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消费金融发生股权变更,盛京银行的麻烦剪不断理还乱


学术顾问|华博新闻社资本市场研究院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news852@163.com


7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盛银消费金融变更股权及调整股权结构已获辽宁银保监局批复,顺峰投资实业有限公司退出该公司股东行列。从持股比例来看,顺峰实业此前持有盛银消费金融20%股权,与另一家机构并列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在股权变更后,目前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5%,大连德旭经贸有限公司持股25%。盛银消费金融方面表示,本次股权变更是基于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目前顺峰实业的发展与消费金融业务关联度较低,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股东方能持续更好的赋能公司的主营业务,助力盛银消费金融更好地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盛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2月,是东北地区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总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注册资本3亿元。然而,2022年盛银消费金融业绩呈现“双降”状态,营业收入为1.78亿元,较上年的2.67亿元同比下降33.34%;公司净利润6470.77万元,同比下降19.59%。

盛银消费业绩不佳的同时,其母公司盛京银行也在近两年陷入多事之秋,尤其是其与恒大不得不说的故事更是成为外界谈资。

2016年,恒大斥资99亿元收购盛京银行17.29%股份,2019年盛京银行以每股人民币6元发行内资股22亿股、每股6.82港元发行H股8亿股,合计募集人民币180亿元,其中恒大南昌又认购上述22亿股内资股,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6.40%。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流动性难题,自2021年起,恒大陆续将手头的盛京银行股权进行变现。2022年9月,恒大集团(南昌)有限公司持有的盛京银行12.82亿股股份在阿里司拍平台进行了拍卖,沈阳市和平区国资公司等7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耗资73.07亿元竞得该笔股权。此番交易完成后,恒大不再持有盛京银行股权。

然而股权的清理并非恒大与盛京银行关系的结束,而是开始。据悉,2020年至2021年期间,盛京银行向恒大集团提供资金,合计人民币325.95亿元。恒大集团以持有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96%的股权中的30.99%股权做为质押担保。但随着恒大陷入经营困难,双方的借款纠纷也渐渐暴露出来。以盛京银行2022年净利润9.8亿元计算,接近326亿的欠款相当于其33年的净利润。盛京银行则因未能收回资金,在2022年11月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对恒大集团质押给盛京银行的新疆广汇30.99%股权进行拍卖、变卖等方式,用以偿还贷款。今年6月份,盛京银行近2亿股股权再度出现在阿里资产交易网上,占该行股份总数2.18%。然而截至6月14日竞买结束,该笔股权经二次打折挂拍仍惨遭流拍。

近日,中国发布业绩公告,除了公布截至2022年底负债2.44万亿元外,还表示因其自身“会计处理变更”导致以前年度收入调减高达6643亿元,2.44万亿的业绩缺口下,属于盛京银行的300多亿拿回的可能性愈发渺茫。

在300多亿的欠款外,盛京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受到恒大的严重拖累。截至2022年底,盛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86%,资本充足率为11.52%,相比上年均出现下滑,而据官方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39%。

除了资本补充能力受限,盛京银行的不良率也尚未走出恒大阴影。截至2022年底,盛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7.62亿元,不良贷款率3.22%,较上年末下降0.06%,但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71%。自2016年恒大入驻后,盛京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腾飞,从2016年仅1.9%的比例爆发式增长至2021年的9.9%,再加上对公房地产贷款,2021年盛京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高达21.7%,逼近22.5%的监管红线。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在脱离恒大后,盛京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放依然高达791.9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9%,不良率为1.7%。

除了与恒大的纠葛,盛京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也在近年备受拷问,频繁的管理层地震更是暴露出其内部管理的问题。7月12日,盛京银行公告称,该行于近日收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监管局关于柳旭任职资格的批复。根据该批复,监管已核准柳旭担任该行行长的任职资格。今年4月,盛京银行执行董事及行长沈国勇辞任、股东监事及监事长韩力辞任,改行提名了新任执行董事候选人孙进、股东监事候选人刘岩及盛京银行行长柳旭。在更早之前,恒大系高管邱火发因年龄原因辞任盛京银行董事长,恒大系高管恒大人寿董事长朱加麟、恒大财务总监潘大荣、资本市场中心总经理季昆等人也相继辞任盛京银行非执行董事。

近日,盛京银行沈阳分行又因为未按规定报送案件风险信息被辽宁银保监局处以罚款30万元。对于盛京银行来说,恒大的阴影总有一天会走出,但其自身的能力与成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