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难求!现场爆满!2025蓝鲸“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研讨会落地上海报业集团

蓝鲸新闻4月27日讯(编辑 李梦琪)4月27日下午,上海报业集团43楼融媒创新中心变得热闹起来,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产业发展的研讨吸引了无数产业链上下游专业人士的关注,现场座无虚席。

据悉,这是一场上海覆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最全面的闭门研讨会,覆盖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核心部件企业、应用场景企业。来自头部企业、产业协会、高校教授等各方领军者,共聚上海!

2025蓝鲸“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研讨会由蓝鲸新闻主办,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蜂网协办,上海大零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吴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支持,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特别支持。

蓝鲸新闻总编辑王道军为活动致开幕辞,他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未来之问”,不仅因为它代表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更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对生产力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无限想象。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专业财经媒体,蓝鲸新闻以媒体之力助推产业“破圈”生长,定期举办的“上海之巅”等系列高端圈层活动,聚焦资本市场与产业核心议题,深度链接投资圈、产业圈、媒体圈,旨在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在上海报业集团举办此次研讨会,期待以闭门研讨的形式,碰撞出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火花。”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红铭为活动进行特别致辞,期待未来能够链接各方的资源,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吴泾镇坐拥黄浦江岸线13.7公里,素有“浦江第一湾”的美誉,近年来吴泾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向上,2024年全年税收收入123亿,非房产税收增长在20%以上。

据陈红铭介绍,在产业布局上,吴泾镇紧扣 “天生能材” 战略,聚焦民用航空、新材料、养老科技三大区镇重点协同产业布局,成立专班运作,采用“招服一体化”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存量企业服务与增量项目招引齐头并进。

吴泾镇经发公司总经理徐佳麟对吴泾镇的产业生态与布局进行了更深度介绍,他们规划在浦江第一湾打造生态科创与人文交流的区域,主要规划的硬核产业包括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以及能源材料等紧扣上海万亿乃至千亿级主赛道。

徐佳麟透露今年 6 月上海唯一的养老科技产业园即将在吴泾落地,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的养老科技产业的应用将会非常广泛,他也希望更多人关注闵行、投资闵行,运用AI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提升产业成长空间。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进行特邀发言,表示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做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真正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机器人。他认为面向未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融合和突破,主要聚焦在三方面:一是打造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做好软硬件的协同;二是突破肢体的关键技术,实现场景落地;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和完善产业生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以“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挑战与落地进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这两年产业界和科技界的两大热点词汇是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但从最终发展视角来看,其实要打造的是能够具身智能作业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代表一种通用的形态,能够更好地去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操作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各种物体工具等等,但是它要去应用的话,必须要具有行为的智能。

开普勒机器人CEO胡德波的发言主题是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落地探索,他在演讲中提到今年会是人形机器人商用的元年,部分的厂家包括开普勒,正在客户现场做进厂打工的试点。“离真正把工人替下来,让人形机器人批量上岗,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预计明年能够达到那样的状态,在某些局部的工位能够小批量商用部署,能够把工人替下来。今年商用测试项目已经在陆续开展。”

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孟浩以“面向大规模定制化行业的智能机器人系统”为主题进行分享。孟浩表示:“如果机器人只能在流水线上通过一套程序来做批量化的汽车、手机生产,我们觉得不叫机器人,它其实就是一个由编程驱动的机床。”

他认为如果未来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到大规模定制化行业,能够造房子、造船、造非标产品,那么机器人才真正具备了智能。

上海擎朗智能综合产品负责人邓强文的分享主题是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探索与实践,在邓强文看来,要想实现商用服务机器人为人类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需要面对很多非结构化的复杂场景。目前,擎朗智能正在研发新一代机遇大模型能力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推动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探索。尤其是在餐饮、酒店等场景,擎朗智能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具备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实现场景中的全流程闭环。

千寻智能产品副总裁耿旭达围绕“技术与需求的争执-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之路”进行分享,他认为,此次机器人赛道愈加火热的重要原因是,具身大模型让机器人具备了对物理世界更强的感知、决策和规划操作的能力,具身模型的发展需要基于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和高能力的硬件,当前的具身技术更适合在单项操作任务的场景进行商业化落地,基于数据提升模型的成功率、泛化性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小的数据飞轮,逐步扩展模型在全场景领域的操作能力。”

七腾人形机器人负责人、上海触碰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君的分享主题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魅力和可能”,他从具身智能机器人都能干什么、能不能代替人、机器人是否可以产业化发展、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进行分享。在陈君看来,一旦机器人能够解决现实某方面的需求痛点,它一定会有市场。“很多事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期待,请勇敢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圆桌讨论以“探寻机器人行业商业化落地破局之道”为主题,由蓝鲸新闻副总编辑陈业主持,奇瑞开阳实验室总工程师、具身智能通用平台瑶光实验室主任贾全,少年游创始人兼CEO史青帆和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参与分享。

从早期阶段到大规模量产阶段,机器人还要蹚过哪些技术门槛与市场门槛?贾全认为,除了最核心的算法,中间还差工程化规模量产能力。在市场方面,他会更加关注投入产出比和技术产品的落地能力,人形机器人如果要进入车间等工业场景,需要解决效率和工作质量问题。“做工业希望能够达到百分之百正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史青帆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比较早期,不同初创企业的基因都不一样,对整机厂而言,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景,进行技术积累;从架构设计的角度,非核心则购买。

作为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可以解决很多行业痛点,中长期的想象空间和市场容量无限。“整个产业生态很重要,我们处于产业链中游,需要服务好客户,不断地迭代落地商业化经验。”

萧伊婷从投资人视角分享了对于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看法,她将现在机器人的落地发展总结为两个提高、两个降低。第一是提高速度、提高精度,第二是降低成本、降低能耗。萧伊婷表示,只要产业本身发展趋势的确定性是百分之百,她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投资,现在人形机器人就是百分之百。

这场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研讨会在与会嘉宾的观点交流碰撞中落下帷幕,随着技术革新与产业协同,人形机器人必将为人类智慧生活开启全新图景。

AI财评
【财经锐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爆发前夜,但商业化路径仍需务实探索。本次研讨会透露出三大关键信号:一是技术融合加速,具身智能与大模型驱动通用性突破,但工程化量产能力仍是短板;二是工业场景或成最快落地突破口,开普勒等企业已进入商用测试阶段,预计2025年可实现局部替代;三是资本热度与产业理性并存,辰韬资本等机构看好长期确定性,但短期需警惕估值泡沫。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高昂成本(单台成本约50万元)与有限场景ROI的博弈。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1)核心零部件企业,如高精度传感器、灵巧手供应商;2)垂直场景解决方案商,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等政策支持领域已建立数据壁垒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吴泾镇布局养老科技产业园的规划,预示政企协同可能催生区域性示范应用。产业真正成熟仍需3-5年技术迭代,但2024年作为商用元年已具备赛道卡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