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959年,甘肃武威城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一群考古学家轻缓地从磨嘴子18号汉墓中捧出一柄长约2米的彩绘漆鸠杖,鸠首之处还系着10枚竹简。
这10枚竹木简牍就是后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的“王杖十简”(王杖即鸠杖)。简上以墨书隶体记载了东汉永平十五年间(公元72年)墓主人“幼伯”受鸠杖事,并抄录西汉成帝时期的“尊老诏令”。
鸠杖为凭,诏书为法。汉代年满70岁的老年人,拥有持鸠杖自由出入官府、行走驰道,见官不跪以及免田租、市税,允许特许经营等一系列“特权”。
事实上,自先秦就有以鸠杖作为长者地位的象征,后有汉高祖刘邦赐鸠杖予老人,而在汉宣帝时期则进一步将“高年授王杖”制度化,将养老纳入了国家法律体系之中。
两千年前的鸠杖成为中华孝道文化从伦理进化到法治的早期物证,而穿越南北朝时期的“孤独园”(官办养老院)、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官民联办寺院管理的容老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千户以上的城镇必设的养老机构)、明清的“养济院/普济堂”(法律强制设立的标准化养老机构),崇老尊老的中国古代社会养老体系始终通过法治化手段和机构化设施传承延续。
鸠杖与简牍等文物与各朝各代的历史遗迹,不仅实证了中国古代福利制度的先进性,更为今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市治理模式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石。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景象。
1960—1969年,这十年间中国新生人口合计2.35亿人。平均每年2350万的“60后”,如今正在跨过“老龄线”,推动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国内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2%。
然而,3亿与22%的数字还远不足以描绘人口结构的剧烈变迁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多近百年时间才由“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联合国定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4%)不同,东亚中日韩三国都是在25年内就发生了这一转变。
日本为24年(1970-1994),韩国用了17年(2000-2017),而中国则是21年(2000-2021),但问题是到未来“60后”完全退休的2030年,中国进入“超级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2%)的人口规模,也将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与韩国,在进入劳动力人口负增长的老龄社会后,经济都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大衰退,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难以避免覆辙之痛?
事实上,相比日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地狱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老龄人口规模的绝对值,日韩跟中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更何况日韩是发达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尽管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太大,于内南北东西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于外全球经济震荡与地缘格局波云诡谲,而国家账簿的各支出项上依旧“捉襟见肘”。
如何破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穿越40余年的改革开放,依旧振聋发聩。
当20年前望向日本,10年前望向韩国之时,刘积仁心中所勾画的中国式养老图景,其实也注定与邻国不同。
深耕中国医疗健康、智慧城市久矣的软件公司,东软在刘积仁的多年布局之中,早已将医疗养老之事融入城市发展与治理的“一盘棋”里。
而东软撬动这宏大棋局的杠杆,其实就四个字:科技赋能。
壹|试验田
城市级养老平台
“中国正处于老龄社会进程加速与数字技术革命交汇的重要时刻”。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理事会吴玉韶会长在不久前的“数智融合平台共生·智慧养老生态新引擎”论坛上,提出一个论断:
过去十年,中国养老服务事业从“补缺”到“普惠”,实现了了不起的跨越。但面对数千万失能老人和数亿的慢性病老年群体,传统模式的能力边际其实已经“见顶”,接下来则是智慧养老的时代。
智慧养老是科技精度加人文温度,科技要学会共情,数据要懂得倾听,智慧养老要从“可用”走向“可感”,从“功能”升华到“情感”。
科技赋能老年人的建立基础,首先是要弄清楚老年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如何让他们更舒服地使用这些服务。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理事会会长 吴玉韶
因此,在吴玉韶看来眼下中国3亿多的老龄人口不仅是养老服务的需求方,更是城市智慧养老不可或缺的共创者。
要如何真正懂得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变成智慧养老的共创者?则正是东软正在思考与实践的方向。
这一次,东软是以城市视角来切入的。
东软与全国范围内近60个城市沟通合作意向,以建设和运营“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6月18日,沈阳“盛情康养”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
简单来说,这个“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是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家庭、政府、社区、机构、服务商等多方资源聚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城市养老服务的“云枢纽”,核心能力的输出是向老年人提供各类高质量养老服务。
除了沈阳,这样的“试验田”也正在大连、南宁、福州、佛山、厦门等城市进入落地程序,但这并不是一个标准化模板的复制过程。
按照东软集团轮值CEO徐洪利的表述:每个城市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各地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现阶段是“一城一策”。东软在进入合作城市后会先在区一级先行试运行平台,待摸清问题后再向全城做推广。
运营公司的主要任务则是快速聚合当地的各种养老服务机构资源到平台上,通过平台链接服务达成,如此循环迭代与数据反哺,就会形成价值共创的平台生态。
可以预见,当这些“试验田”城市一旦蹚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60城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复制推广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就会如星星之火一般由点及面的蔓延开来。
贰|数据网
城市智理新基建
将G端的政府、B端的服务机构与C端家庭和个体强连接到同一个平台,其实是有着非常现实的需求基础。
如沈阳的“盛情康养”,事实上是由政府引导,技术服务商、运营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协同,共建共营的“城市级”平台。
地方政府之所以愿意投入“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动机或者说需求就在于对城市养老问题的“智理”上。
通过平台,政府能更有效地督导、监管养老服务质量,精打细算又公平合理地把每一分钱花在老百姓身上,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城市医保的压力。
而从养老服务的供需两侧看,一方面是C端家庭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大爆发,往往是“人找服务”却发现没有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管道;
另一方面,虽然B端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搞清老年群体用户画像和真实需求的机构却并不多,需要智慧养老平台来“科技赋能”,并精准实现“服务找人”。
此外,银发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指引下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各个城市也都在打造各具特色的养老产业。通过智慧养老平台的数据价值挖掘,能为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提供数据辅助决策。
但这个凝聚了城市发展诉求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图景,需要一个充分必要的前置条件——数据驱动。
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运营需要接入医保数据、医疗数据、养老数据、人社数据、民政数据等多方数据。没有这些数据,平台就是无本之木。
“数据网应该成为继水电、燃气、道路、通讯之后,城市的第六张基础设施网络。我们希望与各地方政府一起来建设这张网络。”
徐洪利坦言,数据驱动的智慧养老平台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所需数据“供”不出来。
即便是老年人要选家政或者护理服务,需求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服务链所涉及的数据可能需要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数据来做支撑。
徐洪利表示,目前委办局间的数据连接、数据融合及数据场景的价值挖掘等方面的需求很大,推进的速度也很快。
东软集团轮值CEO徐洪利
作为“应用型数商”,东软在前述六城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得到当地大数据局或者大数据集团等一级数商的授权后开展数据服务。
反过来,通过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运营又可以帮助各个城市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跨行业数据共享融合方案。
叁|商业观
场景决定数据价值
以城市视角去看数据资产价值时,东软从一开始就锚定在聚焦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上。其操作逻辑是“以平台聚场景,以场景促应用”。
就比如,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聚合养老服务的各种场景,场景越丰富用户应用也就越活跃。
以沈阳“盛情康养”平台为例,围绕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其场景覆盖居家服务、医护到家、康复理疗、心理健康、康养文旅、老年大学、养老商城、智慧家居等30多类场景。
“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不仅覆盖了C端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会持续吸引更多产业机构、服务机构融入平台,形成智慧养老生态系统,进而为城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激发银发经济活力。
实际上,智慧养老还不过是东软切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主场景。在更为宏大的数字城市图景上,东软正在构建的是“1+3+N”的数字城市发展生态链。
其中,“1”是为城市构建1个数据资产价值生产空间,“3”是打造“城市级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城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城市医疗服务平台”3个数字民生服务平台,以此带动“N”个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数字城市发展生态链的核心设计即通过数据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形成“数据服务-平台运营-产业赋能”的完整闭环。而作为“应用型数商”,东软的使命则是帮助用户利用数据创造价值。
当然,这个完整闭环要能真正跑起来,生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靠理想情怀或者政令推行是不可能达成的。无数平台失败的案例,早已昭示。
以什么样的商业观来进行数据资产的市场化运作,至关重要。
“场景直接决定数据价值,‘能否变现’则是关键因素”,徐洪利说东软之所以将养老、医疗、就业作为数字城市转型的切口,就是因为这三个领域拥有更多的应用,更多的场景。
“这三个领域的业务数据量巨大,数据活跃度也高,且场景之间存在连接性,在同一城市内部会形成生态;同时,这三个领域的场景应用都与‘人’密切相关,存在金融交易,具备付费基础,也因此更易变现。”
在徐洪利看来,只有创造出“井喷式”应用场景,才能带来充沛的就业机会,拉动新兴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至于为什么东软能笃信做成这件事?
曾经承建人社部及15省的社保核心经办系统、10省的就业核心业务系统,承建25省、200多城医保信息系统,支撑超4800多家医院信息化建设,为8万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软件服务……
“我们懂数据,懂场景需求,更懂如何在场景中发挥数据价值!”徐洪利相信,再有个一两年时间,“1+3+N”一定能跑出一条生路来。
2000年前的鸠杖象征着中国人的崇老之风与城邦治理理念,2000年后数字城市的新基建亦为这传承千年的鸠杖,涂染上了新的绚烂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