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耕、融合,华为助力金融业数字化“三重奏”

数字化是金融机构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过去十几年,国内外多家领先金融机构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麦肯锡研究发现,2014年以来,金融科技驱动的业务逐步取代传统银行业务,成为金融机构业绩增长主力;2021年全球银行业55%的收入贡献来自数字化驱动的新型经营服务模式。

但知易行难,如何以数字化为锚点,全面升级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如何将数字化从简单的服务管理工具,变为业务增长新引擎?如何通过数字化切实创造价值?如何规模化、体系化推动数字化转型?如何使金融业行稳致远?这些都是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而为了帮助金融机构借助新技术做好各类服务场景创新、打造差异化技术优势,解决企业、行业转型难题,在金融行业广拓深耕的华为,以深入金融行业、深入场景,为行业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解决行业难题,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于今年5月成立数字金融军团。并在11月7日-8日举行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共建绿色数智金融”峰会。

面向未来工程化信任、塑造变革、加速增长三类战略性技术趋势,华为数字金融军团CEO曹冲表示,安全可信的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的应用与数据架构,新技术场景的创新是塑造金融未来数字生产力的关键。在此次大会上,华为数字金融军团提出面向金融行业的三大战略,即扎根金融行业,深入业务场景,围绕筑牢基础设施、深耕架构转型、助力业务创新三大战略方向,为行业解决难题,构建行业场景化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众多金融机构释放数字生产力,助力金融业行稳致远。

扎根基础,以底为起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想要给用户提供外卖、电商、投资等丰富应用场景,带来个性化、碎片化、永续在线等极致体验,离不开包括视频、音频、交易等海量数据的处理。

用户在APP进行上最简单的一笔交易,要经过设备、App、移动互联网、云、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网关、负载均衡、应用、数据库、存储……等贯穿前中后台的环节,并且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与边界定位也较为复杂,所以这对企业在前期建设、后期管理、运营ICT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而这种挑战,绝非是通过单领域“点状式”技术能够解决的,并且这种点与点之间的技术堆栈也很难为用户提供所谓的极致数字化体验。

为此,华为数字金融军团提出“MEGA”的理念,它代表多域协同、持续创新、绿色低碳和智能自治。基于此理念,从云网协同、算网协同、存网协同、光存协同、运维协同等根技术为起点,通过软件加硬件、芯片、协议、架构的融合,可以全面线性提升企业数字技术能力,从而更高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云网协同一体敏捷弹性,使得分布式云平台资源利用率提升2.5倍,降低企业成本;面向证券行业,通过3.0GHz高频众核CPU和“Gauss数据库+鲲鹏计算+低时延交换机+全闪存”的结合,实现算网协同,可以使用户交易委托时延从110ms降低到3ms,以便在交易中占得先机。

当然,性能较传统FC最大提升85%的存网协同;保障交易无影响的光存协同;能够实现问题分钟级精准定位、修复的运维协同等技术,也已在众多金融机构成功实践。

计算领域,算力作为核心生产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变得不可或缺——中国信通院研究指出,每1元的算力投入,就可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而海量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必然需要多样性的算力来匹配。这也意味着,重新定义计算架构,推动多样性计算架构发展十分重要。

华为以跨存、算、网的统一总线,打造了下一代金融DC as a Computer基础架构,实现对等平构计算,存算网高速互联,在算力利用率和us级低时延交易上有明显提升。在此架构下,处理器利用率可以提升50%,加速网络迈向800G,零丢包无损网络,并且整合存储DDR和PCIe总线为统一总线,数据访问时延可从100微秒到10微秒。

未来华为数字金融军团将持续与客户联合创新,重新定义金融行业计算架构,突破计算性能和效率的瓶颈。

深耕架构,助力企业安稳“换心”

近年来,金融机构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实践数字化转型,并将分布式架构改造作为重要举措。分布式架构转型,尤其是核心系统的分布式改造,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行业共识。

但在核心系统分布式改造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难题。首先核心系统的分布式改造不仅仅是应用层或者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涉及企业架构全面升级,而且在改造的同时要确保业务连续性,业务不断,数据不乱,性能不降,这对大量金融机构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另外,对于核心系统的改造,更要有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自主可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华为数字金融军团从建设底层可信ICT基础设施出发,再到分布式技术平台,使企业完成强一致的分布式核心系统,0中断0丢失的数据迁移,并且结合华为多年数字化经验,总结“4阶22步”的工程化方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规划服务,做到了全面构建帮助金融机构核心系统分布式改造的能力,助力企业安稳“换心”。

架构方面,金融企业核心在传统单体和SOA架构下,面临模块复用率低,个性化需求难以实现,创新业务开发周期长等问题。以PBC架构作为参考是未来金融架构的演进发展方向。

PBC定位可组合的业务原子能力,它由一组数据架构和一组服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和事件通道组成的软件组件。PBC使用其API和事件流进行组装,以创建直观的应用程序体验,并可根据个人需求或偏好进行定制。它定义了一组新的应用程序功能,可以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组合与重组。

通过多种方式组装的业务原子能力,开发团队可以像“搭积木”一般轻松地将原子能力组件拼凑在一起,以便提出新功能来满足组织的独特需求。对于金融业来讲,这种可组合的业务原子能力,可以灵活的将模块进行组合、扩展、多租复用,也可根据高低代码结合的客户差异需求进行定制。

举个例子,银行APP中的转账、理财、城市服务等应用程序,就是由多个面向客户的PBC组成的。在PBC架构下,银行不需要从头构建这些程序,就可以对不同的人群、城市混合和匹配现有的最佳应用程序,做到了真正的下一代金融应用架构。

智能化升级,挖掘数据价值

数字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在企业决策和业务创新上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仍面临着数据持有成本高、数据孤岛严重、数据治理难度大等挑战,数据的价值未能被充分利用,让企业敏捷决策和创新变得困难。

而近几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突破,数据驱动决策与运营已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华为为此也构建了一套融合了华为公司云-数-智-算全栈能力,且具备行业领先架构的“1-2-3”金融数据智能解决方案。

这里的“1”是指1个软硬协同的数智一体化底座,该底座除了做到了真正可信外,还提供了国产化超级计算能力。例如工商银行当前应用的智能湖仓一体架构,支持超大规模的跨湖仓分析,集群节点超过4000+;同时,借助湖仓与鲲鹏的性能参数优化,支持最高13000+分析师同时作业,即席查询从原来的800s减少到30s,数据作业完成时间缩短50%,大幅提高作业效率。此外,工行引入了昇腾AI算力,既实现数据平台向数智平台的演进,也保障了业务的安全。

“2”是说该解决方案有数据产线和AI产线2条高效数智产线。具体来看,AI产线可以提供AI原子能力的编排,大幅缩短模型上线时间;同时,业界首次应用金融OCR大模型,通过高精度文字检测与多模态表格还原等技术,不仅可以一个模型覆盖多个场景,识别的准确率较传统模型也有大幅提升。

“3”则是在3类典型应用场景下,面向业务进行深度赋能。客户可以通过一站式数据治理与应用,构建面向营销、风控和运营的三个统一数据服务。比如统一风险视图,通过外部数据管理平台接入基础工商、司法、资产等数据,同时利用实时数据采集,可以实现风险秒级响应,达到风险案件大幅下降的效果。

数据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在于一致性和持续增长,它使公司能够创造新的商机、创收更多、预测未来趋势,优化当前的运营工作并产生可行的见解。通俗点来讲,利用大数据与AI、精细化运营的手段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安德鲁·迈克菲和埃里克·布林约尔夫森曾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中讲到,他们与麻省理工学院数字业务中心一起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公司生产率提高4%和利润提高6%。

所以与采用其他更为模糊方法的公司相比,利用数据来驱动业务决策与运营显然更为明智。

技术、生态双融合,高效落地数字化

未来,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中,可信是最显著的需求之一。因为传统动产融资权属大多是不清晰、处置能力差、商品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又要求金融机构的数字风控体系从“主体信用”到“交易+主体信用”进行转变。因此,借助技术+生态的力量增强“三维可信”已迫在眉睫。

而想要解决此问题,金融机构需要找到一种新模式,使得技术和生态能够以新的方式融合。对此华为从底层打造可信基础设施,通过视频管理系统、IoT终端设备接入、边缘一体化等技术,做到了层面可信。

前不久IDC在北京举办了第十届“IDC中国数字金融论坛”,并揭晓了“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奖”的获奖名单。其中浦发银行联合华为打造的浦慧云仓项目荣获“最佳普惠金融案例”奖。

该项目也是业界创新的云边端融合一体金融监管仓解决方案,通过部署华为云、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相关技术,将普通仓库转变为“金融仓”;而构建的物联聚合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出入库实时感知,7*24小时资产监控,秒级预警。

采用的盘古CV大模型更是突破了复杂三维场景下,小目标密集检测人工智能算法领域技术难题,该能力相较小模型识别精度提升20%,样本数量减少95%以上,降低了向不同仓库迁移时的人力成本,提升了模型在不同仓库间的泛化能力。

但是,“物理可信”只是第一步,华为还基于云边端物联聚合平台,孵化可信区块链应用,利用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对有价动产的物理属性、价值属性、单证票据等进行跟踪、追溯和管理,保障了权属可信及其可信流转。

基于“物理可信”与“权属可信”,华为进一步实现了多方参与的产业金融生态服务,结合云仓物管、金融SaaS等服务,链接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产业场景方、金融科技平台等广泛的生态伙伴,实现了资金价值链的“价值可信”与流转,切实地使能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这也是重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数字化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规划本身,那些既注重顶层规划、底层建设,又积极付诸实施,既打造中长期能力又兼顾短期速赢的金融机构,将快速建立起竞争优势、成功收获数字化转型红利。

未来华为数字金融军团也将在ICT基础设施、多域多技术协同以及基础架构等领域持续创新,深入金融机构分布式核心改造、实时智能决策、证券极速交易与量化等场景,携手广大咨询、技术、服务、运营等伙伴,帮助企业高效落地数字化,并与伙伴一道,将中国金融成功实践带向全球,推动全球金融业数字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