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缺乏人文关怀?裁掉公关总监,还越过本人通知家属!

降价换翻座率、食安问题频发,刚刚申请IPO的广州遇见小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遇见小面”)表面下的危机并不在少数。

此外,近日遇见小面还出现了将公关总监裁员,并将裁员通知发给其家人的事情,一时引起众多网友的争论。

越过员工直达家人的“裁员通知”

据企查查显示,4月15日,遇见小面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保荐机构为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

而就在3天后的4月18日,遇见小面公关总监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声明,透露自己遭公司裁员“孩子生病,人不在公司。一封邮件结束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18日下午3点半还在心平气和地说“江湖再见”的总监,在随后变“破了防”。

同日,该总监再度发布朋友圈称:“不是,某公司的裁员通知书,你们给我家人寄是几个意思?你们没有我手机号码吗?”

“你们尊重人吗?啊?先毁职业再毁家庭关系吗?试用期可以随便裁和侮辱的吗?”“谢谢公司,我全家都知道了,各位老板你们没有家庭吗?我一再忍让,你们这做的是人事吗?你们跟我说重新开始吧,然后这样精神逼我吗?标准化之下人还是人吗?”

在该总监短时间发布的数条朋友圈中,已出现数个质问、质疑,这无疑代表着该总监的愤懑与不满。

此事一经曝出,“赶紧去退款”“想上市圈钱”“我家旁边就有遇见小面,生意好一般”等网友评论也接踵而来。

众所周知,自雇佣关系形成以来,人们在完成学业并步入社会后,就成为拥有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和意识的个体,在被公司解雇时,公司通常仅会被告知员工本人。

于情,这可能会对员工家属以及整个家庭造成困扰;于理,在员工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这可能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在裁员过程中,遇见小面将通知发给被裁公关总监的家人,而非直接联系本人,这种做法明显缺乏对员工基本尊重。这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不仅伤害了员工的感情,还可能引发员工家庭内部的误解和矛盾,对员工的个人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此外,柏文喜还指出:“虽然该公关总监处于试用期,但试用期员工同样享有合法权益。企业裁员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随意侵犯员工的权益。此次事件中,该总监质疑试用期是否可以随便裁和侮辱,这也反映出企业在裁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IPO下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遇见小面品牌创立于2014年,先后获九毛九集团、百福控股、碧桂园创投和喜家德注资;公司目前已打造四大招牌产品: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老麻抄手、小锅冒菜系列,截至目前门店总数已达到400家。

在招股书中,遇见小面展露出了公司的风险:“我们可能无法维持和增加现有餐厅的销售和盈利能力,我们未来的增长也取决于我们在现有和新的地理市场中开设和经营新餐厅获利的能力;我们餐厅使用的原料成本上涨可能导致我们的利润率和经营业绩下降。”

实际上,遇见小面的疲态似乎已然凸显。虽然2023年、2024年,遇见小面145家同店的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9和4.1,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其降价策略。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遇见小面餐厅的订单平均消费额分别在36元、34元、32元左右,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在原材料方面,遇见小面的原材料的面条,归根结底是面粉,而面粉的原材料是小麦。但据4月21日数据显示,多家面粉企业收购小麦价格出现上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可能会导致后续面粉的价格出现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遇见小面还在招股书中称:“近年来,公司业务扩张速度加快,可能导致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而我们不断发展的运营系统可能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事实上,遇见小面近年来的扩张速度的确愈来愈快。从300家到400家门店,遇见小面仅用了10个月,对比第一次达到百家门店耗费的4~5年时间,缩短了数倍。

而在高速的扩张下,遇见小面对门店的管理可能也会出现些许疏漏。2024年6月24日,北京消协公众号发布的通报遇见小面存在“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违反了《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同年11月,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遇见小面东城东直门分公司存在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的问题,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此外,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含有“遇见小面”词条的投诉共有187条,遇见小面商家下的投诉也高达22条。

不仅如此,遇见小面商家下投诉的已完成量也仅有6条,还不到投诉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遇见小面的售后服务可谓一般。

对此,柏文喜建议:“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遇见小面需要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




AI财评
【财经锐评】遇见小面IPO背后的三重隐忧 1. **增长模式存疑**:以降价换翻座率的策略虽短期提升流量,但客单价连续三年下滑(36元→32元),反映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叠加小麦价格上行压力,成本端承压恐进一步侵蚀利润率,盈利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2. **激进扩张反噬管理**:10个月新增百家门店的"加速度"下,食安违规、投诉处理率不足30%等问题频发,暴露出供应链与品控体系未跟上规模扩张,品牌口碑存在透支风险。 3. **治理缺陷埋雷**:试用期争议裁员事件折射出企业合规意识薄弱,不仅可能引发劳资纠纷推高隐性成本,更暴露内部治理粗放,对拟上市公司ESG评级构成硬伤。 建议:若无法在规模化与精细化间找到平衡点,资本故事或将止步于"流量换估值"的初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