展、海外业务及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1
账面现金40亿元,上一轮股权募资仍有剩余资金
巨子生物配股募资的消息一出,股价便出现震荡。4月17日当天,巨子生物低开低走,最终报收72.1港元/股,跌幅2.1%。
在外界看来,巨子生物短期内并不缺钱,甚至有观点质疑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或盲目扩张。截至2024年末,巨子生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0.30亿元,占总产的比重约50%。
此外,巨子生物此前就进行过一次股权融资。2024年5月,巨子生物通过配售新股募资16.27亿港元,但是截至2024年末,巨子生物仍剩余2.96亿港元资金没有使用。
巨子生物之所以有底气“要钱”,主要得益于2024年业绩保持强势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巨子生物业绩的主要驱动是大单品可复美系列产品,2024年该品牌贡献营收45.4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82.0%。
2
大单品被指使用EGF
然而,可复美近期却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消费者质疑。
据报道,陕西西安一名消费者秦女士向媒体记者反映,她在2023年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脸部发硬、肿胀症状,自行送检后发现产品含表皮生长因子(EGF)(567pg/ml),成分表未标注。
据悉,EGF的功效为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在正常皮肤屏障条件下较难被吸收,一旦皮肤屏障功能不全,长期使用可能会诱发肉芽肿或导致“馒化脸”。因此在2019年EGF便被国家药监局禁止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可复美官方微博于4月12日发布公开信称,委托两家第三方机构双重检测均未检出EGF,并披露近两年接受药监局等监管部门89批次抽检结果均为“全部合格”。4月17日,陕西药监局发布通报称可复美产品未检测出存在EGF。
但是在小红书和黑猫投诉平台上,仍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因使用可复美产品出现过敏问题。
3月24日,一名消费者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自己于2025年3月11日在抖音商城购买的可复美胶原棒套组,使用后脸部出现过敏,脸部泛红瘙痒长痘,经医生诊断确诊为过敏性皮炎和痤疮。该消费者要求赔偿,遭商家拒绝,对方表示仅支持赔付一盒祛痘面膜。3月29日,该消费者对可复美官方的服务态度、处理速度和满意度均给出了1星评价。
3
高速增长下隐患显现
在舆情动荡下,巨子生物潜藏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巨子生物的品牌营收结构高度集中。可复美2024年营收占比高达82%,而曾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可丽金占比则从2023年的17.5%降至15.2%。这种对单一品牌的依赖,会使得公司在面临舆情危机或政策调整时,业绩出现较大的波动。
另一方面,较低水平的研发投入也会限制巨子生物推动产品多元化。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07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仅为1.9%。相较于同行锦波生物的10.89%、华熙生物的6.8%,巨子生物的研发费用率显得捉襟见肘。
为提升市占率,巨子生物大手笔投入营销,这又反过来侵蚀了公司的净利率。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20.08亿元,同比增长72.36%,致使公司净利率从2022年的42.36%下降至2024年的37.22%。
不仅如此,巨子生物在市场热捧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上也慢人一步。巨子生物计划推出的四款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医疗器械,至今均未获批上市。与此同时,已有多个竞争对手加速入局,近日锦波生物“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获批,目前已拥有三张重组胶原“械三”证。
内忧外患下,巨子生物还能维持增长神话吗?(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