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昆仑万维「天工」大模型开启内测,我们跟它聊了聊理想

摘要:国产ChatGPT,能再迎一次惊喜吗?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出现,然后改变一切。”


这是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一次手机发布会上的开场白。手机名叫iPhone,它改变了通讯、娱乐和移动互联网。之后,iPhone或是和iPhone类似的手机,出现每个人的手中。


2022年11月30日,由OpenAI研发的ChatGPT问世。


在最初的描述中,ChatGPT被称为“聊天机器人程序”,但人们发现这个AI能做的不只是“Chat”——之后的几个月,人们陆陆续续将它接入各种场景:答疑、编程、绘画、翻译、文本创作、广告设计、头脑风暴……然后震惊于AIGC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产效率。从聊天到创作,或许在2023年之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有理由完全排除AIGC。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但也有不同——这一次,国内AI行业的跟进远比过去及时。百度、商汤等几位AI课代表很快推出了类似ChatGPT国产AI大模型,外界的质疑声中渐渐听到了掌声。


2023年4月,昆仑万维「天工」3.5大语言模型发布,并启动邀请测试。AI蓝媒汇(ID:lanmeih001)的蓝媒君第一时间对话了「天工」大模型。


对话的内容,都和“理想”有关:


AI大模型没说自己的理想,但它鼓励蓝媒君坚持理想——“记得不要因为挫伤自尊心而放弃。”


昆仑万维的理想——“目前版本我们对标的主要是OpenAI的ChatGPT。未来让它尽快达到GPT4的能力。”


国产ChatGPT,能再迎一次惊喜吗?


第一个实现“智能涌现”的国产大模型


在和「天工」大模型的对话中,蓝媒君预设了一个场景:中学老师与学生对话,目的是确定学生的兴趣。


对话过程如下。


蓝媒君确实曾和体育场里面的小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当时小朋友的回答是“喜欢跑步”、“觉得好玩”。


尽管在一开始就预设了问答模式,但「天工」大模型在实际对话中并没有完全遵循“每答必问”的结构——或许是算法判定蓝媒君“喜欢踢足球”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充分,可以作为“你的兴趣是什么”的答案。


蓝媒君提出了第二个兴趣,看书。


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工」大模型依然延续着刚才关于“确定兴趣”的这个话题,并遵循了问答结构。


对话继续,蓝媒君的爱好很多。


「天工」大模型所给出的反馈始终直白,像是两位小朋友最日常的对话:你喜欢科学,那你会怎么做?


以上文本在成年人看来略显简单,但一问一答确实符合需求——「天工」的回答做到了逻辑通顺、推进沟通。而这种简单通顺,或许正是人们需要的。



或许整场对话难言十分惊喜,但至少从对话逻辑和内容上,「天工」基本做到了连贯通顺、符合人类逻辑。


在谈到大模型的逻辑推理时,昆仑万维称,「天工」目前的记忆力大约可支持20轮次以上的交互式问答,文本容量也在万字以上。


“在AI领域,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逻辑推理等任务的能力,被称为‘涌现’能力。”而根据昆仑万维CEO方汉的介绍,「天工」大模型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实现智能涌现”的国产大语言模型。


这是一个在相对简单的系统中,由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复杂的行为或特性的过程。


而根据官方提供的测试数据,基于千亿基座模型和千亿排序模型,「天工」大模型生成内容已经能够在某知识社区的问答中,获得KOL级的赞同和回应。


但「天工」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


在另一份关于数学题的测试中,天宫大模型准确算出了一道鸡兔同笼题目,但却被另一道来自中学数学课本的一元一次方程困住,并最终得出了一个错误的计算结果。


或许是对题干的理解偏差,或许是方程组相关的数据训练还不够完善,「天工」在运算方面的能力和方法,仍有些改进空间。


谈及大模型训练的工程进度,昆仑万维方面表示,关于数据的筛选、剪枝和清洗是“长期主义”的过程——「天工」大模型将在后续的迭代中,通过筛选数据调整参数改进模型设计。


“问题会有,但正视差距不会影响团队的信心。”


而「天工」大模型,也只是昆仑万维在AIGC赛道内的落脚点之一。


合作破局


和大模型同期公布的,还有昆仑万维同阿里云的AI合作项目。


4月11日的阿里云峰会上,昆仑万维与阿里云共同发布了包括智算中心建设、大模型训练等领域战略合作。


这并非是两家公司首度牵线——2015年到2020年间,昆仑游戏、闲徕互娱,OPay海外支付业务已经相继接入了阿里云业务。


两家公司在AI领域的合作则稍晚一些。2021年,昆仑万维开始规划自建大语言模型之后,于2022年2月敲定第一批AI算力集群的项目合作。


项目的合作方,正是阿里云:“当时合作主要是依托阿里那边的高性能AI计算集群,进行大规模语言模型预训练工作。”训练内容囊括了算法与架构的协同、计算流水线与架构的协同、最优化存储、TCO优化四个方面。


双方此番合作,目标是则是要进一步盘活国内AIGC生态——不只是大厂背书,还有技术合作。


昆仑万维方面表示,随着「天工」训练规模的扩大,模型参数逐渐接近万亿规模,“单个训练任务需要5000张以上A100(GPU芯片),这样大规模的GPU集群下,通信会产生大量的拥塞,训练效率会越来越低,对存储读写性能同样是个挑战。”


而阿里云所提供的,则是业内最领先的算力平台。“后续昆仑万维的AIGC业务,预计会有阿里云的灵骏底座+PAI软件平台加持。”


AI蓝媒汇曾在《黄仁勋,ChatGPT时代的第一位赢家》一文中提及,国内AIGC项目始终绕不开算力和成本的阻力,昆仑万维CEO方汉也表示,在目前的大模型训练中,购买或者租赁英伟达的A100系列GPU仍占据了不少开销。


“资源是一张门票。大模型训练的门槛就是几千张GPU芯片。而在芯片到齐之后,接下来还要拼工程经验——实验的速度,人才的厚度。”


围绕ChatGPT开展的AIGC项目,在变现之前仍需付出。


按照计划,在2023年的6、7月份,阿里云会为昆仑万维打造一个专属的、支持万卡扩展的AI算力集群。


“我们期望与阿里云展开深入合作,激活国内AIGC技术生态,为中小企业和开发者的创新提供便利。我们一直觉得,当产品的能力足够好、真正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刚需,那么获得经济回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现阶段昆仑万维的业务重心,则仍在研发和训练领域:“潜下⼼认真打磨产品,帮助模型进化到更高水平,让它尽快达到GPT4的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包括昆仑万维在内的国内AI玩家,仍将面对GPU资源量方面的阻力,仍将是赛道内的追赶者。


至于何时追近,能否比肩,AIGC的从业者同样需要市场和时间来解答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伊柒


AI财评
从财经视角来看,昆仑万维推出的「天工」大模型标志着国内AI企业在AIGC领域的积极布局和技术突破。尽管与OpenAI的ChatGPT相比仍有差距,但其在逻辑推理和文本生成方面的表现显示出国产AI的潜力。昆仑万维与阿里云的合作,不仅解决了算力瓶颈,也为国内AIGC生态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AI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昆仑万维面临的挑战包括高昂的GPU成本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未来,昆仑万维能否在AIGC领域实现商业化成功,关键在于其能否持续提升模型性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创造价值。总体而言,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是国内AI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一步,但其商业化和技术突破仍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