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赚5.98亿!肿瘤医院龙头海吉亚,严重低估

创新药已经走出低谷,民营医院还在底部徘徊。

作为公立医疗的补充,民营医院的前景无限广阔,经过了野蛮生长阶段,大型民营医院基础已经夯实。

众所周知,民营医院领域,做得最好的当数爱尔眼科以及通策医疗,爱尔眼科上市之后,其最高涨幅超过了百倍。但作为永续经营的行业,过快的并购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商誉,一旦停止扩张对于企业的估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不断地并购就成了民营医院的“解药”。但随着近两年投资的退潮,这种并购的游戏也开始逐步放缓。在这种背景下,民营医院只能放缓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老龄化的趋势之下,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旺盛,本质上民营医院仍然是一门好生意,“供需错配”依旧能给民营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肿瘤领域。

众所周知,从地域分布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癌症发病人数最多,但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上,这些权威的医疗机构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种资源的错配,让民营肿瘤医院有了更多崛起的机会。

作为民营肿瘤医院的龙头企业,海吉亚医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其以收购放疗设备业务和第三方放疗服务起家,并逐渐凭借着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自建+并购”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并且,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海吉亚医疗实现营收为14.02亿元、23.15亿元、31.96亿元、40.77亿元;实现净利润为1.70亿元、4.41亿元、4.77亿元、6.83亿元。

营收的快速增长,让海吉亚医疗一度成为市场的热点。2021年,海吉亚医疗港股市值一度突破650亿港元。然而好景不长,医药行业的寒冬席卷,海吉亚医疗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统计显示,2021年6月至今,在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海吉亚医疗跌幅超过了85%。对比同行业的盈康生命以及美中嘉和,海吉亚的跌幅显然超出了预期。

此前,海吉亚医疗发布了2024年财报,财报显示,海吉亚医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4.46亿元,同比增长9.0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98亿元,同比下降12.40%。这一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其财报发布之后,中金发布研报称,海吉亚医疗去年业绩略逊市场预期,整体毛利率及医院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9%及29.6%,同比持平。该行认为,在标准化管理及持续的成本控制支撑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考虑目前整体医保环境和支付情况的变化,该行下调今年的每股盈利预测27.3%至1.05元人民币,引入明年每股盈利预测1.17元人民币,维持评级“跑赢行业”

瑞银发布研报称,海吉亚医疗2024年业绩逊预期,收入同比增长9.1%至44.5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52.2亿元人民币,当中下半年收入同比下降10.9%,管理层归因于期内医保报销收紧,与行业趋势一致。公司预计2025年经营情况将有所改善,考虑到海吉亚拥有强劲现金创造能力、充足在手现金及良好并购记录,瑞银维持海吉亚医疗“买入”评级。

花旗发表报告指出,海吉亚医疗管理层预期今年相比去年表现更好,主要由于与手术相关的收入将持续增长,产品均价与毛利率压力可控;随着新的大型医院陆续启用,患者数量将有所增加;进一步节省费用;现金流状况改善,潜在并购交易;不存在与疫情期间核酸检测试相关的5800万元的应收账款减值问题。该行维持对其“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9港元。

同时,花旗还认为公司在私营医院领域处于有利位置,有望在业界整合中抢占先机。

侃见财经认为,作为民营肿瘤医院的龙头企业,尽管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未来需求的不断释放,民营肿瘤医院仍然是一个好的赛道。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有1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12家,此外还有2家在建三级医院,分布在国内8省13个城市。而且海吉亚医疗始终专注肿瘤医疗核心业务,注重提升旗下医院长期竞争力,核心业务较为稳定。

不仅如此,海吉亚医疗还进行了较大额度的回购,根据统计显示,自2024年9月至今,海吉亚医疗回购股份达1302.5万股,涉及资金约2亿港元;其创始人朱义文则累计增持21次,并且其上市之后朱义文从未进行减持。我们认为,随着行业的周期底部逐渐明朗,海吉亚医疗大概率会率先跑完“长夜”。


AI财评
【财经锐评】海吉亚医疗:肿瘤专科龙头的价值重估机遇 民营医疗赛道分化加剧背景下,海吉亚医疗作为稀缺性肿瘤专科龙头展现出差异化韧性。其核心优势在于:1)精准卡位肿瘤医疗蓝海,三线市场供需错配红利持续释放;2)"设备+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构建护城河,放疗服务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3)16家医院网络已形成规模效应,4家三级医院资源稀缺性突出。当前市值较峰值回撤85%存在过度反应,2024年9月以来公司耗资2亿港元回购,创始人21次增持未减持,传递强烈信心。 短期医保控压虽致业绩承压,但肿瘤医疗刚需属性决定长期成长空间。随着新建三级医院陆续投用(2025年预计新增2家)及并购重启,业绩拐点可期。建议关注:1)单院床位使用率提升进度;2)商誉减值风险(当前22.8亿元);3)DRG/DIP支付改革适应性。当前PE(TTM)约20倍,低于行业均值,具备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