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建设银行的建信基金,在规模扩张上又进了一步。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7月底,建信基金管理规模再度越过9000亿大关,来到了9224.83亿元。
在一众“银行系”公募基金中,建信基金在管理规模上的表现十分突出,同期成立的“银行系”公募交银施罗德和工银瑞信,目前规模分别为4995.32亿元和7823.33亿元。不过,虽然在管理规模上有明显优势,但建信基金的知名度并不高,明显不如规模还不到5000亿元的交银施罗德。
据侃见财经观察,建信基金在市场内知名度跟管理规模不匹配的原因,跟业务结构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建信基金的管理规模超过9000亿元,但固收类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345.57亿元,再加上1059.66亿元的债券型基金,建信基金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合计高达8405.23亿元,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总规模比例超过九成。
从目前来看,背靠着建信银行这棵“大树”,拥有渠道优势的建信基金通过发力固收类业务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其背后“重固收、轻权益”困境也越发明显。对于建信基金而言,在今年权益市场越来越火热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权益类业务变得十分紧迫。
结构失衡,权益类业务失守
2005年,银行设立公募试点启动,建信基金成为首批银行系公募基金之一。
据建信基金官网,建信基金股东为建设银行、美国信安金融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产融控股,持股比例分别为65%、25%、10%。
作为纯正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建信基金在业务结构上有着浓厚的“银行系”公募特点——固收类业务表现十分突出,权益类业务则被边缘化。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345.57亿元,再加上1059.66亿元的债券型基金,建信基金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合计高达8405.23亿元。要知道,目前建信基金的总规模也才9224.83亿元,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总规模比例超过九成。
诚然,背靠建设银行这个超级“大金主”,拥有渠道优势的建信基金发力固收业务十分正常,但这种将重心严重倾斜到固收业务上的模式也并非没有弊端。
一方面,虽然固收业务较为稳定,但带来的利润有限。数据显示,2021—2024年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净利润合计分别为199.28亿元、22.77亿元、87.19亿元、190.28亿元,从净利润变化来看,2022和2023年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净利润相较于2021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背后正是受到了权益类业务滑坡的影响。
另一方面,固收产品的管理费也比较低。据统计,目前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在1%以上,远高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0.15%~0.3%。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今年权益市场逐步回暖,在上证指数已经突破3700点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已经再度成为风口。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年内新成立基金产品共835只,发行总规模达6457.16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成为主要的发行产品,年内新成立权益类基金608只,发行规模合计2861.39亿元,权益类基金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占比分别达到72.81%、44.31%,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8.55%、15.77%,增长相当明显。
不过,相比于权益类产品大爆发,今年以来固收类产品的表现就要弱得多了,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规模大幅下降的现象,情况不容乐观。
天相投顾披露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总规模318055.98亿元(含估算基金),较2024年年末的324101.54亿元下降6045.56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分别为44728.40亿元、33158.57亿元、99014.9亿元、129843.95亿元。而总规模之所以会下降,主要归因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显著下滑。其中,债券基金规模减少4388.47亿元,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下降2776.85亿元。
对于建信基金来说,由于其严重依赖固收类业务的经营模式,在权益类产品火爆、固收类产品萎靡不振的背景下,业务难免受到冲击。
指数型基金难“突围”
从建信基金的各类产品来看,除了最突出的货币型基金之外,近两年指数型基金的表现也比较不错。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7月29日,建信基金的指数型基金规模为548.36亿元,而在2021年三季度时规模为168.62亿元,不到4年规模翻了三倍。
实际上,今年以来建信基金在指数型基金上频频发力,例如在一季度发行的科创综指ETF,仅用半天时间便突破了20亿的募集上限,最终触发了比例配售。要知道,这只基金原定的募集期为五天,没想到在发行首日便触及20亿元上限,而该基金也是首批13只科创综指ETF中最早完成募集的。
不过,虽然最早完成募集,但在发行上市之后,建信基金的科创综指ETF便遭到了大幅赎回,这或许是部分帮助首发募资的资金,在上市后“大撤退”。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科创综指ETF期末净资产为12.48亿元,和2月21日的20.15亿元期末净资产相比,大幅减少了38.04%。
从目前来看,建信基金想要借助指数型基金来改变自身“重固收、轻权益”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想要在指数型基金上杀出重围并不容易。
一方面,和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动型产品主要靠“硬实力”驱动规模增长不同,指数型基金是非常“吃市场”的。
近年来,由于主动型基金表现疲软,指数型基金逐渐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数基金的A股市值规模为5.37万亿,而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指数基金合计规模为5.84万亿,仅一个季度便增长了4700亿。
不过,上面的内容中也提到了,如今权益市场已经回暖,权益类产品发行十分火爆,在这样的背景下,指数型基金遇冷是迟早的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ETF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过去,在ETF市场还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公募机构在ETF领域的竞争更多以单只产品的形式来展开,这一阶段发行先后是关键胜负手——先发基金最容易脱颖而出,然后拥有规模优势,在马太效应加持下,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投资者买卖操作就越顺畅,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在这一阶段,公募基金公司很容易通过“重压”一只产品实现翻盘,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然而,现在ETF市场已经趋向成熟,同一个产品会有数个甚至数十个公募基金公司一起发行,这一阶段公募机构在ETF领域的竞争已经从产品走向了平台化,想要从中胜出需要有足够强的整体实力。就以科创综指ETF为例,虽然建信基金的科创综指ETF是首批13只科创综指ETF中最早完成募集的,但并不意味着其后续发展有优势,目前像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的规模为19.9亿元,规模比建信基金的科创综指ETF更大。
整体而言,虽然建信基金目前整体规模已经超过了9000亿元,但庞大的管理规模背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建信基金而言,借助建设银行强大的渠道优势将固收业务做大之后,若想走得更远,提升权益类业务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