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海陆实控人密谋卖公司收罚单,“新主”半年即离场火速入主另一家上市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25日讯(记者 徐晓春)4月24日,一纸罚单揭示了一场资本方与“壳资源”运作背后的故事。由于信批违规,江苏证监局对中环海陆实控人吴君三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

相关信息显示,早在2023年3月,蒋利顺、何凡就开始接触中环海陆实控人吴君三,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在随后签订的一系列协议中,双方甚至已经就资产注入和股份转让等事项达成了约定。到2024年9月,蒋、何二人进入中环海陆董事会,并分别被聘任为上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逐步“接管”公司经营管理权。

而这一切的基础,即吴君三出让控制权则是在公众视野之下秘密完成的,直到4月24日,江苏证监局对吴君三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蒋、何筹谋中环海陆控制权的秘密才浮上水面。

不过,蒋、何的资本故事并没有完全锁定中环海陆。入职仅半年后,蒋、何二人双双辞职,随后拉上新的合伙人董津,火速入主另一家上市公司太和水。相比之下,上市四年连亏三年,并且营收规模低于3亿元的太和水处于退市边缘,蒋、何等仅以4亿元的对价将其收入囊中。

蒋、何密谋入主未遂,中环海陆实控人收罚单

4月24日,中环海陆控股股东、实控人吴君三收到了江苏证监局的罚单,由于未配合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江苏证监局对吴君三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同时,一纸罚单也揭开了中环海陆前董事蒋利顺、何凡资本运作的故事。

处罚显示,2023年3月29日,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骅泰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随后在次月4月4日,双方又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协议中对中环海陆股份及控制权转让、董事会改选、并购重组等交易进行了约定。

据天眼查App显示,北京骅泰宇由北京沣泰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沣泰同”)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何凡、蒋利顺分别持有北京沣泰同60%、40%的股份。也就是说,何凡、蒋利顺二人实际控制着北京骅泰宇的经营。此外,北京骅泰宇最大的出资人北京长青裕源科技中心(有限合伙)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蒋利顺。

在2023年4月到2024年8月期间,吴君三与北京骅泰宇就股权转让事项又先后签订了6份补充协议。而无论是合作框架协议还是筹划的控制权变更,吴君三与中环海陆均未对外公告,一直秘密进行着。

在此期间,中环海陆历经高管“离职潮”,公司董秘、证代、副总经理先后离职,同时内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也进行了更换。2023年,中环海陆上市后首度亏损。在吴君三筹划易主期间,中环海陆股价从高点的25.36元/股跌至10.3元/股,跌幅近60%。

2024年8月26日,中环海陆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何凡、蒋利顺进入中环海陆董事会,被选举担任非独立董事,占有2个席位。同时,公告显示,蒋利顺担任中环海陆战略规划部部长,何凡任中环海陆投资管理部部长,二人均有股权投资、产业整合及上市公司收并购业务经验。

2024年9月,经董事会决议,蒋利顺接替吴君三的儿子吴剑,担任中环海陆总经理,聘任何凡为公司副总经理。

何凡、蒋利顺步入中环海陆管理层,看起来对于接手上市公司控制权更近了一步。然而仅仅半年之后,何、蒋二人就抛弃了中环海陆,看上了另一家上市公司。

2024年,因风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单价下降,产能利用率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以及前期新建项目转为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提升等原因,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中环海陆亏损延续,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在1.35亿元至1.65亿元之间,较2023年亏损扩大322%-416%。

上任仅仅半年之后,2025年2月25日,以个人职业发展为由,蒋利顺辞去总经理职务、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何凡辞去副总经理职务、薪酬与考核委 员会委员和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 。3月15日,二人又双双辞去董事职务,彻底抛弃中环海陆。

抛弃中环海陆后,蒋、何高溢价入主太和水

抛下21亿元市值的中环海陆之后,何凡、蒋利顺迅速盯上“更便宜”的太和水,截至4月25日收盘,太和水市值约为12亿元。

辞去中环海陆总经理职位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3月10日,北京欣欣炫灿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欣欣”)成立,虽然未披露具体持股比例,但北京卓卓永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卓卓”)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北京卓卓由何凡、蒋利顺分别持有55%、45%的股份。

在北京欣欣的股东中,百维金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维金科”)的注册电话与北京骅泰宇的合伙人之一上海砺元智能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注册电话相同。公开资料显示,百维金科成立于2018年,为智慧金融风控服务平台,核心团队来自蚂蚁金服、百度金服、中国银行等机构。

此外,北京鼎润佳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润佳德”)也是北京欣欣的合伙人之一,从后来太和水的公告来看,鼎润佳徳持股99%的股东董津,与何凡、蒋利顺共同为北京欣欣的实际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何、蒋新拉来的合作伙伴董津,还是新三板上市公司玄宇辰星的实控人。玄宇辰星原名聿舍股份,主要业务涉及企业总部管理、酒店住宿、酒店管理及物业管理服务。

北京欣欣成立仅一个月后,4月7日何凡、蒋利顺通过北京欣欣火速入主另一家上市公司太和水。公告显示,北京以29.18元/股的对价取得太和水原实控人何文辉所持有的12%的股份,转让总价约3.97亿元。交易之后,何文辉持有太和水剩余10.56%的股权,但同时,何文辉承诺将其持有的部分剩余上市公司股份所拥有的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委托给北京欣欣行使并永久放弃相关权利。

太和水正式易主,何凡、蒋利顺、董津共同成为太和水的实控人。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水停牌前一天,3月28日收盘时,太和水股价仅为9.75元/股,何、蒋等人入主太和水溢价近200%。

相比之下,太和水的经营状况要远不及中环海陆。2021年2月太和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四年太和水有三年的时间都在亏损。去年9月,主营水环境生态建设和水环境生态维护业务、饮用水业务的太和水,突然跨界并签下3.43亿算力大单,遭遇上交所“是否为规避财务类退市风险临时构造贸易类合同”的质疑。

不过从4月23日太和水更新的业绩预亏公告来看,公司2024年亏损幅度仍然是继续扩大。按照太和水估计,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金额为2.71亿元至3.21亿元,营业收入仅为1.3亿元至1.7亿元。

根据上交所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太和水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AI财评
【财经锐评】中环海陆与太和水两起控制权交易揭示了资本玩家“壳资源”运作的典型路径。吴君三隐瞒控制权转让协议遭罚,暴露了信息披露违规的灰色操作;蒋利顺、何凡的资本腾挪术更值得警惕——先以管理层身份渗透中环海陆,后因标的业绩恶化(2024年预亏扩大至1.65亿)果断弃壳,转而以200%溢价拿下濒临退市的太和水(市值仅12亿),其“低价购壳+资产注入”的套利逻辑明显。太和水上市四年三亏、营收不足2亿,新主跨界算力的自救动作难掩保壳动机,高溢价接盘或隐含对赌协议。监管需警惕此类“资本掮客”利用ST公司困境进行短炒套利,中小投资者更应警惕高溢价交易背后的资产重组不确定性。注册制下,“壳价值”持续衰减,此类操作风险收益比已显著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