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永远藏着魔幻。
1
5女相100男,魔幻相亲现场
相亲现场,该是啥样?
初听到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恐怕和我一样:
两个人,面对面,你问我答,或尬聊或酣谈。
直到几天前看到了一则新闻,我对“相亲”这两个字的认知完全被颠覆了。
2月5日那天,江苏徐州邳城举办了一场相亲大会。现场那是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队。这阵仗,根据媒体的报道,现场的男士有上百人。按理来说,如果是一对一的相亲大会,那现场的女士也应该有上百人。但实际上,根据当地红娘江女士(化姓)的说法,现场来相亲的女孩只有:
5个。
如果男士按100人来算,现场的男女比例是20:1。就算这5个女孩都在现场找到了心仪的对象,那也意味着将有95个男孩落寞离场。
邳城的情况不是个例。
1月24日,河南周口的小崔回老家相亲,满怀期待的他走到女孩家门口那一刻彻底傻眼了——
足足排了七八十人,全都是来和女孩相亲的。
这样的场景,小崔上一次见到还是在测核酸的时候。他等了一个小时,连女孩的面都没见着:
“只是听出来的人说长得挺白的。”
好不容易轮到他,女孩家长却没让他进门,因为:
他当天是骑电动车去的。
类似的场景,这个春节期间在无数的乡镇频繁上演。随便在网上一搜,相亲女孩一天见二三十个男人的消息比比皆是。
我看到最夸张的一个是采用“叫号制”:一个男生发一个号码,排到谁,谁就进门“觐见”。更关键的是,排队之前,还得填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在面试招工呢。
一家有女百家求——在这个春节的相亲市场上,我彻底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威力。
2
“破产式娶妻”背后,失衡的男女数量
如果说排着长队相亲是广大单身男性的无奈,那在更边缘角落的真实故事,则充斥着心酸甚至是罪恶。
在西北农村,老汉李卫国(化名)为了给大儿子娶媳妇,曾花下血本。
他曾购买了县城一套30万左右的房产、一辆20万左右用以跑运输的大卡车,还花了12万元彩礼以及各种仪式的开销。这个程度的开销在当地农村是娶媳妇的“标配”。
当地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一家两口靠手艺在外面打工,一年能赚10万,要攒够这笔钱,不吃不喝得6年。
李卫国一家靠着贷款加借钱,在2009年完成了大儿子的婚事。
2010年,跑运输的大儿子赔了钱。儿媳妇说了一句“回娘家过正月十五”,便再也没有回来。
李卫国怎么也没想到,花了大几十万给大儿子娶回来的媳妇,就这么跑了。背上巨债倾家荡产换来的,只是一场梦。
被天价彩礼折磨的家庭里,李卫国还不是最惨的。
2019年4月,江西鹰潭的许俊因为40多万元的天价彩礼,举起菜刀砍死了自己的未婚妻。
一笔没谈妥的交易,买卖不成,反而把命也搭了进去。
江苏丰县,一个姓孙的男孩与女友相恋多年,谈婚论嫁的时候,因" 丈母娘 " 提出要15万彩礼,这个在县城靠送煤气赚钱的男孩失去理智,拿出匕首刺向女孩妈妈,女孩妈妈因失血过多死亡。随后这名男孩又把刀子捅向未婚妻,自己也服下了剧毒农药。
2017年,河南商丘宁陵县一位母亲,因为儿子马上要结婚,家里拿不出 10 万元彩礼买轿车,感觉对不起儿子,跳河自尽。
类似新闻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彩礼越来越高的无奈现实。
此前,网上流传过一张彩礼地图。
但现实比这张图更恐怖。有的地方是“万紫千红一片绿”:
万紫是1万张5元钞票,千红是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绿是一片50元的钞票,算下来15万起步。
有的地方是“一动不动”:
“一动”就是一辆价值15万左右的汽车,“不动”就是城里一套至少两居室的房子。
在福建莆田,彩礼甚至可以达到百万。
有人戏言,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房隔车隔她妈!
在6亿中国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当下,这就是天价。
在有些地方,“因婚致贫”真不是新鲜事。
实在娶不到媳妇的地方,还走上了“买妻”的道路。前两年震惊全网的“越南新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种“破产式娶妻”的背后,藏着无数个农村大龄男性的恐惧与无奈。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些现象根源于供需失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男比女多了3490万。
▲图源吴晓波频道
更具代表性的数据是非婚人口男女比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则高达206: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其中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
男多女少,竞争不激烈才怪。
从区域来看,以上文提到的徐州为例,有学术论文统计过,早在2004年,徐州全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就为126.98,其中邳州更是高达152.11,严重偏离正常值。
在婚恋市场堪称“地狱级难度”的江西省,有人做过统计,适龄男青年娶亲成功率不到25%。要知道,2020年江西省本科录取率约为35.22%。换句话说——
在江西,男青年娶媳妇,比考上本科还难。
没错,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婚恋市场,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3
“小地方缺女人,大城市缺男人”
3000多万单身男青年,追逐着数量少得多的单身女娃,女性的选择优势不言而喻。
但有意思的是,很早就有研究者发现,那种“一家有女百家求”、“天价彩礼”的情况,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广大县城和农村地区。
而在那些大城市,这种现象甚至出现了“逆转”。
根据城市战争的梳理,在各大城市去年发布的统计年鉴中,出现了一个离奇的现象:
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5个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出现一个“共性”:女多男少。
在这其中,性别比例最失衡的是广东佛山,户籍人口中男性只有女性比例的94.71%;哪怕是男性人数占比最多的深圳,也只达到99.68%。
▲图源城市战争
如此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个背离大家传统认知的现象——
尽管全国的男性比女性多了三千多万,但在中国顶尖的那些大城市里,户籍人口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多男少。
进一步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更逼近本质的事实: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出现“女多男少”的情况。
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广东的总户籍人口当中,珠三角9大城市,除了惠州、肇庆、江门,其他6个城市的户籍人口全部是女多男少,然后粤东西北的全部城市,都是男多女少。
在浙江等区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无独有偶,前两年的一组调查数据发现,北京现在的适龄单身女性竟高达80万,位居世界之最。其他一线城市,适龄单身女性的数量同样居高不下,加起来有数百万之多。
尽管从常住人口来看,在许多大城市依然是男多女少。但大城市里户籍人口的“女多男少”,已经足够折射出一个趋势——女性更愿意也更容易留在大城市。
如果将30岁以上未婚男性或未婚女性称为“剩男”、“剩女”(仅是一个称谓,没有贬低的意思),那么,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30-34岁的剩女中,城市剩女占比最高为50.53%,而农村剩女占比只有为35.04%;同样在这一年龄段,农村剩男占比为47.02%,城市剩男只有38.59%。以至于人们惊呼——
剩女在城市,剩男在农村。
如此一来,一个极为折叠的场景出现了。在大城市里,无数的优质大龄女青年翘首等待着心仪的白马王子,为了觅得如意郎君甚至陷入骗子精心设计的“杀猪盘”,落得个人财两空。有些心灰意冷,甚至走向了不婚主义。
而另一边,在广大农村地区,极度失衡的男女比例催生出“天价彩礼”,并衍生出无数真实的荒诞案例。
甚至,还有专家为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给出了奇葩的建议:
把农村剩男输出到女性集中的行业和地区,牵头组织鹊桥相会。
“大城市缺男人,小地方缺女人”的背后,同样有着经济动因。
在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下,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不同的。
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是到了适婚年龄,如果不能在大城市扎根(主要表现为买房),就会返回家乡中小城市。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女性,更多考虑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并不一定要有房子。
而且,能留在大城市的女性由于自身条件不错,往往要求都不低。
有网友用一张图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真相——
4
尾声
两种魔幻同在一片土地上交织:
小地方缺女人,大城市缺男人。
这背后,有城市化和人口虹吸的问题。一个地方越贫穷,产业越不发达,就注定越留不住女孩,大家都争着抢着往大城市去了。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依旧在于畸形的性别格局。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路走高,并持续高位徘徊。最高峰的时候,出生性别比高于120,远超107的正常值,一度成为全世界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过去30年间,我国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500万。
由此,也就有了天价彩礼、农村娶妻难等一系列现象。究其根源,或许依旧离不开四个字:
重男轻女。
可悲的是,在很多地区,有些家庭倾家荡产凑出了天价彩礼,为的就是生男孩,传宗接代。如果发现怀的是女孩,甚至会选择性堕胎。
这样一来,女娃越来越少,彩礼更加水涨船高,形成一个令人窒息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把农村“剩男”输送到城市的“配种思维”是行不通的。根源,还在于人的观念。
这,或许才是最难改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