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车辆信息技术的夏恪涵(Sajjad Khan)
蓝鲸新闻4月28日讯(记者 陈业 李卓玲)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保时捷中国正在持续调整中。
继去年12月在华新设技术部,并任命本土派高管李楠担任这一部门副总裁后,保时捷在2025上海车展上也宣布,其中国研发中心已完成战略性架构升级,全新投建的上海办公新址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据悉,该研发中心通过整合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保时捷数字科技中国及保时捷工程中国三大核心实体,同时纳入本土采购与质量保障职能,构建完整研发链路体系。
近日,蓝鲸汽车对话了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车辆信息技术的夏恪涵(Sajjad Khan),就保时捷中国技术部、研发中心设立的战略考量,保时捷的辅助驾驶路线、合作伙伴,以及辅助驾驶安全、车市价格战等话题深入交流。
自去年12月被任命为保时捷中国技术部掌舵者后,夏恪涵认为这个部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呼应当下外界格外关注的保时捷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的推进,“可以透露的是,我们正在就关键功能进行相关研发工作,不久的将来就会搭载在不同的车型上。”其坦言,不会回避技术升级,而是要寻找发展和安全间的平衡。
目前,BBA等跨国车企都在加速与华为或momenta等中国科技巨头合作,保时捷此前也被曝其辅助驾驶招标吸引国内众多公司参与,后续还传出选定与地平线合作研发等消息。对此,夏恪涵首度向蓝鲸汽车回应这些传闻时称,会在谨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之后,再开展具体的合作。“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有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供选择,我们会选择其中最有潜力的、与保时捷品牌调性最契合的,且能够与我们展开高效研发合作的供应商。”
被问及如何看待小米汽车等中国造车企业竞争时,夏恪涵表示,保时捷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上涌现的这些优秀品牌,也会非常认真地研究他们的产品。“确实中国造车企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保时捷还是有自己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保时捷依然是保时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下为蓝鲸汽车与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夏恪涵的对话内容(经删改整理):
“目前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在价格策略上进行调整”
Q: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小米推出了SU7 Ultra在性能方面也是声称对标保时捷,对此,保时捷方面会不会做价格的调整?会不会推出更便宜的中国特供版车型?
夏恪涵:关于竞争对手,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上涌现的这些优秀品牌,我们也会非常认真地研究他们的产品。确实中国造车企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保时捷还是有自己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保时捷依然是保时捷。从现在为止的市场反馈来看,保时捷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及其价格定位依然是认可的,所以目前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在价格策略上进行调整,当然我们也在时刻关注着是否有这样的趋势。对保时捷来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能够打造出满足消费者期待的产品,消费者是愿意为之买单的,这是我们在过去75余年的发展当中一直贯彻的原则,而且目前为止都非常成功。
Q:请问您怎么看这一届的上海车展,觉得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夏恪涵:首先,我认为中国的造车企业在提升内饰方面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无论是材质的质感还是设计美学,中国汽车的内饰豪华感更强了,尤其是当你坐进车内去感受时,会发现内饰的精致程度,和从中传递出的更高的价值感,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其次,是在智能化层面,这一点从终端产品也能看出来,中国的车企在软件、AI、辅助驾驶层面已经推出了许多优秀且非常有潜力的落地产品和成果,这也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当然,我们还观察到车辆外观出现了很多新的设计趋势,虽然外观设计是比较主观的,不过总体来说,从整车产品来看,本土车企的确为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端、更有价值感、更有豪华感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正就辅助驾驶关键功能进行相关研发工作,不久就会搭载在不同车型上
Q:新成立的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夏恪涵:首先,我们理解智能辅助驾驶是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尤其是对保时捷的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格外关注,目前可以透露的是,我们正在就关键功能进行相关研发工作,不久的将来就会搭载在不同的车型上。但关于具体的细节,还请大家拭目以待,等到功能真正上线的时候一同见证。
Q:预计什么时候会有方案出来?
夏恪涵:有了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设立,整体研发流程会被大大缩短。新的项目或者新的功能的开发预计在二到四个季度之内就可以实现。在过去,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二至四年,如今在一年之内就可以看到新的进展。我们目前正在和合作伙伴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发工作。我们新组建的研发中心也会有一些基础设施的落成,会实现技术周期的大幅缩短。
会在谨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后,再开展具体的合作
Q:在合作伙伴方面,其他友商如BBA都在与华为合作,但分别选择的不同的路径。保时捷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路线?会倾向于自己自研,还是愿意开放给中国的合作伙伴?
夏恪涵:谈到智能辅助驾驶及其后续发展,以第三或第四级别的自动驾驶范畴为例,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过去的一至两年,智能辅助驾驶发展非常迅猛,不仅仅是在城区的驾驶,同时还有自动泊车功能,进展都非常显著。因此,我们也在积极地与供应商就这方面技术展开联合开发。我们的路径取决于现有电子电气架构具备怎样的硬软件条件,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合作伙伴提供的技术,去做智能辅助驾驶的选择。关于这个方向,有一点非常明确,我们致力于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解决方案,我们会在谨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之后,再开展具体的合作。这也是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成立的原因之一。
目前美国和中国在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领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这两个地区都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头部企业。比如,美国Waymo已经在美国旧金山的特定区域实现了自动驾驶,其他一些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相关工作。中国的小马智行、地平线、Momenta、华为等,都是极具潜力的合作伙伴。我们始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潜力企业,这既是我们开展业务的重要准备,也有助于我们从中筛选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
Q:能否透露一下有哪些合作伙伴?
夏恪涵: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有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供选择,我们会选择其中最有潜力的、与保时捷品牌调性最契合的,且能够与我们展开高效研发合作的供应商。但是目前我们只能透露这些信息。
Q:既然具体供应商不能透露,可不可以聊一下长远的规划?
夏恪涵:首先我们非常理解大家都很想知道保时捷最后会选哪个供应商。不过,目前我只能先卖个关子。我们希望在现阶段能够全身心地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专注于为客户研发出最卓越的技术。待研发工作取得成果时,我们会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正式的发布会,将成果展示在舞台上,把所有的惊喜一次性呈现给大家。
“不管辅助驾驶功能如何迭代,保时捷始终有独门秘笈”
Q:目前辅助驾驶功能其实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谁能出彩基本上看速度,在起步较慢的情况下,保时捷如何在辅助驾驶领域维持自己的调性?
夏恪涵:关于如何保持保时捷的调性。如果我们只把车看成是一个带有四个轮子、供人乘坐的工具,这并非难事,很多造车企业都可以做到。然而,保时捷在过去的75余年一直在打造梦想跑车,是极为特别的。我们能够成为这样独树一帜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们深谙车辆制造,懂得如何把车辆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技术进行协调统一,比如说底盘、动力总成、车轮、车身、电子系统架构等等。这就好比一位五星级大厨,大家用的食材可能相同,但他们烹饪出的菜肴以及呈现给顾客的方式却是独特的。我们有75余年的深厚积淀、源自赛道的技术传承、精湛的调校功力,以及在造车方面也许别人无法企及的掌控能力。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智能化功能。进入到数智化的时代,我们依然秉承协调统一的理念。新的数智化及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依然要与汽车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配合,让他们能够更加和谐地发挥保时捷的独特魅力,释放出最纯粹的驾驶乐趣,我认为这才是维持保时捷独特调性的关键所在,让消费者一开就知道这是一台保时捷,而不是任何其他品牌的车。不管功能如何变化、如何迭代升级,保时捷始终有独门秘笈,保时捷跑车我们可以通过对整车的协调,让保时捷跑车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Q:最近智能辅助驾驶安全的问题有挺高的热度,怎么看这个现象?
夏恪涵:首先,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保时捷从创立之初就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证驾驶员、乘客、车辆及车辆周围人员的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绝对不会妥协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一项新技术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我们宁可暂缓其应用,不会采取过于冒进的方式,但要优先保证车辆安全性。这是保时捷安全方面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回避技术升级,而是要寻找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我们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审慎地尝试新技术,以 “小步快走” 的迭代方式实现技术升级。正因如此,我们在研发过程中设置了极为严苛的测试和验证流程,目的就是确保我们的产品对所有人都足够安全。
第二点,你提到了有关监管方面的问题。我们会确保在全球各个市场遵循相关的监管法规,这是我们开展业务的基本,是一定要做到的一点。因此,安全始终是核心。我们会展开细致的调研、测试等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每个市场都实现百分百合规,再将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中。以上这两方面都是保时捷会全力落实的。
“中国研发中心成果若具备推向全球市场的条件,未来肯定会积极推进”
Q: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未来一到两年的工作重心大概是什么?在核心决策上,中国研发中心有决定权的高管有多少?和德国高管之间如何协调?
夏恪涵:我可以从德国总部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保时捷全球车辆信息技术的负责人,李楠是直接向我汇报的,与我对接,中间没有过渡层。因此,他作为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能够全方位参与决策,这一点从公司的人事和组织架构上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也认为他是保时捷在中国开展未来研发活动的不二人选。李楠的背景非常深厚,之前在德国多家车企累积了多年工作经验,并且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在保时捷德国总部深入地了解并熟悉了我们的业务和产品。同时,他也有非常深厚的技术背景,不管是三电系统、信息娱乐系统、辅助驾驶、还是软硬件架构等领域,都有着深入专业的理解。
他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本土市场及文化非常了解,对于中德差异也有深刻的认知。因此,他可以为中国市场作出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调整,并且知道如何和德国企业进行沟通,很好地整合各方需求和资源,确保自己的决策能够落实到位。正是这些优势让我们非常信任他,将中国的研发工作交给他,并且在决策上赋予很大的权限。
Q:这个研发中心是“在中国,为中国”,还是之后会有所升级?
夏恪涵:关于中国研发中心的成果是否可以运用到全球,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这里的首要目标是为本地客户进行研发。但是,只要我们具备推向全球市场的条件,未来我们肯定会积极推进。因此,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是我们全球研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